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积弊已久的唐王朝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岁月。安史叛军残暴不堪,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纷离乱世,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一个落寞的背影走在长安的大街上。流寓长安已十年,他竟然一无所有,偏还遇上“史上最差没有之一”的宰相李林甫,只手遮天,连国家公务员的考试都可以徇私舞弊,那一届的考生全成了科考场上的“气氛组”。

他 报国无门,还与妻儿分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渐渐认清了现实的他,不愿意再这样无休无止地拖延下去,只能出走长安。
他是杜甫,也是后来的人们恭恭敬敬尊称为“诗圣”的落寞文人。
2

公元759 年的年末,国家在风雨飘摇中。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杜甫几经辗转,携妻带子来到了成都。
作为“蓉漂” 中最负盛名的一位,杜甫来蓉时已到快知天命之年。 他的胸中也曾经激荡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时年少轻狂的少年郎,如今早已褪去了狂放不羁;青年时的锋芒和抱负,也被残酷的现实一点点打磨掉了。
此时的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安身的住所。
3

公元760 年,成都已跻身唐朝一线城市(时称“扬一益二”),“房价”也还能接受,或许是因为没有“炒房团”吧。
老杜选择的栖身之所在城市郊外的 浣花溪畔,远离中心CBD 。
秀才人情纸半张,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简陋的茅草屋搭建起来了。看着眼前这足以遮风挡雨的茅舍,杜老先生大概长长吁了一口气。

一家人终于不再经历凄风苦雨的折磨了,随着心情大好,眼前的景物也变得明媚起来,于是: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4

说了那么多期草堂,我们要隆重正式介绍女主银咯!杜甫的“老妻”杨氏,她比杜甫小11 岁。
杨氏的父亲杨怡曾经在司农寺任职少卿,职位不低,工资不少。来自富庶家庭的女儿,想必受过良好的教育。

杨氏欣赏杜甫的才华,支持他的理想,在这多年的漂泊中,她理解丈夫的远大志向,她分担着家庭的重任。或许杨氏待字闺中时,也曾暗暗发愿: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杨氏得到了,她也做到了。
杜甫,怎么会不知道妻子的付出?杜甫怜惜这位知己贴己的老妻。在分离的日子里曾写下过许多诗句,隐晦地说:我好想她啊!
5

她的丈夫也没有辜负她的所付所托。虽然他仕途不如人意,生活过得也是清贫拮据,夫妻两人还时不时分隔两地。
但在成都草堂的这段时光,好歹算得上是举案齐眉阖家团圆了。
那株高高的楠树下正好有些微荫,她兴致勃勃地铺下一张纸,唤他来下局棋,可好啊?眼前的这番闲适景象,不禁让杜老先生有些欣慰:微躯此外,夫复何求?

年少时总以为才子风流,课本里的老杜传递出的都是愁容满面的模样,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哪有什么心思去谈情说爱啊?
6

年岁渐长后读杜诗,才知道逃不过“真香定律”。诗圣的眼中不仅有家国情怀、对黎民百姓的关切,更诉说了对妻子深沉的爱。
他总是把切切真情藏在诗句里,给他心中唯一的人儿。他的眼泪洒向百姓,他的情诗只给一人。
李白比起杜甫来,显得风流潇洒;杜甫比起李白来,显得稳重深沉。杜甫的爱情诗全秀的是夫妻恩爱,即便是写爱情,杜甫也是在写一种崇高的伦理规范制约下的情感。
他的爱情诗都表现深厚的夫妻恩爱,比如那首著名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7

走进成都草堂,到杜甫的世界去看一看。粉墙青瓦环绕,林间鸟语梅香中,那一间茅屋,似乎还能嗅到他们一家生活过的气息。
爱情的模样藏在诗圣杜甫的诗里,流传千年;爱情的味道在草堂有梅花角落,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此刻,我们想祝福天下有情人,都有真爱呵护。
资料来源:
[1]《杜甫传》冯至
[2]《杜甫诗集》
标签: 爱情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