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创始于南朝陈后主,后人多有仿作。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除收了张若虚的这首以外,还收有隋炀帝的2首,诸葛颖的1首,张子容的2首,温庭筠的1首。其他3家之作鲜为人知,独张若虚此诗历代家传户诵。张若虚现存之诗只有2首,却是唐代的重要诗家之一,这当然是得力于此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开头至“汀上白沙看不见”为一,写春江花月夜如梦似幻的美景;从“江天一色无纤尘”至“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第二,写诗人面对不尽江水、无边明月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最后为三,写花月春宵中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读者通过这些概念的离合变幻,会由个别印象得到一组或几组印象,再由一组或几组印象逐渐进入一个浑然圆融的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愁怨惆怅的艺术天地,从而神思飞举,浮想联翩。
在这5个概念中,诗人又着重紧扣“江”、“月”为核心,用浓墨重彩加以渲染。春江、江流、江天、江花、江畔、江月、江潭、江树,明月、孤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斜月,一连串的意境,无数串彩花,呈现出不同色调、不同形态,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感,可谓极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之大观。
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得几度逢?然而,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思妇游子,却因离别而将它轻轻虚掷!诗人以景托情的高妙构思,真令人叹为观止。
在“江”与“月”这两个主体中,诗人又把笔触的正锋落在“月”之上,从初月、高月一直写到斜月、落月,月在通夜之间的不同形象和运行轨迹,尽在包罗之中。这样的月,只有在沉浸于离别相思之苦因而通宵不眠的游子思妇的眼中才会出现,并且深深印上离人的情思。
在离人眼中,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楼上月是依恋的,镜中月是撩人的,石上月是凄清的,斜月是迷离的,落月是缠绵的。这样的月,并不是只出现于一时一地,也不是只出现于少数人的眼中,而是“代代无穷已”,“年年望相似”。
在古人心目中,这是一个永恒的无法解开的人生之谜。张若虚此诗的立意就在于通过形象的描绘来反映这个谜。因为它带有永久性和普遍性,所以诗的意境就显得特别寥远和开阔。
标签: 张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