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的“六州歌头”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非凡网 65 0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至长江,所幸虞允文统领水师在采石大 败金兵。完颜亮渡江失利之后部下将其缢死,金兵退回淮河。然而形势并未像作者期待的那般发 展。朝廷以怀柔为宗旨,以议和为大计,放弃追歼金兵的大好时机,收复失地的伟业因此被贻误。

   张孝祥为此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当年年底在建康留守的宴席上写下了这首爱国名作。 词的开篇即表示对不守不战的异常状态的不满之情。极目北眺,千里淮河,草木荒芜,城垣毁 塌,全无防守。征尘昏暗,霜风凄然,边境悄然无声。作者不禁黯然!追想当年。靖康之变,或许那 是天意,并非人为,但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洙水泗水之间,孔子讲学之地,居然一片膻腥之气。

  再 看如今。金人居住的帐篷、放牧的牛羊仅仅一水之隔,还有就是遍布的地堡哨所。尤其是金兵夜间 操练,骑兵的火把将淮河照得通明,号笳与鼙鼓交响齐鸣,看那场面岂不叫人心惊! 换头用“念”字领起,接连七句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徒有杀敌利器,却终是毫无用处;空怀报 国雄心,奈何时机不再岁月将尽。

  汴京终是无恢复失地之希望!激愤于此,词中锋芒直指南宋朝 廷:眼前所见是朝廷执意罢兵苟且偏安带来的后果,来往纷纷不绝的却是议和使者。“若为情”似厉 声唾骂。投降派自是羞愧难当。最可悲的是,中原遗老一直翘首南望,苦苦期盼大宋皇帝御驾北 上!所见如彼,所闻如此,即便路人亦会悲愤。

  词的结尾情感澎湃,不可遏止。 这首词虽是即席而作,但因词人对国事一直十分关注,并且情感充沛、想象丰富,所以词中思路 广阔、意境深远,充分反映出当时宋金对峙的严峻形势,将南宋和战两派的尖锐矛盾深刻地揭示出 来,称得上是词中“史诗”。词的上阕写到边境防御松懈,中原久遭蹂躏,敌军气焰嚣张,下阕写到志 士报国无门,朝廷苟且偷安,遗民无法可施——凡此种种,层层铺陈,或对比、或叠加,将主旨凸显出 来,强化了一种情绪,那就是议和误国、志士扼腕!整首词读来,悲慨万分,声情并茂,字句铿锵,其 艺术力量震撼人心。

  难怪当时抗金首领张浚为之流涕而起、罢席而入;也无怪乎清人陈廷焯盛赞其 “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标签: 西江月 张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