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关河令”这首词如何鉴赏?

非凡网 62 0

  本词写羁旅孤栖之时的情景,读来颇有一股清峭之气。

这首词的写法是以暗移的时间作为经线,贯穿整个孤寂的旅途,看似平淡无奇而真情荡漾,在 同类词中很有些特色。词的上阕写白天的情况,于明处写景,暗里抒情,寓情于景;下阕写夜间的情 景,于明处抒情,又以典型环境衬之,情景交融。

上阕开篇就点明了阴雨连绵的天气,虽偶尔放晴,却已是薄暮昏瞑的凄凄秋了,这似乎是物化 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此时这孤独的旅客,默默无言地站立在庭中,承受着凄冷的

浸润和对亲友之思念的折磨。忽然,隐约听到一声长鸣从云际传来,难道是鸿雁?它或许带来了故 人的讯息?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哪里又有它的踪影?雁声已远,留下的是更加深重的寂寞

之感。

在这极其沉寂的气氛中,引出了下阕一句:“更深人去寂静。”这个平淡无奇的句子,却把上下阕 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意推进一层“人去”一语用得突兀,上阕未说有客,何言人去?而且 旅居之人是最孤独又最耐不得孤独的,陌生人偶然相遇,更是畅所欲言,互吐心声的好机会。

  然而

终非亲人,刚才还在畅饮,顷刻便会离去的。“人去”二字突兀而出,表现出旅伴们的聚散无常,这也

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和下文的孤灯酒醒呼应。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

有一盏孤灯,其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此时此刻,多希望自己在醉梦之中。可偏 偏醉酒又醒,长夜难熬,旅思乡愁一股脑儿袭来,此情此景,诚何以堪!此词全无艳丽之彩,给人留

下的只是孤独。

词人特别注重声律安排,精于铸词炼句,这首小词也不例外。首先,词调的命名就很用了一番 心思。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

  欧阳修借用此曲填写思乡的词,首句是“关河 愁思望处满”。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暗含旅人的孤寂客思乡之情。这就使调

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再看他用词造句的功力。“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天阴了很久, 暂晴实是难得。

  “渐向暝”的“渐向”两字,意味着晴空并不多现,刚一放晴却又朝着昏夜走去,恰如 旅人的心情一样。如果说“天已瞑”或“又向瞑”,便没有了动态感觉。第二句用“变”字领起,不但 是格律上的需要——因为这里要用去声一字领四字句,而且跟上句“时”“渐”二字紧扣,突出了变化

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的结果。

  “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

时,万物在萧瑟的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而此时旅人伫立空庭,聚精会神地听什么寒 声呢?下一句才作了交代,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叫声越来越清晰,待到其头顶才分辨出是长

空雁叫,无限归思被它引起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

  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无由相 见,那是多么凄凉悲惨的情景啊!词人确是在刻意琢磨词句,然而通首读去,全篇都是平常的字眼。

真是于朴实之中而得其隽永之趣。

标签: 关河令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