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个人悲哀情绪的作品是多是少?请举三例

非凡网 42 0

  人生之大悲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了,先亡国,后被俘,从人上人变成阶下囚,然后老婆又成了宋朝皇帝的御用妓女,最后被毒死。所以,他悲惨的经历加上他杰出的文学修养,写出的悲惨的词是天人共鸣啊!

看: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名家点评:

长年生活在宫廷、贵为国主的李煜,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也压根想不到“干戈”会让他成为俘虏。习惯了别人在他面前称臣叩拜,一旦自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虏”,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人瘦发白,从外貌的变化写出了内心极度的痛苦。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被俘后表示乐不思蜀,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而李煜却念念不忘他的家国、山河、宫殿,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就写词而言,这是至情至性的真切流露。

结构上前四句极力铺陈故国河山、宫殿楼阁的壮丽辉煌,至歇陡转,结构的裂变反映出词人命运的剧烈变化,文情相得益彰。

  下片转写归为臣虏之后的处境。他不便直说生活的困窘、心情的恶劣,只以外貌的变化来含蓄表现。据《宋史 · 南唐世家》记载,李煜被俘入宋后曾向宋太宗诉说生活贫困,太宗知道后增加了他的月俸。可见当时李煜被俘后不仅行动上受监视,精神折磨,物质生活也不宽裕。

  发白腰瘦,既是精神的折磨所致,也未尝不是物质生活的匮乏导致“营养不良”。最后三句,又由眼前折回过去,临别南唐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初拥有时觉得平平常常,现在一旦被人夺去,内心的屈辱伤可想而知。他忘不了“仓皇”离开金陵时的惨痛情景,那是他从天堂掉进地狱的关口。

  苏轼曾责怪李煜离开金陵时本应该向其国民谢罪,而不应该“垂泪对宫娥”。对宫娥垂泪,是李煜当时真情实事的写照,也符合他懦弱的性格。如果在词的末尾来一番政治说教或忏悔,那既不符合李煜的性格,艺术上也索然无味。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名家点评:

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会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宋黄?N《唐宋诸贤妙词选》卷一说“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这音哀以思’”,就是将此词理解为亡国之痛。

  后主被俘入宋后,有着随时被害的死亡威胁,有着故国难归的亡国恨痛,有着眼看着妻子被凌辱的耻辱,有着昔为君主今为囚徒的强烈反差,这些感受交织于胸,痛苦得近乎麻木,很难分辨此时此刻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悲哀而烦恼,除了“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真是无法形容。

此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深院“锁”住的不止是深秋的寒意,更是内心深处无法倾诉的深哀巨痛。词中所透露出的心态与上一首基本相同。李后主的构形能力特别强,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种境界,就像高明的画家,几根线条就勾勒出一幅画面。“无言”而“独上”西楼,从内心到处境双重地写出异常沉重的孤独感。

  “月如钩”两句,从视线上看,是俯仰天地,有呼天问地之势;从意境上说,天上如钩的残月,地面深院的清秋梧桐,构成一立体的时空境界。“锁”字用法精警,含意深长,既见出环境封闭的严酷,又写出内心的高度压抑。无边的悲苦长期积郁封闭在心头,故接着说“剪不断,理还乱”,就显得特别的真切自然。

  就像李清照《声声慢》词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样,直抒担陈之中觉得有无限的曲折。这是压抑太久、郁结太多的愁思的集中迸发,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名家点评:

此首表面上是惜花词,实质是人生命运的咏叹词。夫花易逝,而人生苦短。春花受寒雨凄风的无情摧残而无法逃避,人一旦失去自由、受人宰割,也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花落难再开,人的生命时光、青春年华也不可能重复。

  后主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已深切地感受到人的生命其实跟花一样脆弱,跟花一样无奈。“人生长恨”,是后主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此词在传统的伤春主题上开拓出了新的思想意蕴。后主感觉到,春花的匆匆凋零,不是它的自然寿命原本短暂,而是外力摧残的结果,即寒冷风雨打击迫害。

  由此他朦胧地感悟到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外在的力量所造成。当然李后主不可能反省到他自我悲剧的根本原因,也不可能想到他自己该负什么责任。春花美丽,让人心醉,可终归枯萎,消失。李后主又由此领悟到人生的辉煌、幸福的命运也总是一去不复返,人生到头来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长恨”。

  人生长恨好像水长东流,不可改变,不可抗拒。李煜为此困惑迷茫。他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不知路在何方。

另附:故乡版点评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名家点评:

这是李煜最负盛名的名作之一,读来令人心颤。身为臣虏,李煜的晚景实在是太暗淡太绝望了,整天在屈辱和悲伤中煎熬,生活没有丝毫的欢乐与快慰。

  只有在梦里才能忘掉自己囚“客”的身份,暂时放纵一下情绪。梦中贪欢,反衬出现实中的极端无奈和痛苦。晚清端木?圃道詈笾髅卫锾盎叮罢率灞χ扌母危龉Ч乓徽抟病保ㄕ呕菅浴洞恃 罚翟谑强量痰摹翱崞馈保耆惶寤峁湃说挠眯暮痛场?

此词以倒叙的手法先写梦醒后的环境和感受,然后写梦境。

  不过我们可以把上片看作是同一时空中叠映的室内室外两组镜头。室外春雨淅沥,本来就短暂的春光即将在风雨的摧残之下丧失。昏暗的外景更衬托出“春意将阑”时的悲凉冷清。室内五更时分,主人公一梦醒来,耳听帘外春雨,身觉寒意逼人。“不暖”而“寒”,似嫌重复,其实各有侧重。

  “不暖”,是写罗衾的单薄,反映生活处境的可怜。而“寒”字,是侧重表现心理的凄凉悲苦。在现实生活中,时时都处在高度的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悲伤的状态,只能在梦中一晌贪欢,他怎能不绝望,不心灰意冷!

下片写天亮后情景。长夜难熬,白天是否好过一些?长年软禁孤室,想登楼远眺,散散心思。

  “独自莫凭栏”,是先有凭栏远眺的愿望,后又自我还定。“独自”凭栏,没有了当年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哗热闹,也没有了“花月正春风”的良辰美景,更看不到无限美好的故国江山,只能更添孤独而已。“莫”字,用得坚决,用得伤心。“别时容易见时难”淡淡的语言中包含了无比丰富的人生感受,意蕴远比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要复杂得多。

  李诗是指男女恋人之间因受外力的掣肘而难以随时相见,有怨愤,但不失望。而李煜这里是指江山的丧失和故国的分离。江山一失,永难回归,其中包含着悔恨、无奈和绝望。

词末以流水、落花、春去三个流逝不复返的意象,进一步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的绝望。“天上”与“人间”,是天堂与地狱、欢乐与痛苦对立的两极世界,也是李煜过去与现在生活境况、心态情感的写照。

全词以春雨开篇,以春雨中落花结束,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意境浑成。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曾在《李后主评传》中说此首“一片血肉模糊之词,惨淡已极。深更三夜的啼鹃,巫峡两岸的猿啸,怕没有这样哀罢”。“后来词人,或刻意音律,或卖弄典故,或堆垛色彩,像后主这样纯任性灵的作品,真是万中无一”。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名家点评:

一般认为,这是李这是李煜的绝命词。据宋人王?《默记》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某一天,宋太宗问李煜的旧臣徐铉,“你风过李煜没有?”徐铉很紧张地回答:“臣下怎么敢私自去见他?”太宗说:“你这就去看看他,就说是朕叫你去见他的。

  于是徐铉来到李煜的住处,在门前下马,见一老卒守在门口。徐铉对老卒说:“我要见李煜。”老卒说:“圣上有旨,李煜不能与外人接触。你怎么能见他?”徐铉说:“我今天是奉圣上旨意来见他的。”于是老卒进去通报,徐铉跟着进去,徐铉在庭院内等候。过了一会儿,李煜戴着纱帽,穿着道服出来。

  两人客套了一番,李煜抱着徐铉大哭起来。坐下后,两人沉默不语。李煜忽然长叹一声,说道:“真后悔当日杀了忠臣潘佑、李平。”意思是早些听信潘 佑、李平的劝谏,治理好朝政,也不致于今天稀里糊涂地做了俘虏。李煜说出这话的结果,自然会引起宋太宗的猜疑,而招致杀身之祸。

  一则李煜原本无心计,二则是当年李煜杀了潘、李二人后就有些后悔,这悔恨一直埋藏压抑在心头,所以这天一见旧臣徐铉,也就脱口而出了。由此可见李煜的诚实。这是词人、艺术家应有的禀性,但在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中,这种性格却是很难生存的。果不其然。徐铉离开后,太宗就宣召徐铉,询问李煜说了什么话。

  徐铉不敢隐瞒,只好照回复了李煜的话。宋太宗听后,便下决心除李煜。分析走来,这件事不能怪徐铉告密,太宗派徐铉去见李煜,其实就是有意去找他的碴儿,以借机除掉李煜。即使徐铉隐瞒不说,太宗也会找其他的借口。何况徐铉为保自家性命,也不敢隐瞒。负责监视李煜的老卒,在门外听见了,说不定也要向太宗汇报的。

  七月七日,李煜为庆祝自己的生日,让跟随来宋的南唐乐会演秦音乐,声闻于外。太宗听说后,龙颜大怒。同时,李煜《虞美人》词也传入禁中,太宗听了“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更起杀心。于是派人送上牵机药,毒死了李煜。就这样,一代词人李煜,在他降临“人间”的同一天魂归“天上”。

春花秋月,原本是大自然赐于人类最美好的景观,人们只嫌看不够,赏不足。可此时李煜却希望春花不要再开放,秋月不要再圆满。这反常的心理正表现出李煜异常的生活境遇。因为一见到春花秋月,就想起了幸福的过去和欢乐的“往事”。回忆的往事越多,现实的悲哀就越沉重。

  见不到春花秋月,也许就少些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春花秋月,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 移,照样周而复绐地开放、升起,而东风又不期而至。自然的风月花草,无不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沉怀念“故国的江山依旧壮丽吧,宫殿的雕栏玉砌也还是那么辉煌气派吧?可曾经拥有他的主人已是朱前面丧尽,衰老不堪了啊!结句写愁,已是千古名句。

  这个比喻不仅写出愁像江水一样深沉,像江水一样长流不断,还写出愁苦像春天的江水一样不断上涨。真是把人生的愁苦写到了极致。

另附:故乡版点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唉,李煜的好词太多,读了让人想哭。

  楼主看看吧。

朱淑真的> 也是一例吧

《思归》

作者: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示儿》

作者: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蚕妇》

作者: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我觉得李商隐堪称“悲哀情绪”的代表了,最有名的就是那首《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其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消愁又几千。

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凉思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无题 其四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两首 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外加一首我也非常喜欢的

江楼有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标签: 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