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想,重要的是要几篇 李白 诗歌的鉴赏题。

非凡网 33 0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盛唐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后其一支谪居中亚碎叶(今前苏联境内的托克马克附近,唐时属条支都护府统摄),李白即降生于此。神龙初,李白随父逃归于蜀,居绵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比较复杂,兼有儒、道、游侠、纵横家的成分,而以儒、道为主,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其避开科举,而隐逸于世,广为交游,以便名动京师,待朝请之。

  其慕姜尚、范蠡、鲁仲连、张良、谢安之风,且益加之。期为帝王之师,以建奇功,后便功成身退。其思想为盛唐之产物。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然而,正当其要有所为的时候,开元盛世已经过去,朝廷日趋腐化,社会酝酿着新的危机。

  欲望极奢,而实现的希望却极涉茫,因此他对自己遭到打击的感受也加倍地沉重。而每当遇到挫折和不平,他都爆发出强烈的愤慨,他对现存秩序的大胆批判和否定,往往有排山倒海之势。然而愤慨之余,又常想用隐居求仙、狂饮颓放来暂时解脱精神的痛苦,可见道家之批判现实与隐逸思想对其影响之深。

  李白就是这样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的激烈思想斗争中度过了他的一生。

李白一生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四十二岁以前)。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同时“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二十岁以后,他便漫游蜀中,登峨眉、赴青城。

  这些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便“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开始一新的漫游和求仕的时期。足迹所及,几半中国。并先后与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郯中。(二)长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五岁)天宝元年,终因吴筠推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贺知章见其,叹为“谪仙人”,名动朝野。然玄宗只是用他来点缀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灭。“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其蔑视帝王权贵的傲然作风,终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五噫出西京”,三年翰林,使他认识到了统治访华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故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三)再度漫游(四十五至五十五岁)。“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白出京至洛,遇杜甫,至汴州,逢高适,三人同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李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间,“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其生活十分窘困。

  且因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其心情也十分悲愤:“摧残槛中虎,羁絏鞲上鹰”,但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愧世上英”,所以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四)不幸的是年(五十五岁至卒)。安史乱起,隐于庐山。

  永王璘起兵,军过浔阳,辟他为幕府,后因璘而下狱,并被流放夜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途中,遇赦依当涂令李阳冰。李光弼讨史朝义,其请缨杀敌。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和杜甫一样,被看作爱国精神的体现。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生写诗很多,但“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李阳冰《草堂集序》)。今《李太白集》收其诗九百余首,《全唐诗》编其诗二十五卷。他的计以古体和绝句数量最多,成绩也最大。律诗较少,七律更少。古体诗中,乐会诗就占一百四十九首。

  这些乐府诗虽多仍乐府旧题,但内容却多即事兴慨,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如《战城南》、《将进酒》、《行路难》、《梁甫吟》等皆是。这些诗和他著名的《古风》五十九首,以及他的七言长篇歌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合在一起,构成了标志白李诗歌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有的抒写怀抱、有愤慨政治的黑暗,有的表现对动乱时局的忧虑,还有一些关心体贴妇女的作品,而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慨叹政治失意的作品,感情奔放,如泻江河,不辨?澹钅芊从乘男郧楹头绺瘛K股朴谟镁涞男问奖硐趾钌钪康母星椋纭端兔虾迫恢懔辍贰ⅰ对袈住贰ⅰ对绶椎鄢恰贰ⅰ抖雷赐ど健返龋绕涫瞧呔缘每∫萜鳎尤莶黄龋绯鎏烊唬院屯醪洳⒓萜肭刑凭A硗猓奈迓梢蚕缘闷狭鞫⒐牌踊胱场⒉痪信级浴⒈鹁咭桓瘛6岣坏南胂螅蟮ǖ目湔牛苛业氖闱椋逍碌挠镅杂止钩闪怂璧亩烙刑厣允境鏊笆⑸Ъ昂何毫璧墓αΑI较昙评钛舯恫萏眉颉贰⑻品洞诽谱笫耙藕擦盅坷罟履贡贰S小独钐准罚逋蹒ⅰ?

古风(其一)

【题解】

本篇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论诗之诗。

  诗中回顾了《诗经》、《离骚》以来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向,以及政治兴衰与文风变化的关系;赞美上古淳朴政治在当代的复兴,表达了盛唐文人趁时而起的共同理想和改革文风的责任感,最后以总结一代文化的使命自许。为《古风》五十九首的开宗明义之作。《古风》组诗继承阮籍《咏怀》、陈子昂《感遇》的写法,集中地抒写了诗人的人生抱负以及对社会政治的感想。

【原文】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F。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蜀道难

【题解】

此诗为李白杰出代表作之一。《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多写蜀地山路之险峻难行。

  而关于此诗所作本事,众说纷纭。唐孟?ぁ侗臼率吩兀骸袄钐壮踝允裰辆┦Γ嵊谀媛谩:丶嘀挛牌涿追弥<绕嫫渥耍辞胨摹3觥妒竦滥选芬允局6廖淳梗铺菊呤模盼叵伞饨鸬缁痪疲肭憔∽怼!贝怂刀辔烁交幔衔饔诳┠晔状稳氤ぐ彩薄?

【原文】

噫吁?剑∥:醺咴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煞费苦心,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扶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将进酒

【题解】

《将进酒》,乐府旧题,是鼓吹曲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将进酒》解题云:“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大白”,大酒杯。

  “将”,即“请”的意思。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另一友人嵩山隐者元丹丘颍阳山居会饮。诗以豪放的气概抒写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传统主题,郁勃之志中深含着怀才不遇之愁闷和政治失意之苦郁,气势汪洋却不落消沉。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瓷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其一)

【题解】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朝廷里受到同列者的嫉妒、诽谤,自知不为当权者所容,乃愤然辞朝而去。辞别朝廷后不久,作《行路难》三首,此即其一。

  《行路难》原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大都写世路艰难或离别悲伤一类的主题。此首表现前途茫然、障碍重重的苦闷,以及冲破险阻、实现理想的信心。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静夜思

【题解】

李白自开元十二年(724)离开蜀中之后,便长期客居他乡,此篇即为思乡而作。《乐府诗集》将其列入《新乐府辞·乐府杂题》。

  关于其文,清人数种选本全文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元选本文字稍异,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今人多从前者。

【原文】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其十五)

【题解】

《秋浦歌》为共十七首的组诗,约作于天宝年间盘桓于秋浦(今安徽贵池县)时,抒其怨愤与愁郁。此为第十五首,为此中佳作。

【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梦游天姥吟留别

【题解】

本篇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名,在今浙江新昌吟,诗体名,歌行体之一。作于天宝四载(745),在此前一年,李白在都城长安受权贵排挤,被放出京,抵达山东。其时,他将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以此诗赠友人。

【原文】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射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傈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题解】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广陵,即江苏扬州。此诗写作者于黄鹤楼畔送友人孟浩然放舟东游,先设想三月烟花,江南春早,继写孤舟渐远,帆影遥没。

  江水碧空,离情无涯。表现出作者对孟浩然的深重情谊。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

【题解】

此诗为唐玄宗天宝末年李白于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而所送为何人,却难考证,仅能据其诗中“降蓬”、“浮云”之字,略断其为一位失意蹉跎者。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降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敌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题解】

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为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

  宣州,今安徽宣城县。谢?I楼,一名北楼,南齐谢?I为宣城太守时所建。校书,校书郎,官名,在中央政府做整理图书工作。李云当时任秘书省秘书郎。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望庐山瀑布

【题解】

《望庐山瀑布》诗共有两首,第一首是五言古诗,此处所选为第二首。

  从此诗中所表现出的昂扬激进的感情和对庐山瀑布惊讶赞叹的语气判断,它可能是李白二十六岁从辊地出发,被游庐山时所作。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题解】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

  东曰博望,西曰梁山。夹江对峙,双峰如门。故合称天门。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其时二十五岁的李白于游洞庭、穷苍梧之后,乘舟东下,初次路过天门山。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题解】

安史之乱中,李白投效永王李璘而为幕府。后萧宗兄弟争权,李璘被杀,李白亦获罪流放。至白帝城便遇赦,李白于归途而经三峡,得作此诗。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月下独酌(其一)

【题解】

《月下独酌》诗共四首,此为其一,题一作《对酒》,多以其为李白于长安时所作。诗表政治失意之苦郁寂寞,但仍不脱其豪纵旷达之态。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你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青?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人,也是中?钪脑?人之一,有「?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他於武?t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於今日吉?吉斯托克馬克附近)。

  ?缎绿?酚?載其?榕d聖皇帝(?鑫湔淹趵?保┚攀?O,與李唐諸王??際上同宗。幼年?r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鄉。他在青年?r期開始在中?鞯剡[?v。其後李白曾?在唐玄宗天??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

  但是他桀?不馴的性格?Q定了他不能???噘F所容,所以?H?H不到?赡晁碗x開了長安。

中年

後?硭诼尻?和中?瞥硪晃恢?人杜甫相識,?K且成?榱撕糜选0彩分?y爆發以後,在756年12月,李白?榱似?团?y,曾???橛劳醯哪涣拧S劳跤|怒唐肅宗被?⑨幔畎滓搏@罪入獄。

  不久以後,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ВT诹鞣磐局杏錾猓?r他已?59?q。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础T谒?1?q?r,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伐安史叛?,於是他北上??渥冯S李光弼?能???常侵型疽虿≌刍亍5诙辏畎淄侗妓淖迨濉??r在??T(今?侔不眨┊?縣令的李?冰。

  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2?q。

作品

李白一生??作了大量的?歌作品,流?髦两竦挠芯虐俣嗍住K脑?歌??作涉及的中?诺湓?歌的題材非常?V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鍾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包括古風和?犯?,但他在近體?體裁如律?、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

  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墒妆徽J?槭抢畎椎淖髌罚幢荒纤稳它S?N稱?椤赴俅~曲之祖」的《菩薩蠻》與《??秦娥》。也有少?等?岩伤??不是李白所作。

李白《静夜思》诗歌鉴赏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战城南

李白

去年战, 桑干源;

今年战, 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 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 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 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萧士赟说:“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所评颇中肯綮。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

  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

  “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

  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I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

  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政策,争斗便不可能停息。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

  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惨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本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呢?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饶歌》十八曲之一。

  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本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标签: 李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