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转帖:“诗歌无用”论调抬头 中国呼唤当代李白杜甫

非凡网 32 0

“诗歌无用”论调抬头 中国呼唤当代李白杜甫

   2005年12月14日 10:00 新华网

   五千年文明史,诗歌曾在我国兴盛一时,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现代的郭沫若、徐志摩、臧克家等诗人在中国的文学长河里灿如星斗。

    然而日前在山东泰安召开的世界诗人大会上,40多个国家的诗人齐聚一堂,人群中却难觅国内年轻人的踪影,一些老诗人不禁感叹,难道诗歌真的离年轻一代远去了?

    诗歌大国难觅年轻人身影

    记者在山东、天津一些高校调查发现,由于年轻人忙于考研、留学,诗歌文化如今已是惨淡经营,许多人能看到的只有手机短信里的几首“打油诗”。

    在第19界世界诗人大会召开的当天,40多个国家的诗人与会。但参会的我国诗人中90%以上为50-60岁的老人。与会的山西太行诗社副社长常同华说,目前我国经常参加诗词活动的人不下百万,但不可否认的是,读诗、写诗的年轻人的确少了。

    山东和天津一些高校教师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忽视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而曾经在校园红火一时的诗社,原本“造就”年轻诗人的最佳地方,如今也败落了。这无疑给已经越来越少接触到诗歌的青年们雪上加霜。

    记者发现,一些接受采访的年轻人不仅对中国诗歌的流派不了解,甚至连诗歌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都不知道。据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学生表示“想参加诗歌朗诵会,可是没时间”,部分同学表示“从未读过外国诗歌”,在回答“您喜欢的诗人的名字”时,大部分人只知道李白和杜甫。

    诗歌为何与年轻人渐行渐远

    专家认为,诗歌虽曾兴盛一时,但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诗歌受众少,属于边缘文学。而当今文化消遣形式呈现多元化,诗歌在年轻人中曲高和寡的局面也就成了必然。

    诗人钱志富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诗歌就开始处于危机之中,政治化批评,先政治后文艺的社会大气候将一些健康的有生气的作者一同扼杀了。而如今兴起的“先锋”写作却也给中国传统诗的传承以打击,诗歌创作已显露三个不良倾向:一是“大白话”诗,即肤浅的口水话,没有深度,流于表面;二是“大黄话”诗,即低级庸俗甚至包含淫秽内容的不健康诗歌;三是“大黑话”诗,即文章艰涩难懂,读者不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诗歌无用”论调的抬头,也成为诗歌再振兴的桎梏。常同华已经出版5本个人诗集,但他的孩子或是亲戚没有一个写诗的,他说,“虽然我是山西太行诗社副社长,但还是个种地的农民,出版书的钱要自己掏腰包。儿子经常说现在当诗人没有前途,不能养家糊口。对此我无言以对。”

    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屠岸说,诗人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但实际上大多数贫穷,在物质文明大发展,商业思潮的冲击下,愿意主动接触诗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诗人队伍似乎出现了“断代”。

    在种种压力下,诗歌不断边缘化,与年轻人越行越远。诗歌也变得“羞羞答答”起来,“民间”诗人们基本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做内部交流。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李润霞说,尽管她从事诗歌研究与创作,经常参加诗人聚会,但对外从来不敢自称“诗人”。

    三方努力推动诗歌复兴

    专家指出,从诗歌改革、社会支持、转变教育方法三方面入手,鼓励年轻人多读诗、写诗,将中国深厚的诗歌文明代代相传,大有希望。

    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润霞认为,当代诗歌创作在追求改革的同时应兼顾读者。随着时代发展,诗歌曾担负的新闻、政策、民情表达等作用都有了正常的宣泄渠道,诗歌开始重新回归文学本身。其实,一首能打动人的好诗应具有道、情、美三个特点,也就是言之有物、感情真挚,吟诵起来有阅读的快感。

    同时,从政府到社会也应加大支持力度,给诗歌以出路。记者了解到,目前诗歌在我国年轻人中的发展,正在受到政府、民间社团与出版部门的重视,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不久前,由地方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诗歌节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行,打破了诗歌民间交流的模式。

    此外,全国各个省市基本都建立了诗社或诗词协会,仅湖南一省就有大小诗社上百个,这些诗社成为培养年轻诗人的重要组织;一些诗社专门为年轻诗人开辟了专栏,如周诵明负责的《白石诗刊》有一个名为“雏凤明星”的栏目,专门发表年轻人的格律诗作。

    李润霞还建议,今后我国教育部门也应从小学开始进行统筹兼顾,将各种类型的新旧诗歌均纳入教育课程,逐步丰富年轻人对诗歌的认识,挑选富有当今时代气息的诗歌,有意识的引导年轻人看诗、读诗、写诗。当代的李白、杜甫一定会成长起来。(记者 刘宝森、孙洪磊) 

标签: 李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