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诗歌》(诗+原声)(中文、意大利文、英文版本)征稿

非凡网 42 0

《雷锋+诗歌》(诗+原声)

  (中文、意大利文、英文版本)征稿

  由艺术家黄岩、诗人周瑟瑟共同主编的《雷锋+诗歌》大型诗歌原创文本(中文、意大利文、英文版本),现着手编辑、征稿。

  雷锋到底是谁?雷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重提雷锋,并且决定以中文、意大利文、英文来编辑出版一部关于雷锋的诗集,对这位浪漫主义“另类诗人”,在西方社会代表中国的“好人”,中国人生活进程中的“精神偶像”,以诗歌的方式进行一次诗歌文本+原声创造。

  现邀请108位中国诗人来共同完成这部具有趣味性的中国史诗。

  我们力图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中国诗人对雷锋这个人物千奇百怪的认识。

  雷锋是一个谜,雷锋是一个象征,雷锋是一个符号。

  现在,让我们用诗歌来复活他。

  只要你是一个可以用分行的文字来写作的人,你就可以敲起键盘或拿起笔,写雷锋。一首,多首,一组,长诗,短诗,史诗都可以。在2008年1月31日前发至周瑟瑟的邮箱zhousese@sina.com,并附你的个人简历,请在简历中一定注明你目前的职业或身份:比如扫垃圾者、无业游民、富商、政府官员、家庭主妇、学生、老人、美人、丑男等等,随你从哪个角度为自己定位,但请实事求是。

  同时欢迎发到卡丘网论坛诗歌版上。《卡丘》第二期将用专辑刊发。

  并且,请将你写的《雷锋》用你的方言朗诵寄给我们,地址:100086北京市100086信箱25分箱周瑟瑟收。没有条件录音者,我们届时再统一录制。我们将制作成《雷锋》-----108位中国诗人方言朗诵原声大碟。届时,我们将有一系列关于《雷锋》的诗歌与艺术活动。

  雷锋+金斯堡

  黄岩

  雷锋是天然的,雷锋是政治的,雷锋是社会的,雷锋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和极度的狂热,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诗人,雷锋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雷锋是一个政治动物,雷锋的行为举止甚至有些可笑,但雷锋代表了中国,代表了意识形态的中国,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今天重读雷锋日记,甚至可以把雷锋描述成一个偏执狂,但雷锋的信仰,雷锋在那个时代的行为,特别是他的文字都超越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同样,在世界的另一边,在美国同一时间段,有一个人叫金斯堡,他写了一首长诗叫《嚎叫》,在这首诗里,金斯堡极尽行为主义的所有极端言行去攻击美国社会及美国社会后面的工业社会。金斯堡首先质疑现代社会的价值,他的诗一直游走于基督教社会的温情与现代工业社会钢铁的冰冷之间。他吸毒、他声嘶力竭的呐喊,不仅成为美国“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也成为坏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这和大洋彼岸的雷锋形成鲜明对比,雷锋的好战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俩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极端的行为主义者,同时又都被打上“国家制造”,雷锋被打上“中国制造”,金斯堡被打上“美国制造”。雷锋成为中国大众心目中的政治偶像,金斯堡成为美国大众心目中的艺术明星,两人在同一时间内,虽不属于同一个国家阵营,一个代表了万恶的美帝国主义,一个代表了先进的共产主义。

  一个处处有理想;一个时时刻刻为信仰而奋斗,并用自己的信仰感染自己周围的普通百姓,并只想成为毛 的一个好学生,而时刻准备着献身的人,严以律己,只为他人谋幸福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说,雷锋更像一个基督徒,他每时每刻都在为信仰而活着,并沉浸在充满信仰的快乐中。雷锋对当时中国现实的各种类型的人群的敏锐的分析和批判,都是建立在共产主义的信仰之上的,最重要的是雷锋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练的人,所以雷锋的好人好事和当时共产党所树立的战斗英雄是截然相反的。他没有那些战斗英雄感人泪下的故事,比如像: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雷锋是在普通岗位上以一点一滴的小事来认证他的信仰的,他的周围同样也没有解放前敌占区去面对的那些敌人,他的周围都叫同志,所以雷锋的好人好事都是再日常不过的小事,这些小事恰恰认证了雷锋对信仰的执迷。雷锋在他从18岁到22岁去世的最后4年,不仅留下他的日记,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在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行为,雷锋在中国,他是一个平民英雄。从他的日记里和他的所作所为中,你都看不出一点英雄主义的痕迹。雷锋是一棵草,但是他正是通过自己的这棵草,认证了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价值。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金斯堡,处处感到绝望,感到信仰的丢失,感到基督教不会成为一棵救命的稻草。两次世界大战和美国有线电视的诞生,使信仰在美国沦落成一种娱乐,同样年轻的金斯堡,看不出人类社会的价值,他通过自己“嚎叫”,通过自己的文字,通过自己的吸毒,通过各种非文明的萨满体验来证明自己,这是一个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反工业文明的价值体验,当金斯堡沉浸在自己的各种飞的幻想中,所有关于人类历史的价值都只是他的一个臭皮囊。从这个意义上说,金斯堡既是一个追求行为主义的极端体验的快乐者,又是身背萨满的苦行僧,所以金斯堡的矛盾体验、文字和肉身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

  雷锋始终是一个言行一致者,这恰恰代表了当时两个国家各自不同的政治背景,一个是毛的时代,一个是肯尼迪的时代,可以说,雷锋和金斯堡代表了当代社会关于信仰的两个极端,雷锋始终坚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去寻找快乐,并且是利他的快乐,这是一种政治下的禅宗。金斯堡始终追求自我的价值,他是一个极端的怀疑主义者,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行为,他的所有言说都走向信仰的反面,他的快乐就是他自己的快乐、本能的快乐,这也可以看作是金斯堡对禅宗的误读,在信仰的两边,一边是日常,一边是异化,一边是集体主义,一边是个体价值,一边是世界大同,一边是他人就是地狱,一边是大我,一边是小我。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并都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行为主义者,所以在20世纪后半叶,雷锋和金斯堡都成为人类的楷模,并指向不同的政治信仰,成为不同的国家权力斗争的政治砝码。

  今天重提雷锋和金斯堡,不是去追认他们不同的关于信仰的判断和他们的社会角色,而是从诗歌层面去再次确认雷锋的价值,雷锋日记中的大量笔记善用比喻,这和金斯堡的长句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雷锋日记也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借物抒怀的特征,雷锋日记中经常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非常朴实,这和雷锋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反之,金斯堡的语言和文字极尽夸张之能事,不同的意向、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名词,被金斯堡强行并置在一起,达到一种超日常的语言强度和反逻辑强度。相比雷锋日记和金斯堡的诗歌,从后现代主义美学层面,雷锋日记更像一个观念作品,并加进了很多视觉的成分;相反,金斯堡还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和语言拼贴所带来的超现实的文字的快感,这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在当代意义上,在两个人身上的一种交锋。金斯堡的行为和语言的“处处垮掉一代”恰恰暴露了金斯堡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而雷锋的语言反而像今天中国的废话诗人,他是从日常层面去颠覆写作,在这一点上,金斯堡还停留在意义写作层面,而雷锋已经进入无意义写作层面,这对今天的汉语诗歌无疑是件幸事。当1962年8月15日雷锋光荣牺牲时,22岁的雷锋连同他的日记,变成一段传奇。这再一次证明了,在禅宗的世界里,肉身和精神的分离状态。我宁愿相信雷锋是一个先锋的诗人,雷锋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终结者,同时也是金斯堡诗歌的终结者。

  (欢迎转载,欢迎组稿,欢迎加入编辑中来)

标签: 英文诗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