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昭(读史专栏作者)
你认为最火的音乐作词人是谁?方文山?林夕?还是李宗盛?
那你可知道,在我国北宋年间,有那么一个人。
他的词有多火呢?
南宋叶梦得所作的《避暑录话》中言:“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这个人,便是我们的白衣卿相,柳永。
01、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出生于福建崇安的一户官宦人家,原名三变,字景庄。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后改名柳永,字耆卿。
他的祖父柳崇,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为南唐的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后,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
柳永从小便很聪明,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能是因为家里都是典型的奉儒守官之人的影响吧,自小他便立志为官。
咸平五年,18岁的柳永因为想着去京城参加礼部考试,便离开家和妻子来到了杭州。
只是这乱花渐欲迷人眼,杭州湖山的美好、市井的繁华,江南女子的柔情,使柳永这本来平静的心变得骚动。于是他决定先留在杭州,好好享受把花花世界。
那段时间,柳永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好不开心。
咸平六年,柳永在杭州已有一年光景了,这天,他得知自己曾经的布衣之交孙何来到了杭州。
柳永很开心,便想着去拜访一番,只是当时的布衣如今已是当朝的状元,门禁甚严,他根本连大门都进不去。如此怎的?
后来,柳永得悉孙何常邀歌妓到府上歌舞助兴,于是想了想,心里便有了主意。
他自己填词作曲写了首《望海潮》,并找到当时杭州城里的著名歌妓楚楚,拜托楚楚如有机会到孙府宥酒时唱这首词。
果然不久,孙何在中秋月举行宴会邀请楚楚唱歌,楚楚也就唱了这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孙何听后大惊,问是何人所作。楚楚便告诉孙何词的来历。
于是柳永终于见到了孙何。而后来,这首词流传了出去,到了民间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而人皆尽知。
据说这首词后来传到金国后,金主亮看到“三秋佳子,十里荷花”之句,遂有投鞭断流,饮马长江之志。故谢处厚写了一首诗,责怪柳永: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景德年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不久后入扬州。
看尽了苏杭的美景美人,也了结了一生中的年少轻狂,这才结束了他青年时期的这一段放浪生活。
既要浅斟低唱,何须浮名傍身
大中祥符元年,想起了自己从小的宏愿的柳永,来到了京师汴京,终于开始了他的科考之路。
那时因承平已久,京都极为繁华,柳永凌云辞赋,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马上就要科考了,因那时柳永已名满京都,所以他便很自信,觉得自己定然能魁甲登高第。
可是他却忘了,科举,选的是治国的人才,而不是擅长歌颂男女之情,山水之景的人才。
于是,真宗下诏,谴责柳永之文“属辞浮糜”。
柳永初试落第。
大中祥符八年,柳永卷土重来,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
落榜后的柳永很是气愤,觉得自己如此才华,朝廷竟不赏识,一气之下写了《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只是虽气愤,可柳永还是想为官,毕竟从小的志向,任谁也不会轻言放弃。
可谁知……
天禧二年,柳永第三次落榜。
而这第三次,据说皇帝亲自对柳永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
随后,便将柳永的名字划去。
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
自此以后,柳永便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为歌女填词,供世人吟唱。
那时候,汴京乃至四面八方的歌女都以能吟唱柳词为荣。
她们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若是他没有落榜,也许,也不会作出如此多流传甚广的好词,也不会在词坛有如此大的成就。
天圣二年,柳永第四次落第。
人常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终于,在第四次落榜后,柳永终是愤而离京。
同情人恋恋不舍的告别时,作出了名传千古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随后便离开,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并自诩“白衣卿相”。
后来,他也回过一次汴京,只是知己不在,红颜不在,遂又伤感离去……
这白衣,是永远的传奇
景祐元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柳永这么多年还是没有放弃功名,闻讯后,便立刻从鄂州赶赴京师。
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柳永暮年终是及第。
只是,据传,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
每年清明节,她们又相约从各地赶来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一生坎坷,怀才不遇,晚年虽高中,但后来沉沦下僚,羁旅天涯,但他的词名却传扬天下。
他对后世词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也会使得人们永远缅怀这位九百多年前的“白衣卿相”!
若是没有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词的形式、内容上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这白衣,便是永远的传奇!
标签: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