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非凡网 43 0

  豪放的墨客文人也会有婉约的篇章,如苏轼之“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李白之“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文质彬彬、正直磊落的人,有时也会因某时的情绪而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如烂醉花间、赤身网聊、甚至吸毒摇头……

   而人谓狂放、自认旷达的老夫子如我也竟然会流泪、会多愁善感?

   不由人想起七匹狼的广告词。

   那是某日的凌晨大约三四点,夜阑梦醒,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索性拿起床头的一本书,看到了大晏的《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这首词再熟悉不过了,可是我当时竟然流泪了。现在回忆也不知道词的哪一句触动了我的哪一根神经?

   我们来看《百度百科》对上片的解释: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说 “燕”、“莺”兼以喻人,尤其是美人,是符合对“花间”“婉约”诗词意象的分析习惯的,但似乎有点狭隘了。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应该是别有寄托。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燕、鸿、莺的相继离开有何不可呢?再者,结合下一句“细算浮生千万绪”,可能燕莺仅仅用来指人也还是狭隘了,又为何不能指代逝去的光阴和经历事情的桩桩件件呢?

   其实这里还是有疑惑的,在文学的艺术与科学的逻辑之间。燕为夏候鸟,鸿为冬候鸟。因多以喻相距之远,相见之难。因此《声律启蒙》也有“来鸿对去燕”之句,“燕”于七八月份离开,“鸿”在冬寒之时飞去,而被作者放在最后归去的“莺”却似乎更是春天的代言人。那么作者为啥会有这样的时间顺序和跨度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声律的需要吗?呵呵,不要笑话我在这里死板硬套、吹毛求疵,我想说的是,也许相继离去的就是晏夫子三个红颜知己,一个叫燕,一个叫鸿,一个叫莺。

   《百度百科》对下片的解释如下:“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

   “闻琴解佩”的典故是不会有错的,问题在于“挽断罗衣留不住”:究竟是谁“挽断”了谁的“罗衣”?谁想留却“留不住”谁呢?按百度解释,似乎是神仙眷侣向往自由生活而离去,凡间红尘难以挽留。是这样吗?“解佩”一典,来自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江妃二女》:“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於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交甫。”语焉不详。但想来也是郑公子难留二仙女。闻琴的典故大家都清楚,但不要忘记司马相如弹《凤求凰》挑逗文君于前,却又赴长安求富贵一度抛弃爱人于后。这就完全可以理解,“挽断罗衣留不住”的是恩爱有加的情人、红颜,亦或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这就好理解了:“神仙侣”尚且有无奈的分离,何况我与“燕、鸿、莺”呢?这是人情的背叛?还是社会的压力呢?

   于是,就只有“烂醉花间”。

   可疑的当然还有“花间”:“鸿雁过后莺归去”之时,还能有如百度解释的“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的“花间”吗?

   附上与“闻琴”典故有关的一段佳话,以供消遣:

   司马相如在和卓文君成婚不久,便辞别娇妻到长安做官,一去五年才传书一封,上面只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的《两地书》。 卓文君才思敏捷,一眼看出他的“无亿”(谐音“无意”)负情,于是非常伤心地写了封回书,将十三个数字依次镶嵌进去:“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司马相如在收到这封回书后,发现妻子如此才华出众,于是收敛别念,与妻重归于好。

   后人又将这封诗书续写了一段,将十三个字倒嵌进去:“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栏杆,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夕银河鹊桥断,六月酷暑,别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怕把龙舟看,四月桑芽无心去养蚕,三春风打桃花散,二月风筝线儿断,一片痴心,梦里到关山。可怜我多情白女子,偏遇无情小许官。郎啊郎,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卓文君的这封诗书不但延续了才子佳人风流绝世的爱情,也为历代后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诗句和传诵千古的美谈。书信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不知留下了多少人类最真实坦率的情感足迹,成为文学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标签: 蝶恋花 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