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诗歌(词)
读过的边塞诗,无数;看过的抗战剧,无数;
留下印象最深的 是川军出川抗日前的抗日誓词------
男儿立志出临关,
不破倭贼终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处处有青山!
1937年9月5日,四川各界在成都少城公园欢送出川抗敌将士。有安县"模范父亲"之称的王者成老先生,赠送给出征的儿子王建堂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慷慨出师,耋老赠,“死”旗一面。
聆教诲,少城斟酒,意赅言短——
灭种亡国横竖死,报仇雪耻唯拔剑。
壮万千死士虎贲威、英雄胆!
军号起,旌旗展;
别父老,杯千盏。
驾风雷飞赴,抗倭前线。
玉碎疆场旗裹骨,魂作厉鬼犹酣战。
看暴风骤雨大刀挥,杀声喊。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四川仍是军阀割据状态,难以真正统一。蒋介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把川军各派势力笼络在一起,但他们仍是面和心不和,阳奉阴违,各自为政。但自从抗战爆发,四川的各派势力同仇敌忾,面目大变,纷纷要求出川,参加抗日。这正应了古语所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一支部队由邓锡侯、孙震率领,出川北、越秦岭、奔西安、进山西抗战;一支部队由杨森、郭汝栋率领,从贵州出发,经湖南,到武汉,参加上海、南京抗战;还有一支部队由刘湘、唐式遵、潘文华率领,直接出三峡,经湖北、到江苏,参加上海、南京抗战。
在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就有一个四川兵,故有“无川不成兵”之说。出川抗战的川兵,八年中共350多万人,有64万川兵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伤亡人数占全国总伤亡数的五分之一;唐式遵的《出征诗》,很好地表达了川军健儿立志抗倭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1937年10月12日,杨森率二十军到达上海前线,他站在车站站台上,感慨万端,当即赋诗二首云:
才消炎暑试新凉,沃野欣闻禾稼香。
为挽艰危征万里,不教倭寇事披猖。
满天烽火遥相望,切齿倭奴势正张。
指点三军杀敌处,刀光如雪月如霜。
前诗题为《陇海道上感怀》,后诗题为《在前线》。事实上正是这样,川军刚下火车,即奔赴硝烟迷漫的上海战场——当时被称为“血肉磨坊”的淞沪前线投入战斗。
1937年10月23日,川军的一位团长解固基就血洒上海沙场,死时年仅39岁,实践了他“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的报国誓愿。后来,人们把他的骨灰运回家乡。1939年春,四川西部崇宁县举行解固基追悼大会,国民党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将军亲撰挽联曰:
枕戈以待,破釜而来,撑持半壁河山,黄浦滩头催鼓角;
裹革无尸,沉沙有铁,留得一抔净土,青枫林下葬衣冠。
1937年11月30日晚,川军师长饶国华将军在广德之战中壮烈殉国,年仅44岁。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重庆、成都举行公祭,蒋介石亲撰两幅挽联曰: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
上都资捍卫,冒锋镝以建奇功。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舁,音“芋”,拾也。)
存仁而达,唁生吊死信哀思。
据当时报纸所载,在吊唁时,饶国华的母亲陈老太太拒绝吊唁,咬牙垂泪说:“我生的儿子为国而死,这是大好事啊!我宁受你们祝贺不受吊唁!”时在场悼念群众纷纷说道:“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也!”
1938年1月20日,川军领袖刘湘病逝于汉口。1月22日,国民政府追赠刘湘为陆军一级上将。2月5日起,成都少城公园13万人举行追悼会,公祭五天。1939年9月17日至18日,为刘湘举行国葬大典,成都全市下半旗致哀。灵堂有蒋介石送的挽联:
板荡识坚贞,心力竭时期瘁尽;
鼓鼙思良帅,封疆危日见才难。
同时还有冯玉祥、白崇禧、宋子文等人送来的很多挽联。冯玉祥的挽联曰:
倭寇未灭,心伤良将;
抗战必胜,足慰英灵。
白崇禧挽刘湘联曰:
出师未捷,遽赴泉台,无命惜英雄,又何怪杜宇声哀,巫猿泪急;
荡寇方殷,忽闻噩耗,片言慰良友,只可将倭氛扫尽,汉土重光。
宋子文的挽联曰:
玉垒浮云霄,一代忠魂光上国;
勋名炳河岳,千秋遗爱在西川。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为抗日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湘,他的墓却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挖掘,棺木暴露于外,尸骨不知何处。亲眼见惨状目不忍睹、百感交集!
北路川军到达山东滕县,民众夹道欢迎,箪食壶浆,十分热情,城中有一位绅士名黄馥堂,这位老先生曾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川军到后他的感受,诗曰:
天上遥瞻节钺临,安危须仗老谋深。
晋文攘楚先三舍,忠武服蛮倚七擒。
中府一朝诛二竖,阳光普照靖群英。
川军将帅皆韩岳,岂有神州竟陆沉!
诗写得古奥典雅,一般人可能读不懂。实际上,第一句写川军如神兵天降,第二句指邓锡侯、孙震都是谋略深远的老将,第三句和第四句把他们比喻为晋文公、诸葛亮那样的克敌制胜的能人,第五句写蒋介石诱捕丢失国土的韩复榘,第七句中的“韩岳”,指韩世忠和岳飞,二人皆是抗击金兵的民族英雄。
年5月21日,川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字其相)将军在河南战场牺牲。忠骸运回成都安葬,全省党政军民隆重祭奠。南社诗人柳亚子专门写了《挽李其相上将》一诗,诗曰:
万里中原转战来,前师急报将星颓。
归元先轸如生面,化碧苌虹动地哀。
军令未闻诛马谡,思论空遣重曹丕。
灵旗风雨无穷恨,丞相祠堂锦水隈。
诗中也用了好些个典故。如先轸,乃春秋时晋国执政,后升中军元帅,城濮之战,打破楚军,击败秦军于崤,不久与狄战,冲入敌阵战死,敌归还其元(头颅),面色如生。苌虹化碧,乃是说周敬王大夫苌弘,在晋范中行之难中被周人所杀,传说其血三年化为碧玉。柳亚子先生用了这一些典故把这首挽诗写得十分庄重典雅,寄哀思于无穷。
1939年—1941年,日机轰炸重庆,炸死市民无数。重庆罗汉寺、长安寺、华岩寺的青壮僧人,响应太虚大法师“愿全世界佛教徒速起共灭此(日本)恶魔”的呼吁,组成“僧伽救护队”,抬担架抢救伤病员。田汉曾写下《轰炸诗》一首,讴歌佛门弟子:
警报忽传成底事?顿教日月暗无光。
太虚浮海自南洋,带得如来着武装。
今世更无清净地,九天飞锡护真光。
叶圣陶先生也写了《颂抗战将士》一首词说:
最前线炮声含怒。赳赳桓桓,如潮奔赴。此役光荣,寻常征战岂其伍?众心无二,拼血淹东方虏。
义胆与忠肝,保每寸中华疆土。艰苦,尽忍饥耐渴,况复弹飞如雨。伤残死灭,尽都替国人担负。
1937年7月27日,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归国投入抗战。离日时他写了一首七律在上海传开: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藕断丝。
去国十年余洒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师长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城被日军火炮攻破,王铭章壮烈殉国。5月间,国民政府在武汉为王铭章举行公祭,毛泽东、吴玉章等人联名送挽联云: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谢和赓咏王师长:
风萧萧兮易水寒,猛将铭章不复还。
率师三千战万敌,牺牲换得危局安。
滕县之役悲壮,举国哀痛,为台儿庄布防赢得了时间,蒋介石赞曰:
杀敌致果,气贯星芒。
守峄守滕,坚埒金汤。
对王师长的殉国,各地“猎猎扬幡吊国殇”。四川省抗敌后援会主任张澜先生在重庆追悼大会上,瞻仰王铭章遗像,即赋诗称道:
席卷青徐势正危,孤军捍寇苦支持。
一城死守真罴冢,千载留名比豹皮。
部属半为猿鹤侣,魂归应是风雨时。
东征壮士多忠烈,此日看君意更悲。
张澜高度赞扬了川军北上抗日的壮举,歌颂川军坚城死守,千古留名,忠烈永垂。王陆一先生在歌颂临沂之战诗中云:
铁劵河山战鼓殷,临沂春服万朱颜。
公仇十世无情报,狂虏千营一夕烟。
皇汉大风芒砀际,元戎神武指掌间。
台儿庄畔明明月,起为中兴照故关。
祭抗战川军8.15 作者:向胤道
八年抗战火熊熊,如虎川军建奇功。
壮烈出川三百万,二十九万化鬼雄。【1】
慷慨通电请抗战,带病出征刘湘坚;
可怜英年早早去,留下遗嘱壮山川。【2】
临危受命向文彬,率团恶战葬敌军。
誓死卫国不惜死,一团阵亡余百人。【3】
淞沪血战破敌胆,残劣装备勇更添。
英烈一师四千士,仅余六百返家园。【4】
台儿庄战最惨烈,以寡敌众滕县铁!
抗战史上写辉煌,五千儿男洒热血。【5】
七十三年山水变,挽歌一曲祭抗战。
川军不愧英雄师,凌烟阁上挂红缎!
出川!出师!
——写给抗战中川军将士
百万儿郎不是一个数字
那用草鞋踩亮的抗战之路
让四季的天空羞得满脸通红
一腔豪情温暖了单薄的衣衫
一腔热血包容了冷漠的推诿
哪里有敌寇哪里就是前进的方向
哪里有枪林弹雨哪里就是杀敌卫国的战场
天府子弟 精忠报国
不怕身小力单不怕人心分析
就怕尔虞我诈就怕把母亲抛下
出川 出师
百万天府子弟血洒每一寸国土
出师 出川
双枪将的骂名
在民族大义面前
高举成杀敌成仁的注脚
出川 出师
纵是你敢在蹂躏母亲的魔鬼
又如何洗去派系斗争的阴霾
让百万兄弟看到明天的灿烂
出师 出川
负重出川,举起民族大旗
出川 出师
依然出师,笑纳一切苦难
前仆后继的迎向烽火的前沿
只为用躯体捍卫母亲的完整衣衫
让母亲 尊贵的站在
千千万万的儿女面前
铁血川军——国土烽火连天燃
川民全力为抗战
抛家别妻上战场
一去三百五十万
血肉之躯抗敌顽
悲壮诗篇美名传
无川不军成佳话
抗敌卫国川最炫
七律:川军抗战
泱泱华夏起狼烟,巴蜀健儿跃出川。 草履褛衣肩大任,钢筋铁骨铸奇篇。英雄遗恨襟沾泪,勇士豪情气撼天。国破临危捐一命,河山完璧再安眠。
〖满江红〗 川军碑
慷慨出师,人惊看,“死”旗一面。
危殆矣,秋风易水,九州沦陷。
灭种亡国横竖死,报仇雪耻唯拔剑。
聚万千 死士振军威,夺敌胆!
鼙鼓壮,旌旗展。
别父老,杯千盏。
驾长风直指,九天凶焰。
玉碎疆场威不倒,魂作厉鬼犹酣战。
化雷鸣 电闪少城门,杀声喊! 满江红 川军
七尺男儿,原不惜、沙场一死。算平生、扛枪报国,合当如此。死字旗头忠义在,川军脚下河山峙。要抗日、敌后岂沙场,空扬帜。 淞沪血,凭君志;滕县火,凭君炽。慨刘湘一怒,命铸归誓!七十三年流水也,百千万众秋风耳。叹英魂、天上可曾知,碑中字。悼川军抗敌阵亡战士歌
二十六年秋七月,卢沟桥下水呜咽.
一声豕突自东来,黄帝子孙齐怒发.
缨冠尤自救介戺,况为尘寰立人纪.
前敌争挥倒日戈,后军又已闻风起.
汉家宁有降将军,中华不少奇男子.
一战再战前复前,赢得荣哀动欧美.
我闻倭寇工趋步,汉典唐章皆保傅.
如何幕府仍纵横?残民竟尔倾孤注.
即今暮日迫穷途,坐困潢池悲寡助.
寡助愁人可奈何,竭泽之渔鱼不多!
狼顾那堪扶傀儡,鲸吞徒自辱昭和!
神州统帅天威震,百万义师齐感奋.
西边晋绥东沪杭,铙吹处处歌前进.
吾川自昔多名将,今日当仁尤不让.
直欲戈横大阪间,宁辞血洒疆场上!
诸葛材官善破虏,忍使国家亡寸土.
赫赫轻骑扼泗淮,桓桓甲士充津浦.
师直为壮曲为老,前锋杀敌知多少.
忠贞作卤信为旗,肝脑涂原膏润草!
鲂鱼敢自怜赪**迈黍离伤靡靡.
秉钺群推戚继光,焚舟更忆刘仁轨.
捷报频传天下颂,鸿毛难比泰山重.
兴亡大义感春闺,不作无定河边梦.
巾帼须眉共生死,姓名一一垂丹青!
国殇应与循周典,精魄依然绕汉营.
君不见,临淮上将新壁垒,广德之役当可拟.
又不闻荆州都督守睢阳,滕城足以相辉光.
抗战长期劳远虑,复兴民族要根据.
百年岁月能几何,留得精神任来去.
铜柱刊勋趁此时,成仁况已有萧规.
青徐烽火秦淮月,正盼川中再出师!
原作者:李惠生先生.1904年-----1938年,川中文教名流.1938年为祭奠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中阵亡的川军将士,李惠生先生写下了"祭川军抗敌阵亡将士文","悼川军抗敌阵亡将士歌".为公祭所用.数月后,先生因肺病发作,咯血而逝.年仅34岁.2021年台湾和平回归 首倡者 戴华夏 收集整编 对外开展法律服务, 实况举报贪官电话:18600044390,010-12388-1
电子邮件:520-daihuaxia@163.com
特别声明:为了弘扬正气,并为2021年台湾和平回归,2051年人类和平大一统献一分爱,本人所写一切文章可以删改转摘(商业广告除外,黄色、赌博等非法广告必究),只需写明作者,我及后人不要稿费
标签: 为你写诗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