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释 读
忆往昔,凤凰台上,紫雾袅袅,祥云悠悠;千鸟翔集,白喙争鸣,而鸟之骄子,凤凰巡游,唳声齐奏,欢声互和。
看今日,凤凰已去,高台已空,江水自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盛景,昔日的瑞气。
回望来处,金陵,曾是六朝古都,龙盘虎踞,昔日吴宫里的花花草草,嘉木芳树,都已湮灭于杂草繁茂的荒郊野径。
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豪门旺族,达官贵人,如云佳丽,万千粉黛,都一一地千金散尽,香销魂散,成为枯骨,深埋坟茔。
三山争雄,南北相连,半入云霄,若隐若现,若飘若浮。
白鹭洲中间横亘,把滚滚江水分割成两道激流;白鹭洲为江水环护,如碧玉镶嵌,孤屿独秀。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蔽红日。
长安遥迢,我望不得见;心中的郁闷呀,使人长怀愁怨。
猜 读
诗仙,你虽誉显名达,才敌万夫,但你仍有才“屈”的时候。
黄鹤楼早已是名满天下,文人墨客,登楼远眺,免不了要凭栏临风,借酒遣兴,赋诗抒怀。
你李白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抒豪情一展示诗才的绝佳机会。据记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你,当年登临此楼,正欲提笔挥毫、吟诗作赋之时,抬头偶见崔颢的题诗,竟搁笔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你欣赏崔诗,折服于崔诗,既可见你坦荡磊落的襟怀,又见你严谨为诗、不出次品、力图超越、力图创新的态度。你心雄万夫,不甘于人,拒绝重复,却又刻意争胜。在你年轻的体内,激荡着你青春与创造的热血,汹涌着你为天地立言、为万世树标的豪情。正缘于此,才有如此佳构杰作横空出世的可能。
诗仙终是诗仙,你虽然在此罢手,未得华章,却牵挂于心,难以释怀。时隔数年,你漫游到武昌的鹦鹉洲,南京的凤凰台,以“崔式”笔法得诗二首。至此,《登金陵凤凰台》诗与崔颢《黄鹤楼》诗一道,二诗同辉,名传千秋。然崔诗写乡思之愁,李诗表家国之忧。就这一点,你的诗浑然高出,自成风骚。
凤凰,一种飞翔在中国古先民心宇的祥瑞之鸟。她的飞临,是吉祥的征兆,福瑞的象征。
凤凰,曾经那么从容那么优雅地翩飞于凤凰台上。
那时,金陵无限繁华,江山分外灵秀;六朝王都,煊赫兴盛。
你慕名登临,只见凤凰已去,高台旷古。唯大江东去,一如往昔;人去物非,自然永恒。
金陵,曾经称孤道寡、君临天下的帝王,早已骨枯埋幽径,就是那些残砖断瓦,依稀可见他们当年雄霸天下的残迹或者印记。
金陵,曾经的富豪权贵,均如时风刮起的烟尘,顷刻间湮灭尘净。那些著名且高贵的燕子,也只能筑巢于寻常巷陌的百姓之家。她们翩跹,她们翻飞,她们在制造一种苍凉的意境。
金陵,曾经幽闭深宫的红粉,她们的芳蓉,她们的香魂,也早已随了凤凰的离去而消散殆尽,花草成土,衣冠为丘,一切的繁华富丽、香泽美珍都已作云烟而去。
千古兴亡事,逝者如斯。
抬望眼,三山并列,连绵逶迤;烟袅雾渺,若隐若现,依稀若浮于长江之岸。白鹭洲,中流横亘,把莽莽大江一分为二;其冲波纵流之势,仿佛在诠释着历史的真谛。
青山依旧,大江东进。滚滚的浪涛,激起了你胸中的无限悲愤。那氤氲的江雾,亦如你心中的万古愁云:六朝帝都呀,为什么会祥瑞尽失,风光不再?长安呀,在你金碧辉煌的光影里,奸臣横行,正气沉沦!我欲报国,却国门紧闭!
浮云蔽日呀,怎不令你愁怨倍增?
可是,你可知道,无论哪一个朝代,无论哪一个社会,都有像你这才高八斗壮志凌云却毫不得志之人。无论他们怎样的努力,都无法改变被轻视被遗弃的现实,都无法主宰他们自己的命运!这样的悲剧,历朝历代都在上演,历朝历代都有数不清的冤魂。他们带着遗憾怀着忧愤,最终告别了他们无限希望无限热爱无限眷恋的这个世界。只是,你的悲剧更让人抚膺长叹,扼腕太息!
你绘江山之壮锦,发思古之幽情,咏人生之失意,喻国势之堪危,遂得七律诗中的珍品,不妄此行!
凤凰虽然早已从传说的天空飞去,凤凰台也已成千古陈迹,何等煊赫的李唐王朝也成了千年前的旧事,而你的诗及诗话,却一直在后人的无限期想里愈发神奇,在人们的传诵中历久弥新。
赏 读
李诗起句摹拟崔诗,却又暗中较劲,自出其囿。
“凤去台空“,一切的繁华都已凋零,眼前尽显凄凉衰败之景。惟有滚滚东逝之水,悠悠千载,述说着往日富丽的光景。时过景迁,高台依旧,江流万古,兴衰更替,世事无常。然江山不老,惟自然永恒。此两句,言简意丰,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消亡,有限的空间与无限的意境,对立统一,高度地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内容。情感转折,思绪跌宕,提挈全篇。
历史的印记,犹凤凰台上不再有凤凰翔鸣的境况一样,一切的富贵繁华,均已灰飞烟灭,幻化成空。
然而,长江的浩瀚苍茫,白鹭洲的青翠姝丽,构成了南国山水的一幅秀美雄浑的画图。诗人凭吊历史,关注自然,颔、颈二联同为写景,却景中寓情,对比鲜明。历史的湮灭与现实的苍凉,构成了无尽的画卷,完成了深沉的哲理之思,壮阔的神游之旅。
诗人登台远眺,俯仰关照,金陵城阙巍峨,山光水态,历史遗迹,尽收眼底,思接古今,喟叹丛生:六朝遗陈迹,世事鉴古今;“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亦然成为永远的故事。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触景生愁,愁则更愁:诗人一腔热血,至此依然壮志未酬;长安“不见”,佳音杳然,怎不生愁? “浮云蔽日”,奸臣当道,国势日衰,积病成痼,何人不愁?
作者身陷羁旅,却心宇浩浩,忧国伤时。胸怀之阔大,忧思之深沉,情怀之超迈,神韵之飘逸,叹古讽今,吟景抒怀,历史与现时,国家与个人,壮景与壮怀,佳构与妙思,融为一体。此等胸怀,此等笔意,包容古今,吞吐日月,这是崔诗之乡愁无法比拟的。
至此,诗人尽可以走出黄鹤楼的“尴尬”阴影,心安理得地去作他的海天之游了。
品 读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过去,在这座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在上面翔游;如今,凤凰早已飞去,楼台也已空旷无人,只有那楼外的江水,依旧独自奔流。
登金陵凤凰台,四顾江山,气势非凡。从古到今,不知流下了多少名人雅士的题诗咏句,却只有李白这首诗被推为千古绝唱。这两句诗追古思今,感叹凤去台空,寄予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惆怅哀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一般;长安是多么的遥远,中间阻隔了万水千山,使我怎么也望不见,心中的郁闷长怀难释,愁且更愁啊。
诗人怀才不遇,有志难图,横遭小人排挤,不得不怀恨含愁地离开京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现常用来比喻奸党小人的破坏横阻,使好人不能接近“青天”,“长安不见使人愁”含有去国怀乡之忧思深愁。
标签: 李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