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之诗歌有何特点?

非凡网 38 0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中 国最初的诗歌总是与舞蹈和音乐紧密结合 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 史料典籍中有所记载,而且还可以从遗留 至今的原始部族的社会宗教活动中得到佐 证。《尚书•益稷》记载“五帝”之一的 舜时的乐曲《大韶》云:“夔曰:戛击鸣 球,搏拊琴瑟,以咏。

  祖考来格,虞宾在 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 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 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庸作歌。”《箫韶》就 是《大韶》,九成就是九章,为舜时著 名的乐官夔所作。这套帝王之乐体现了 上古时期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

   演奏的时候,有人唱歌辞,有人扮鸟兽 和凤凰起舞,有钟磬琴瑟管莖箫鼗鼓敔等 乐器伴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 了吴公子季札对它的和谐发出的赞美“德 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 无不载也。虽基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 观止矣”。“叹为观止”的成语即生于此。

  孔子则在《论语•八佾》中称赞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尽善 尽美”出于此。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诗、乐、舞三者相依相存是诗歌初级 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大禹时 代,也就是夏代发生了微妙变化。《礼 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

  ”当 “言志”真正出现在诗歌内容里,并成为 最有价值的部分时,划时代的意义已经 产生。这种意义最典型的表现是《候人 歌》。《吕氏春秋•音初》说:“禹行 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 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 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实 始作为南音。

  ”这首只有两个实字(候 人)、四个单音的歌第一次表达了人与人 之间以爱情为基础的深厚感情,从而第一 次从内容上摆脱了物质生产及宗教巫术的 苑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创造。从某 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即是中国情诗之祖。诗的“言志”功能及意义从《候人 歌》开始绵绵延续下去,长盛不衰。

  夏 末,桀为酒池肉林,暴虐天下,有《夏人 歌》曰:“江水沛兮,舟揖败兮。我王废 兮。趣归于薄。薄亦大兮。乐兮乐兮,四 牡跷兮,六辔沃兮。去不善而从善,何不 乐兮。”天下行将大乱,夏朝子民表达了 对国家深深的忧虑和对暴桀的无奈。而在 商朝灭亡后,殷宗室箕子进周朝拜的途 中,路过殷墟,看到宫宅毁坏,心中感 慨,欲哭不可,歌诗曰:“麦秀渐渐兮黍 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伯夷、 叔齐兄弟在这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气节,成 为中国数千年来文人志士敬仰的楷模。他 们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等 到快饿死的时候,作歌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 之衰矣。”他们这种精神通过诗歌传达给 后人,深人到中国文化的众多层面。在商代的整个社会中,“言志”型的 诗歌与宗教巫术型的诗歌依然并存,诗歌 同音乐、舞蹈的结合依然紧密。这种形式 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后, 还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比如《诗经》中 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当中的颂诗,是祭祀 时用的歌舞曲。

标签: 诗歌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