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篇叙事诗《月下追李白》(二)

非凡网 30 0

  2

  那河在大巴山的怀抱里,

  兼收并蓄着蜀文化的营养。

  大巴山散尽千金,

  孕育着一个骑竹马访青梅的

  翩翩少年。

  大巴山倾注地深情,

  比大巴山流失的水土还要多……

  流云,

  打磨着天上的明月;

  流水,

  打磨着大巴山的脉管。

  突然有一天,

  大巴山所有的石头,

  都说起一个“铁棒磨针”的

  美丽传说。

  在清水出芙蓉的那条圣河中,

  大巴山再也留不住的精灵,

  终于仰天大笑,

  出了荆门。

  啊!新月如弓,

  云帆似箭。

  追你,

  在鬼斧神工惊魂夺魄的

  幽幽蜀道上;

  追你,

  在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

  长安古道上。

  [导读]一想起李白的童年,我就不由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的童年,也想起了从台湾流传过来的那首著名的校园童谣《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迷迷糊糊的童年……

  毫无疑问,这首童谣以极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意象,优美的弦律,将人类的童心,童趣以及对人类的启蒙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刻画的淋漓尽致,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一边是大自然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池塘,大树,知了,蝴蝶,秋千以及儿时青梅竹马的玩伴们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另一边却是阴森雅静的私塾学堂,枯燥乏味的书卷经文,严肃古怪的先生教师,求龙求凤的家长兄长。几乎所有的中国人的童年,都是在这种对人类天性的压抑与重塑中度过的。饱受传统诗书文化影响的李白当然也不例外。

  1998年,也就是十年以前,当我一开始创作这首长诗(这次发表时略作修改)时,我曾查阅了许多资料,但一无所获。倒是千古流传的关于“铁棒磨针”的传说,让我眼前一亮。这传说大致是这样的:

  李白童年时,生性好玩,不爱读书,即便是先生的戒尺,家长的恫吓,也无济于事。可是有一天,李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条小河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婆婆拿着好粗一根铁棒,在大石头上专心致志地磨,李白不由心生好奇。十分不解地问: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呢?

  老婆婆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磨针哩。

  李白一听,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他好心地对老海上婆婆说:那么粗的铁棒,你要磨到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那么细的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看了游手好闲冥玩不化不好好读书的李白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只要你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心一意持之以恒,没有办不成的。你看着人家一天天长大,有成就的有成就了,有学问的有学问了,有的甚至于当了官了,你不心急吗?老婆婆我今天就是要教训教训你,做给你看!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忽然明白了许多。竟然觉得人世间的一切教育,都没有老婆婆的话这么深刻。李白于是突发奇想,对老婆婆说:老婆婆,就让我和你一样,也学铁棒磨针吧?

  老婆婆生气地说:该干啥的干啥去罢!将来能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罢!

  李白听罢,郁郁寡欢地走了。心里却想:功利啊功利,你为什么如影随形,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呢?

  答案也许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平庸,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自从悟明白了这些道理,李白一下子变得成熟起来。毫无疑问,李白的这次人生际遇,在李白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也成为中华民族启蒙教育的经典教材而流传千古。

  当然,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除了读书刻苦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师古不泥,勇于创新,这也是他能够摆脱以隐晦忧怨的诗风而著称于世的著名诗人屈原,进而行成自己清新明快鬼神莫猜的魔幻主义诗歌风格的一个根本原因。李白从汉乐府出发,逐渐踏上了一条阳光明快,一汇千里的诗歌坦途。他的成名之作《蜀道难》,如魔如幻,如真如实,其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心灵的震撼,都是前所未有的,堪称这一风格的杰出代表。

  虽然李白一天天在成长,但是年轻的他依然单纯,依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幻想与好奇,这正如台湾那首著名的童谣里所唱的: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知道山那边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多么孤单的童年。

  啊!神仙,皇帝,这对一个刚刚出名的诗人来说,是多么的神秘,和遥隔千里啊!

  李白究竟能不能见到神仙?能不能见到皇帝?他究竟想要做多大的官,干多大的事?

  欲知祥情,且看下一章分解。

  [作者简介]蒲萄树,原名蒲天树,笔名蒲天澍,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现在某单位工作。业余爱好文学创作,曾为《天水日报》原周末特刊的特邀撰稿人,欢乐约稿。

标签: 李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