江渚人/
我在业余时间,学习秦观的词已经三月有余,开始为了自己能读懂秦词,为秦词作注解,直到有一天,我为《望海潮》写赏析时,心中萌发了为秦词写赏析的念头,目前写了十余首词的赏析。由于秦观是大家,象我这样没有系统学习过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人,不应该写秦词的赏析,更觉得这项工作应该是研究秦观词学的研究工作者所为之事。复又想,自己理解的对和错,倒是其次,因为好在还有专业或爱好秦词的许多朋友来修正,使其更加完善。今天,先贴一首《望海潮-之四》,和大家一起学习。谢谢大家。
望海潮(四之四)
奴如飞絮,郎如流水,相沾便肯相随。微月户庭,残灯帘幕,匆匆共惜佳期。才话暂分携。早抱人娇咽,双泪红垂。画舸难停,翠帏轻别两依依。
别来怎表相思。有分香帕子,合数松儿。红粉脆痕,青笺嫩约,丁宁莫遣人知。成病也因谁。更自言秋杪,亲去无疑。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
词谱:
《望海潮》,词牌名。北宋词人柳永创制。柳永《乐章集》注:仙呂调。一百零七字,双调,前片十一句五平韵,后片十一句六平韵,一韵到底。钦定词谱中《望海潮》词牌格律以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为正体,上片第四、五句和上片第四、五句,例作对偶;上片结句,亦例作对偶,宋、元人如此填者甚多。即:
○平声, ●仄声,◎本仄可平,⊙本平可仄,上片第三、六、七、九、十一句,下片第一、三、六、七、九、十一句俱平韵。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圣元年(1094)。在元丰八年(1085)秦观终于上榜中进士、授蔡州教授、始步入政坛之后。自入苏门拜谒苏轼为师以来,秦观在政治上自追随反对变法的旧党人苏轼。然而此时北宋政坛上正值激烈的新旧党争,尽管在1086年代表旧党的司马光上台,但是旧党已经分裂,内部存在对立斗争。苏轼其实无论是在新党执政还是旧党掌权,都被排除在外。在旧党上台时期,站在苏轼蜀党阵营里的秦观,自然成为了旧党他派的攻击对象,仕途愈加艰难。郁闷中的秦观,而其间又多与妓女接触,写出大量的艳词,于青楼传唱。《望海潮》之其四便是作于这段时间。
注:
1“奴如”三句:女子像那飞絮,而男子像那流水,飞絮只有与流水相沾才肯相互依存,男女也是一样。奴:古时青年女子的自称,或古代男女自称的谦词。飞絮:飘飞的柳絮。 北周庾信 《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復青丝马尾垂。” 宋辛弃疾 《摸鱼儿》词:“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日惹飞絮。”
2相随: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也指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 南朝梁刘协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3微月:犹眉月,新月。指农历月初的月亮。晋傅玄 《杂诗》:“清风何飘颻,微月出西方。” 唐杜甫 《水会渡》诗:“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王闿运 《七夕立秋作》诗:“虚庭一叶下,微月千里阴。”
4户庭:户外庭院。亦泛指门庭﹑家门。《易•节》:“不出户庭,无咎。” 朱熹本义:“户庭,户外之庭也。” 晋葛洪 《抱朴子•勖学》:“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户庭。” 南朝宋鲍照 《浔阳还都道中》诗:“未尝违户庭,安能千里游?” 唐李频 《府试老人星见》诗:“良宵出户庭,极目向青冥。”
5残灯:将熄的灯。 唐白居易 《秋房夜》诗:“水窗席冷未能卧,挑尽残灯秋夜长。” 宋陆游 《东关》诗:“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打篷。” 明 李景福 《暮春遣意》诗:“残灯和梦断,浊酒带愁倾。”
6帘幕:用于门窗处的帘子与帷幕。 唐 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诗:“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臺一笛风。” 宋刘过 《满江红•高帅席上》词:“楼阁万家帘幕捲,江郊十里旌旗驻。” 明梁辰鱼 《浣纱记•捧心》:“春已矣,杨花满径东风起,东风起,半投帘幙,半随流水。”
7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唐牟融 《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元萨都剌 《和王伯循题壁》:“广陵城里别匆匆,一去三山隔万重。”
8佳期:《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薠(fán)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王逸 注:“佳谓湘夫人也……与夫人期歆(xīn)飨之也。”后用以指男女约会的日期。 南朝梁武帝 《七夕》诗:“妙会非綺节,佳期乃良年。” 金刘仲尹 《墨梅》诗:“ 赵郎爱香人不知, 罗浮山下有佳期。”
9分携:离别。唐李商隐 《饮席戏赠同舍》诗:“洞中屐响省分携,不是花迷客自迷。” 宋吴文英 《风入松》词:“楼前緑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10双泪红垂:即红泪双流。泪红:亦作红泪。晋王嘉 《拾遗记•魏》:“ 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 , 常山人也…… 灵芸闻别父母,歔欷(xūxī抽泣声)累日,泪下霑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唐白居易 《离别难》诗:“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霑巾。” 宋晏几道 《点绛唇》词:“妆席相逢,旋匀红泪歌《金缕》。” 清纳兰性德 《河传》词:“微雨花间昼閒,无言暗将红泪弹。”
11画舸:画船。 南朝梁元帝 《赴荆州泊三江口》诗:“莲舟夹羽氅,画舸覆緹油。” 唐岑参 《早春陪崔中丞泛浣花溪宴》诗:“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 元张野 《水龙吟•皇庆癸丑重九登南高峰寄柳汤佐同知》词:“ 浙浦寒潮, 苏堤画舸, 吴宫烟树。” 明何景明 《送叶生还闽中兼怀郑继之》诗:“ 江南画舸春柳低,海上茅堂白云满。”
12翠帏:翠色的帷帐。唐温庭筠 《牡丹》诗之一:“轻阴隔翠帏,宿雨泣晴暉。” 后蜀 顾夐 《酒泉子》词:“翠帏闲掩舞双鸞,蒨香寒。” 明 孙柚 《琴心记•孤红窥宴》:“翠帏孤梦,碧窗惊晚。”
13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唐刘商 《胡笳十八拍》诗:“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14“别来”三句:分香帕子,以香罗帕分赠。合数松儿:指成双作对的松籽。二物皆别后寄赠,以表相思。明卓人月《古今词统》谓“松儿帕子,又见洪《永遇乐》”。洪词云:“合数松儿,分香帕子,总是牵情处。”
15红粉:本意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宋欧阳修 《浣溪沙》词:“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这里借指美女。 宋计有功 《唐诗纪事•杜牧》:“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16青笺:青色笺纸。 宋秦观 《呈李公择》诗:“青笺擘处银钩断,红袂分时玉筯悬。”
17嫩约:谓男女间不坚牢的信约。 宋姜夔 《秋宵吟》词:“嫩约无凭,幽梦又杳。但盈盈泪洒单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清章恺 《醉落魄》词:“花阴嫩约,虚庭冷,半蟾窥幕。” 清龚自珍 《阮郎归》词:“今番嫩约怕沉浮, 申江不许流。”
18丁宁:原指古代乐器名。即钲,似钟而小。《国语•吴语》:“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 韦昭 注:“丁宁,谓钲也,军行鸣之,与鼓相应。” 后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唐王建 《宫词》之二九:“琵琶先抹六幺头,小管丁宁侧调愁。”这里意为反复地嘱咐。《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汉郑玄笺:“丁宁归期,定其心也。”《汉书•谷永传》:“二者(日食、地震)同日俱发,以丁宁陛下,厥咎不远,宜厚求诸身。” 颜师古 注:“丁宁,谓再三告示也。”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逐客。” 清 纳兰性德 《为友人赋》之五:“皑皑自许人如雪,何必丁宁系臂纱。”
19秋杪:暮秋﹐秋末。唐唐彦谦 《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诗:“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暉。” 宋 邵雍 《秋日饮郑州宋园示管城簿周正叔》诗:“我来游日逢秋杪,君为开筵对晚花。”杪( miǎo )树枝的细梢。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
20“但恐”二句:设想命里注定将成为夫妇。《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其羽。”于飞:飞;偕飞。于,语助词。《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 jiē禽鸟鸣声)。” 郑玄笺:“飞集丛木,兴女有嫁于君子之道。”《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 懿氏卜妻敬仲 ,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 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 杜预注:“雄曰凤,雌曰皇。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锵锵然。犹敬仲夫妻和睦,适齐有声誉。”后因以喻夫妻(或男女)同行或恩爱和合。 元张可久 《满庭芳•春怨》曲:“清明近,于飞上坟,不由我不伤神。” 明沉青门 《普天乐•思情》套曲:“孤时限岂自招?于飞愿天应为保,且把香来着意烧。”
赏析:
这首词可谓是“归于本色”,将男女之情写得细腻柔美,全然属于婉约词范畴。这首词的出现,反映了秦观词婉约之风已经入居其创作主流,词风渐成。艺术表现手法更是炉火纯青。词上片开头三句用非常拟人化的语言和民歌的风格描写了男女相爱相随、如胶似漆的爱情,“相沾”和“相随”二词用的非常好,表达了相爱。“絮”与“水”相沾是因,相随是果,引出男女相爱才能相随的婚姻哲理。“相沾便肯相随”也成了全词的主题。由于有“相沾”“相随”,才有了词中“佳期”、“分携”、“抱人”、“娇咽”、“红泪”、“依依”、“相思”、“合数”、“丁宁”、“于飞”等词的出现,全篇围绕“相沾”和“相随”而展开。正是有了“相沾便肯相随”,自然而然有了“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的归宿感与此遥相呼应。从“微月户庭”到“合数松儿”是全词的重点。描写了相聚、别前、别时和别后相思等难以忘怀的情景。“微月户庭”三句从室外写到室内,引出“匆匆共惜佳期”。户外庭院中月初的月光,紧锁门窗的帘幕和室内将熄的灯,一对匆匆相聚的男女,在这美妙的夜晚,特别珍惜约会的短暂时光,哪怕一分一秒也不错过。这三句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突出了一个“静”字。场景是静,相聚也是静,都是在静静之中度过,存托了相聚的美好。“才话暂分携”,不料娇人早就抱住了自己的爱人,哽咽不已,红泪相垂。词人在此描写了青年男女分别前的难舍难分的情景,读来催人泪下。这三句在写法上突出了一个“动”字。这种分别前的“动”景描写,写出了分别时的凄楚的美。由前三句的“静”过渡到后三句的“动”,动静结合,相对益彰。上片结句写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景和心情。画船静静的离开了,此时词人心中的离别之情却难以平静,想起翠色帷帐的相欢,这次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把词人轻别时在画船上怅惘若失的样子写的淋漓尽致。与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表现手法上“动”的船,又是静静的离开,船上之人是相对的“静”,而人的内心却是激烈的“动”,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巧夺天工。下片开篇“别来”三句写别后相思,看着别后寄赠的香罗帕和寓意成双作对的松籽,睹物思人之情跃然纸上。与宋洪瑹《永遇乐》”中 “合数松儿,分香帕子,总是牵情处。”相比,都是牵出别后相思之情。“红粉脆痕”到“成病也因谁”,更是把思念之情推到极至。美人因思念远方的人,脸上的泪痕不断,青色笺纸书写的男女间不坚牢的信约,和那反复的叮嘱,莫不倾吐着相互思念之情,最终日夜相思终成疾。从写法上说,词人把思念之情写到了最为浓烈之处。“成病也因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词人是自问,其实隐含了自答---原来都是因为她或他。最后一段,词人笔锋陡转,这是全词主旨之所在。前文描写离别前后都是为了烘托这一段。即离别后的相思,使词人自己对自己说,到了暮秋,我一定要回去和她相聚。命里注定我们将成为夫妇。“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回应了主题 “相沾便肯相随”。
全词没有一个“爱”字,然而从上片到下片,从离别前写到离别后,无处不在写“爱”。主题中的“相沾”和“相随”表达的是爱,佳期相聚时的“匆匆共惜”表达了相欢时的爱意,“抱人娇咽,双泪红垂”表达了临别前的爱意,“画舸难停,翠帏轻别两依依。”表达了离别时的爱意,“分香帕子,合数松儿。”表达了别后相思的爱意,“成病也因谁”写出了爱之深,“更自言秋杪,亲去无疑。” 更是表达了爱之切。“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写出了爱之结果,那就是婚姻,也呼应了开头的“相沾便肯相随”这一爱的主题。
在写法上,这首词可谓是创新之作。在结构上它打破了上下片之间的界限,也不顾及一般所说的“换头”的作用,而是根据离别前后感情的发展,情绪的起伏,把上、下片揉在一起,按时间顺序,分四个段落,把离别前后的爱逐段推向浓烈。使重点更加突出。最值得推崇的是,作者全篇没写一个“爱”,却使爱贯穿全篇,用“相沾”和“相随”把青年男女相爱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说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独特表现手法。
标签: 观雨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