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

非凡网 39 0

“民以食为天”。古人春节都吃什么呢?古代的文学家,都写在“节令诗”“节令词”中了。

我国有一系列寓意丰富的节令,比如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这些节令,浸润着先民丰富的生活经验、醇厚的世俗人情。古代的文学家们,也通过这些传统佳节,抒发对亲友的思念、对朋友的离而不舍,以及自己内心或感伤或愉悦等复杂情感。这其中,也记录了不少节日的饮食习俗。

那唐宋时期的春节,都流行吃什么呢?去唐诗宋词的世界里,看一看唐宋人的春节餐桌吧!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第1张图片-非凡网

酒饮:椒柏酒、屠苏酒宋代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宋代元日,又称元正、春节。元日是一年中最早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饮屠苏酒和椒柏酒,是宋代元日主要的饮食活动,在宋人的诗词中犹可见这两种饮品。

椒柏酒。椒柏酒是椒酒和柏酒的合称,主要指椒酒。以花椒调浆之美,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有所记载。但元日饮椒酒的习俗始于汉代,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至魏晋南北朝时,这一习俗仍未改变,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此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到了宋代,民间元日饮椒柏酒的习俗虽然有所减弱,但依然存在。宋人的诗词中对这一意象也多有提及。椒酒是指用椒浸制的酒。花椒有浓厚的辛辣味,气味浓烈,浸于酒中使酒能散发出花椒的气味。由于花椒有着浓烈的味道,因而闻着觉得神清气爽。宋·陆游《丙寅元日》:“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可见,当时饮椒酒是一个普遍性的习俗。

按习俗,元日里应向长辈进椒酒以示祝寿和拜贺,“献寿椒花泛渌醪,迎祥朱户怙仙桃。”(宋·晏殊《元日词其二·内廷》)宋人还常常把作为辟邪意象的桃符与作为祝寿意象的椒酒搭配一起进行描述,“桃符禳厉鬼,椒酒劝仙童。”(宋·项寅宾《和范至能元日》)又如“椒觞带梦随小饮,桃板得诗仍自书。”(宋·陈造《元日》)

柏酒,即柏叶酒,是以柏叶浸酒。一杯小小的柏酒之中往往寄予了作者的新年希望,“柏酒香浮白玉船。捧劝大家相祝愿,何言。但愿今年胜去年。”(宋·李处全《南乡子·除夕又作》)

宋人还常常使用一些精美的器具来盛装椒柏酒,如玉斝,“椒柏暖风浮玉斝,两宫称庆奉皇慈。”(宋·晏殊《元日词其一·东宫阁》)又如白玉船,“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宋·李处全《南乡子·除夕又作》)

屠苏酒。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华纪丽》卷五:“俗说屠苏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遺里闾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其名,但曰屠苏而已。”可见,饮屠苏酒是为了辟邪防病。唐代时期,屠苏酒也被称为“蓝尾酒”。宋·胡仲弓《元日》:“湖海相逢无老少,莫分先后饱屠苏”,元日这一天,五湖四海的人都聚到一起,不分老少将屠苏饮个够,可见,饮屠苏的习俗在宋代非常普遍。宋代元日,屠苏酒的饮酒顺序是从年少者起。“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宋·陈与义《元日》)饮屠苏的顺序也是为了庆祝少者得岁,反映了古代爱护幼小的传统。小孩子虽然不懂事,但却也十分乐意依俗行事,“昧爽小孙唤翁起,劝簪柏叶饮屠苏。”(宋·刘克庄《乙丑元日口号十首》)

唐代人新年喝酒,亦是如此。唐·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戴叔伦《二灵寺守岁》:“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禅。”唐·雍陶《酬李绀岁除送酒》:“一夜四乘倾凿落,五更三点把屠苏。”便透露了唐人元日也有喝椒柏酒、屠苏酒的习俗。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第2张图片-非凡网

冷盘:五辛盘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五辛盘,称辛盘、春盘,即在盘中盛上五种蔬菜,作为凉菜食用。唐·杜甫诗:“春日春盘细生菜”中的“春盘”,指的就是五辛盘。五辛,是指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

吃“五辛”,迎新春,用的是“辛”与“新”的谐音。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宋·王灼《次韵李士举丈除夕》:“柏酒浮三酌,蔬盘荐五辛。”由之可见,食五辛盘与饮椒柏酒一样,是唐宋人除夕饯岁时常见的习俗。

五辛盘,一般要在元日的早上吃,目的是“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元日之际,寒尽春来,也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盘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目的是为了预防感冒。

为了迎接新年,宋人在除夜守岁时便会早早准备好五辛盘。宋·宋祁《岁除》:“匆匆馀几刻,催具五辛盘。”和唐代相比,宋代的五辛盘,在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上也更加不拘,如宋·方岳《除夕》:“生菜春盘草八珍,灯前殊未觉家贫。”宋·方岳《除夜》:“生菜春盘一杯酒,明朝花柳又村村。”丰富多彩且包含着吉祥寓意的五辛盘,也为除夕增添了欢庆富足的感觉。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第3张图片-非凡网

夜宵:胶牙饧唐宋元日这一天,人们还会准备各色果实,以备除夕守岁消夜。

其中最出名的一种,便是胶牙饧。饧,古“糖”字。胶牙饧,即用麦芽或谷芽与诸米熬成粘性的软糖。南朝开始,有元旦食胶牙饧的风俗。到了唐宋时期,胶牙饧又成为除夕夜祭祀祖先供奉之物。据北宋人记载:“唐岁时有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胶牙饧。”吃胶牙饧的目的,是强健牙齿、使其不动摇,也就自然有稳固家业、兴盛宗族等吉祥含义。同时,吃胶牙饧也意味着将牙粘住,使牙齿更牢固,不会因年老而脱落,既充满节俗趣味,又体现了古人内心美好的期盼。

唐·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说的就是唐代元日吃胶牙饧的习俗。

元日这一天吃胶牙饧,在宋代也颇为盛行。如,宋·孙惟信《水龙吟·除夕》:“软汤酥豆,通宵不睡。”宋·方回《岁除》:“娶尾三杯饧一揲,从今身健齿牙牢。”宋·吴文英《喜迁莺·福山萧寺岁除》:“蓝尾杯单,胶牙饧澹,重省旧时羁旅。”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第4张图片-非凡网

唐宋节令文化兴盛,反映在诗词中,便是体量巨大的节令诗、节令词。南宋学者蒲积中编排的《古今岁时杂咏》共收节令诗2749首,其中包括魏晋南北朝节俗诗557首、唐朝节俗诗1009首、宋朝节俗诗1183首。而据今人统计,《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共收录了节序词2000首左右。

不过,相比七夕、重阳、中秋等,除夕节令诗、节令词的占比可谓小的多。比如,在《古今岁时杂咏》2700余首节令诗中,除夕、元日相关的诗歌仅有118首。

倘若唐诗宋词中有更多笔墨触及春节,或许,“长安年夜饭”“汴梁年夜饭”便可与“故宫年夜饭”一比高下了。

标签: 元日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