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妹十首怀古诗》解析

非凡网 88 0

  “《绣像红楼梦》反面之喻写的是清人野史”, 薛宝琴的人物原型,是明郑时期台湾的郑克塽;《薛小妹十首怀古诗》描写的,就是郑氏一族在台湾的占领、经营直到投降清庭的历史过程。

  一、(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一)、“台湾”名字浅析

  1、台湾名称的由来:

  “台湾”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

  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2、台: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百度百科《岛》中有如下文字:“[do] 岛 (汉字释义) 四面环水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其中面积较大的称为岛,如中国的台湾岛。”所以说“岛”,就是“水中之高台”,“台湾”就是“‘湾’中的一个高台”。

  3、湾:“(1)水流弯曲的地方:河~。(2)海岸凹入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海~。港~。(3)使船停住:把船~住。”。那么,“台湾”中的“湾”,都不符合上述的三种情况。那么,这个“湾”在哪里呢?显然是指整个太平洋了。所以,“台湾岛”名字中的“湾”,就有些名不符实了。

  (二)、赤壁怀古诗浅析

  1、“赤壁沉埋水不流”——

  “赤壁”:台湾岛如一块“红色的玉璧”镶嵌在中国版图的东南角上。“赤”,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这里的“赤”,其反面之喻就是指朱姓明朝。这块陆地,在明郑时期是最后的一块“朱姓明朝属地。

  “沉埋”: 通常说的“台湾”主要是指“台湾岛”。显然,它一部分是沉埋在海水中的。

  “水不流”:台湾岛四周的海域辽阔,站在岛上无法分辨出海水流动的方向。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解析一(赤壁怀古)

  2、“徒留名姓载空舟”——

  徒留名姓:“台湾岛”之中的“湾”徒有虚名。台湾岛上并没有“湾”,其四周围的海洋,也不能称其为“湾”。

  空舟:是指台湾岛的地形象一只空空的小船。

  这句话的意思是,台湾岛就象漂浮在海上的一只空空的小船一样。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解析一(赤壁怀古)

  3、“喧阗一炬悲风冷”——

  “喧阗一炬”:“炬”,火炬;“ 喧阗”,百度百科《喧阗》中有:“1. 亦作“ 喧填 ”。亦作“ 喧嗔 ”。喧哗,热闹。”,就“火炬”而言,可以引申为“燃烧”意。那么,“喧阗一炬”,形象地描述了台湾岛的形状就象一支燃烧的火炬。

  “悲风冷”:一支火炬的“悲剧”,就在于火的熄灭;没有了火的温暖,感受到的就只有风的冰冷了。〈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解析一(赤壁怀古)

  作者用一支火炬的点火燃烧到最后熄灭,来比喻郑氏一族在台湾的兴起、发展,直到郑克塽被迫投降清庭被软禁过着冷清的日子。

  4、“无限英魂在内游”

  “英魂”:英灵。多用于对死者的敬称。唐 贾彦璋 《王龙骧墓》诗:“茂绩当年举,英魂此地销。” 宋 陆游 《追怀胡基仲》诗:“遗稿何由见,英魂不可呼。”“对生前有杰出功绩者的美称。”郑氏一族从荷兰人手中夺回了台湾岛,这是彪炳千古的英雄壮举,尽管他们最后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但中国人是不会忘记他们收回国土的历史功绩的。这充分体现了作者胸怀阔大历史观和高瞻远瞩的民族情怀。

  “沉埋、不流、徒留、空。一炬、悲、冷、英魂”这些字词的存在,使整首诗充满了悲凉之气。郑芝龙(《绣像红楼梦》中的“秋桐——囚徒——喻其投降清庭后被软禁”)投降清庭后,其子郑经带领东南沿海的一支抗清力量收复台湾,是汉人们复明的最后一丝希望。但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大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冯锡范遂劝说郑克塽降清。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日,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进入台湾受降。郑氏一族投降清庭之后,以汉人为皇权的明朝就彻底的覆灭了,以“汉家制度”为统治体系的社会也一去不复返了。以满人为皇权的清庭,以一种野蛮落后的孔武粗陋接管了一个文明熟透同时也是腐烂的国度,科技文化被窒息,人文精神被扼杀,民族情怀被摧残,华夏文明开始了一种不折不扣的倒退和漫长无谓的轮回。

  (三)、赤壁怀古释义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作者在此影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

  郑成功是17世纪著名的抗清名将,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

  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审时度势,决心要收复台湾,以图将台湾作为抗清的海上基地。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的“赫克托”号战舰被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2月6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即南明永历十五年),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江河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争是最大的海上战争,作者将两者作影射,非常恰当。

标签: 游山西村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