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读词感悟,而形式为列举好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想,所以对词人的介绍必不可少,若于词后介绍,不免显得拖沓,故单列词人小传于此,使大家有一些基本认识,而后论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以上便是词人简单的介绍,而如果想要真正理解词人在词史中地位,不妨看看他人的评价。下面列举几条有代表性的评语:
1、陈廷焯 :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白雨斋词话》)
2、 陈振孙: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檃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
3、 沈义父: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而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乐府指迷》)
4、 周济:清真浑厚,正于钩勒处见。他人一钩勒便刻削,清正愈钩勒,愈浑厚。(《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5、 刘熙载:周美成词,或称其无美不备。余谓论词莫先论品。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一个贞字。是以士大夫不肯学之,学之则不知终日意萦何处矣。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句最警炼,然未得为君子之词者,周旨荡而史意贪也。(《艺概》卷四)
6、 王国维:①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人间词话》卷上) [4] ②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惟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读先生之词,于文字之外,须更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清真先生遗事》)
7、 叶嘉莹:周邦彦是个结北开南的人物,他是集结了北宋的大成,而开拓了南宋先声的人物。……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了。(《唐宋词十七讲之周邦彦》)
从以上几则评语可以看到,
1、 美成词在词坛上地位极高,词人甲乙,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虽有毁谤之言,不过少数。
2、 美成词的特点大致为:沉郁顿挫,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隐括入律;知音,音律和谐精妙。
而就几则词话而言,有人肯定会提出质疑,周美成怎么就集词学之大成呢
这个其实理解起来也不难,在周邦彦之前,词的表达方式无非写景,抒情,而美成以天才之资,在写景,抒情之外加上了叙事,词这个体裁,大家知道有严格的要求,篇幅一般较短,所以想要叙事其实很困难。就像柳永的《雨霖铃》,就是离别时的片段描写和离别之情的抒发,并没有一个故事在其中。并且,美成在叙事时使用了多种手法,使内容丰满,有一唱三叹之妙。还是那首《雨霖铃》,耆卿是赋,并无任何曲折,但美成词却是回环缠绵,就比如压卷之作《瑞龙吟·章台路》,周济评语即为"层层脱换,笔笔往复"。美成开南宋词,结北宋词,所以为集大成者。
再谈一下第五条和第六条,刘熙载因为崇尚君子之词,所以对五代北宋词持贬低态度,所以对美成词极力批评也是正常。但词之题材,婉约之词为正宗,苏、辛纵然才高,亦非正体,此由词之特性"要眇宜修决定,且美成词皆以和雅出,"周旨荡"之语实为可笑。而王国维其人,哲学大师,有一本《人间词话》,但是个人成见太深了,他能欣赏五代北宋之词,但就是欣赏不来美成及南宋词(除稼轩外),以康德叔本华理论解释中国文学,太过复杂繁琐便难以解释,所以他赞扬的词多为直抒胸臆,甚至说南宋词他没读懂。至于其前后评论自相矛盾,我反而觉得没有问题,他说的是指音律,不是内容。
最后部分为个人观点,欢迎前来讨论。
标签: 周邦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