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上)(转载)

非凡网 65 0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 想象、衬托 烘托、渲染、象征、对比、用典、动静相衬、 虚实结合、对写法、托物言志、赋比兴等等。

  1.衬托或烘托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2.对比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衬托烘托与对比对照的区别:

  A、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B、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做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

  3.动静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前一首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后一首以动衬静,通过落花、月出、

标签: 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