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的阵地上相遇

非凡网 18 0

六年前的某一个初夏日,一个怀揣一叠小报的青年汉子,带着一位清丽而文静,穿着粉红色灯心绒布连衣裙的姑娘,闯入了我所在的公司常平京九城策划部,他两腮有点猩红,中式短发坚硬而发黑,厚厚的嘴唇,大大的眼睛,粗挻的鼻子,当我握住他的手时,发现他的手指特别粗糙,而且脱了一层层皮,露出了磨损的骨节,直觉告诉,这应是一双长期在车间内干活的工人的手。他就是西北诗人秦舟,又名杨小军,此时正担任一个内刊报纸《阵地》的副主编,这份小报曾在我的写作转折期,发了我几篇重头的文章,而且都是头版头条,显然,这种无声的支持是巨大的。它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我文学批评的虚荣心,并让我更加看重和热爱民间诗报。随后这些年,《阵地》诗报因种种原因曾一度停刊了一段时间,但我与他个人的联系没有中断。

  汶川闹地震的时候,他家乡宝鸡陇南一带也发生了余震,有的地方灾情也很严重,但当时全国的目光只盯着汶川,他打来电话说,那边的帐蓬紧缺,让我在东莞找一下,能否弄一顶过去,而且还要快点,他妻子身孕不能在露天过夜。我与太太商量这事要支持一下,她二话没说,就给我弄了一千元钱,我跑了好几家超市,最后在乐家福找到了一顶,当我准备掏钱购买的时候,他突然打来电话说不麻烦我了,红十字会援助的帐蓬已到。我说如果灾情更恶化了,就让他来东莞我家暂住一下,他说也行。这事将我们的情感沟通更接近了一些,而诗歌之事就少听他提及了。

  今年夏末,他来电告我,《阵地》诗报与当地的作协联合,准备复刊,请我做艺术顾问,再写些文章过去支持一下,我将评论熊召政的那个文给了他,他又发在复刊的第二期头版上。至年底,他将个人的诗合集《在地平线上》样稿发给我,说是被一家出版社列入了出版计划,让我再次评论一下。这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清贫但坚强的工人要出诗集了,这是值得阅读诗歌的工人们庆幸的事情,至于其诗是否达到了一个相当高度的水平,还是让专业的研究诗歌行家们去评判吧!我曾为河南的下岗工人诗人王学忠写过一点短评,下岗工人算是体制内的人了,这些国有企业或下岗工人的诗歌,与“打工诗人”之类,还是有一些区别,其中,有一些具有左派思想的诗歌,被体制文学本身的市场异化所遮蔽了,没有“打工诗人”这个时代先锋符号耀目,而秦舟是国有企业的工人,他的写作也是被遮蔽之一。在这里,我所看到的是一个底层的青年工人,在几度的生活重扼之下,是如何坚持到最后,将诗歌的写作推到了灵魂诉求的绝境,并在这绝境之中,看到了他自已的尊严和思想。本诗集集合了五个部分,我从这五个部分中,摘取其中的几首阅读和审视,这位西北汉子是如何将青春的《错觉》(秦舟早期的诗集),提升为一种真实的诗意生活的。

  第一部分:他们或其他

  这一辑是诗人以思考的角度,体验诗歌即做人的一种发现。重在写出他们,这些有着特别的人性力量和美,或者内心黑暗与痛苦的高大灵魂,作者这一发现应是他理性思考后的个人情感,与时代当下的一种呼唤和对应,强调人的文学与人的力量,在世俗世界理应得到的生命独立和尊严。这是秦舟作为诗人思想价值的核心,这一价值与我的“诗是自由的艺术”不谋而合。其中,我最看重的是下面这首诗,创造了诗人独特的人文情趣与思考力度。

  《铁匠》

  ——致艾哈迈迪•内贾德

  百分之百的硬汉 铁的成分

  发出清脆的声音

  在塞姆南一个贫民家庭

  击打石头 铁碳化合物

  之后整个伊朗和阳光照耀过的地方

  都能听到打铁的声音

  霍梅尼和哈梅内伊

  像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火炬

  他光着上身深呼吸

  双臂扬起

  硕大的锤子急促而下

  砸在铁砧上 火光四溅

  犹如砸在锈蚀之钟 砸在铁甲之器

  砸在腐朽 丑陋或者所有下作之上

  他把肉体解放出来 把灵魂解放出来

  像工厂中把零件进行淬火 回火再淬火

  要让整个灵魂都硬起来

  今天 我再一次听到打铁的声音

  看着那个青铜色的硬汉

  一种难以抑制的快感

  似大锤纷涌落下

  刚毅 坚强和奋不顾身

  内贾德现在是伊朗的民选总统,之前,他是草民出身的一个知识分子和诗人,他走上权力的顶峰,和美国的奥巴马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他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人和暴力意志的象征,西方一直与这个人保持了足够的警惕性。能为他的个人思想喝彩的西方或东方诗人,少之又少,并且批判其强权政治的人占多数,而秦舟独避溪径,要与这样的强权人物写赞美诗,这是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的,然而,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声音,也许呈现了秦舟内心意志的不被人知的痛苦与渴望。由这痛苦和渴望所凝集的诗歌写作,必然是勇气、智慧、情感所必然抵达的强度。这首诗通过对一个铁匠汉子的内心联想,展示了生命力的美质,灵魂与肉体在思想的意志力中,高度的聚合与融铸,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升华过程。语言简朴,结构明朗,想象丰富,叙事中见情趣,抒情里深藏机理,没有语言说教和晦色之处,他把肉体解放出来/

  把灵魂解放出来/像工厂中把零件进行淬火/回火再淬火/要让整个灵魂都硬起来/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内心释放的激情,生命的最佳状态,最完整的世界,就是让灵魂解放,而灵魂的解放首先必然是灵魂的坚硬起来,生命才能承载一切敌对的力量,并将这力量转化本身的意志。

  作者熟知一个铁匠的生活过程,就象在工厂里做工,这是他真实的生活,或许在这里,他就完成了一个汉子的性格的铸造。秦舟身上少有书生意气,多有笃实厚朴,在多年的工厂车间劳作,是一个优秀的工人,同时,他身上葆有了工人阶级的那份朴实的情感,对国有企业的命运和思考,对当下工人阶级理想的建构,他都有独到的个人立场。他是一个怀有工人左派思想的底层工人思想实践者。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情有独钟内贾德的命运。这应当是所有工人出身的青少年们的梦想,我们争取自身的社会平等权利及自由理想,如何从一个铁匠汉成为总统的意义上,确立通向理想的方向,这是秦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时代思考。至于内贾德的强权政治所带来的不同声音,作为工人出身的诗人,他少有更多的批判,这是可以理解的吧?在当下全球资本恶化,西方资本主义一劂不振的形势下,东方诗人的工人阶级理想渴望,无疑给精英知识分子们的救国主义带来了一丝慰籍,中国呼唤工人平民出身的青少年们投身于这一行动,必将创造出令人感奋的时代灵魂之歌。

  人物诗是不好写的,秦舟在这一部分里,写了大量的具有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强权人物,包括列宁、萨达姆、米洛舍为其、哈梅内伊、曼德拉、阿拉法特等等,这些人都是当下自由主义所极力排斥的,或者是西方世界列之为敌人的,他们的思想及其命运,引起了更多反对者的关注,但秦舟更多的是带着一种个人的情感,来抒发他对争取独立自由的平民弟子们的一种礼赞,对苦难命运中奋起的无产者们的高度肯定和向往,而不是简单的全盘接收或者否定批判和质疑。在共产主义理想被边缘化和社会主义理想商业化的今天,秦舟对这些左派人物的高度弘扬之声,他的具有强烈的左派立场的工人诗歌,树立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为我们当下消费欲望的自由泛滥化写作,提供了新的视野。这是值得诗人重新审视的吧?不过本诗也有欠缺的地方,如语言的过于简单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表象化,重复使用平谈叙述话语,少有更为细致的诗意语境。所以说人物诗的写法有一定的难度,要写好这种诗还要努力地进行语言世界修炼和创造。但就这一题材的角度选择上,作者的人格塑造和鲜明立场,已属高度的自由之境界了。

  第二部分 生活底层

  在这一辑里,诗人的笔底更见细微的人性发现,书写的人情世故和生活小人物,多处在一种更真实的语言世界,是诗人的情感与生活的细节情景交融,呈现了作者生命本真的状态,这

  既是新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又是自由人文主义的关照。他写了下岗的老工人、女工、小学徒工、灾区里的工人之家、事故死去的工人兄弟、做了三陪的下岗女工等等,这些小人物小命运,透视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诗人新批判现实主义写作的新诗风。而在这典型的生活场景中,《物价》这首诗,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本质生活,人们被物价的指数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人的自由本性。读之,如同台风来袭,直入人的肺腑,掀开了内心的一切,那些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的理想期待,在物价这场台风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甚至一切都可忽略不计了。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商品价格的内在本质的揭示,已经在人类的历史上得到了验证,当下的世界金融危机,难道不是一场商品人性疯狂肆虐的又一命运呈现?而我们在物价的疯狂逼视中,工人平民们的命运如落叶浮萍般漂零,这是秦舟在个人命运的沉浮中,发出了强劲的怒吼:这狗入的物价/像凶猛的台风/

  《物价》

  这狗日的物价

  像凶猛的台风

  吃的 喝的 齐刷刷的往上跑

  哪怕你肚皮贴着肚皮

  上涨 上涨 上涨

  像卷起的大浪

  房屋在风的推动下

  一股脑冲上九天

  这狗日的物价

  多像凶猛的台风

  让你绝望

  却发不出声音

  一首诗的质感建立起来,除了立意新颖明确之外,还要有典型的叙事场景和个人丰霈的情感确立,《物价》采用了世俗生活中口语,通过诗人用力的重复的叫骂声,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典型地完成了诗人的情感喷发,产生了震聋发聩的效果。全诗简洁明了,结构坚实,铿锵有力,不拖泥带水,同时,诗的节奏朗朗上口,在每一节的押韵上,配合了很适合说唱的韵律声调,阅读起来就如在唱一首现代摇滚歌曲。这是西北民歌遗风在一个诗人身上的良好传承。

  秦舟在生活上是个硬汉子,平凡的工人家庭,不多的经济收入,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他坚定的生活信仰,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不与商品异化相妥协,因此,面对日常生活的种种窘境,更激发了他诗歌写作上的坚实、硬朗和悲壮情怀。在早期,他曾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文本,并且对拉美第三世界的工人运动文学喜爱有嘉。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蜕变和沉沦,多有他独到的诗人解读和思考。他是一个实践于工人阶级崇高理想的独行者,多年来,一直坚守于国有企业的底层,做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以自已的劳动本职践行他的生命自由。当那么多的人顺意时代的大潮,纷纷下海经商,或外出打工挣钱,在物价的台风中起伏沉浮时,作为工人的秦舟也不可能逃脱这一命运的挤压,这狗日的物价/多像凶猛的台风/让你绝望/却发不出声音/,这样的现实是我们每一个底层中挣扎的工人感同身受的,只是作为诗人的秦舟却常有抵抗和决绝的姿态出现,他的无产阶级诗歌,为他建立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尊严。自由由此嘉勉了这位西北青年的锐意人生。

  弱势群体的呈现,或许值得同情和关怀,这是人类文明的要求,同时,也是生命进化的客观规律,如果肉弱强食变成了人人强食,显然,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彻底和全面实现的,人类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就会消失,自由竟争是万物生命力的本质呈现,但马克思的人性哲学,为人类的最高理想指明一个方向,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人都很强健强食的文明,人性自身的解放才是最大的自由。这样的呼唤我们在《国际歌》中,听到了人类内心世界那一股力量的喷发。诗人管党生说,唱国歌时我无动于衷,唱国际歌时我热泪盈眶,这是自由引导生命前进的一个高度。因此,诗人为弱势群体代言,必须建立在人本身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一个虚妄阶级

  效劳。否则,无产阶级文学会又陷入一个虚妄虚假的意识形态教条中。秦舟的这首诗,少有空洞的内容,没有虚无的指摘,但也没有实指的诅咒,资本家相对人本身才是敌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他并不是罪恶的化身。这是现代工人诗人所要看清的一点,也是马克思理论作为人类最高理想,在全球化自由的博弈下,不断获得实践和创新的可能。《物价》作为秦舟新时期的诗歌写作的一个经典个案,将留在工人文学的历史上闪烁。

  第三部分 人生况味

  这一辑多是表现对生活的诗意咏叹,对生命的留恋和包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平静时刻,与自然界分享自由和谐的时光。在这里,一个坚硬的汉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聆听大地上的事物和生命的跫音,是诗人完成心灵与自然的天道对话。他写儿子的呓语、院里的槐花、清晨的鸟鸣、床头的月光、寺院的钟声、菜市的喧哗、故乡的家书、童年的飘雪、花儿的凋谢、小河的流逝,等等,诗人是自然的儿子,没有自然的钟爱就不会有纯粹的诗人。对自然事物的痴爱和敏感,是诗人从自然感觉走向理性事物的第一起点。秦舟在下面这两首诗里,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独特经验和个人心灵禀赋。

  《花儿已经开始凋谢》

  花儿已经开始凋谢

  从北方的山川到南方的湿地

  如同走了一场时装秀

  她们的秀美与红润

  最终被风带走

  每天都有一些美丽的花儿

  被风带走

  像她们神秘的内心

  才刚刚令人感到欢喜

  就随即消失

  对人生的回味,对逝去的美的赞叹,是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最敏锐的内心,常常因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其瞬间的诞生和毁灭,引发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应和启示。《花儿已经开始凋谢》是一首感叹美在当下,又逝在天边的诗作,诗人没有刻意去描绘和述说美人迟暮和花开花落悲切,而是通过自然规律之下呈现的时间场景,挽留了那些被风儿吹走的美的生命和事物,正如时装秀本身,美女的走场和时尚的耀眼,同自然界的轮替一样,没有比风更为自由的事物,风是带给万物一切的抚慰和怜悯,风也吹走一切悲歌与抒情。这是秦舟写得最为自然诗意的一首诗,深深内藏着诗人那颗纯洁的心灵,面对美丽的鲜花一样时装秀,他看到了美的事物内在的特性,总是瞬间易逝的,美常常不经意地驻足人心的一刹那,如果没有一颗自然赤子之心,一颗热爱自由生命之心,这样的事物风景会擦肩而过,会不留一丝儿的痕迹,这是诗人世界与非诗人的区别。秦舟擅长短句式,以五句话一个小节,两个小节构成了这样的一首好诗,实是来之不易的造化。相信这也是诗人在平时的操练中,偶尔得到的神来之笔,把美好的情感及其境界,带给了我们的诗意生活。平平淡淡的生活,真真切切的诗意,西北高原上的鸡窝娃人家,远离了商品世界的绚丽与嘈杂,反而透视出自然生命的真实状态,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祥和而又悠远。再读这首:

  《黄胆寺》

  黄胆寺不是一座寺庙

  黄胆寺是住着几户人家的村庄

  蜜蜂从东边飞过来

  西边就能听到嗡嗡声

  黄胆寺的人说话也特小心

  只要你说出来别人准能听清

  我十多岁的时候

  每次走过那儿

  都能听到牛的反刍声

  夹杂着几句外地口音

  有的在自家的院子里

  整理当年的收成

  祈福来年欣欣向荣

  黄胆寺直到深秋

  才能看到满山金黄

  有时 一只苍鹰俯冲下来

  惊得整村的母鸡

  四处逃窜

  这首诗写得平和内敛和从容,不带一丝儿的忧怨、虚浮和夸饰的气息,如同一个禅悟的思想者,突然从私欲纷争的世界中回到了心灵的故乡,一个游子处在了童年的怀抱,透过诗意的双眼,见证了一个人的生命磨难,回到出生地的那份真诚的欢喜与淡淡的忧伤,而故乡这种平静诗意的状态,正好化解了游子内心的孤独离散和青春年代的童稚与愤懑,激起了诗人的无限情致和向往。这是秦舟采用白描和叙事的口语,构建语言意象最成功的一首现代乡土诗,保留了传统的语境禅意性,又创建了现代的荒诞象征性,以黄胆寺的地理命名隐喻了古老的中国哲学,一切自然诗意来自人的苦难修适,寺是诗的栖居所在,寺是诗人的逃难所,寺是生命自由抵达的最高自然,而生命最苦的元素来自于黄胆,黄胆之苦集合人性的世俗之苦,而黄胆寺正好融合了这一生命的自然伦理过程,如果这不是诗人的独有的命名创造,而是中国西北乡村保留下来的真实,那么,这正应证了好诗在民间,好的精神文化在民间,好的生命力在民间的这一诗人渴求。前不久,我在武汉与杀狗诗人雷平阳喝茶,我谈到诗人如何在商品时代超越自身,他提到“生活在寺庙”的新诗写作,他准备重返心灵的本真,寻找和担当中国诗人的灵魂,这种诗意实践是否有效于新诗担当时代使命,还有待于真正诗人的身体力行,并回到民间的苦难诗意生活中去,而秦舟这首诗的存在,或许能对我们的诗人有更深入的启示?一首禅悟十足的诗歌,除了具有本真的思想情趣,对自然的独到领悟,对人性的深入怜爱,还要有智慧性的语言。因此,一些书面语和世俗语是应去除的,正如“出家人不打逛语”,在这首诗里,有些语言的运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升华。比如“欣欣向荣”这样的词用得不太好,与“人生况味”没有意象联系,影响一首诗的完整意境。这是值得作者今后注意的。

  第四部分 大地旅行

  在这一辑中,作者写了不少行走各地的场景诗,当然有好有坏,一些应景之作并不能让生命沉入内心的担当,所以,浮光掠影或是只鳞片爪,或是无病呻吟,或是走马观花,这是当下一些诗人文化旅游诗的通病,象那种天然沉入大地的身体写作,离我们的灵魂生活相去甚远了。不过,现代旅游文化消费,兴起了另一种行走诗意,即时尚化、享乐化、自娱化和荒诞化,一种自虐式的灵魂远游,分显了人性现代生活的无意义、无目的和无理想主义,诗歌在这方面而表现都市异象的繁杂异彩,代之以古代乡村的禅释和悠闲简洁的情趣。所以,秦舟的大地旅行,更多是在在城市里行走,而让心灵进入乡土的自然自由较少。因此,城市主义在他的这一诗歌写作中占了上风,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城市里行走的各种状态,是分裂的、破碎的和镜像的事物,是不安的、痛苦的、自虐的、荒诞的心灵喧哗与沉沦。在这里,我选择了诗人偶遇东荡子写的一首诗,诗人与诗人之间的碰撞活跃起来。这不仅是因为东荡子是我所相遇过的出色的行走诗人之一,激起了我的生活记忆,同时,也是诗人中的两个阵营之下的博弈,碰撞出了现实的生命荒诞和真实。

  《在广州肯德基店与东荡子共进午餐》

  “流浪儿”东荡子是位诗人

  两年前在同一期诗歌杂志上

  与他相遇

  那时 我只记得他的诗很先锋

  与东荡子共进午餐是在广州

  我们一起吃汉堡 牛排 喝可乐

  尽兴处东荡子很诗人

  引吭高歌 吟诗作赋

  引得周围人关注

  东荡子毫不在乎 继续他的朗诵

  其实东荡子也承认他很自我

  与他交谈很容易 想起郁达夫

  他说我属于现实派

  思想极左 我笑笑没有肯定

  两个小时后 我们走出餐厅

  继续谈论价值 分析国情

  然后各自消失在繁华的人群中

  行走南方,是大多数诗人的路数,南方的资本色彩和欲望的生活,在开放初期是被赋予了理想主义行动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实寓言,每一个贫穷的诗人抵达广州时的心境,就象革命年代艾青率领情人奔赴延安一样激动,如果找到了一个落脚的公司或者工厂,那就是找到了革命组织了。因此,文学青年和诗人纷纷南下,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伟大一景,徐敬亚和孟浪进入《深圳青年报》搞编外记者,发起诗歌大展运动,其实,就其实际的诗歌现实意义来说,就是吹起了一场人性欲望狂欢消费的集结号,让更多的文学青年成了商品时代的祭品,打工诗歌随之又垒起了精英消费的精神泡沫,一部诗人成了白领富人,一部分成了打工呻吟一族,东荡子和秦舟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东荡子的行走没有让他成为郁达夫,而秦舟的行走让他成了一个左派。

  回望中国精英们三十年来的浴血奋战,洗心革面,其所有的关于理想主义的自由价值,都被这一场伟大的商品革命异化殆尽了,这才是诗人的左派与右派们共同的悲哀。这一悲哀在中国革命的所在历史上,都是举世无双的。两个小时后/我们走出餐厅/继续谈论价值/分析国情/然后各自消失在繁华的人群中/,秦舟在这里不动生色地写出了两个诗人,内心都市的时代碰撞,诗人的国情,诗人的价值,在这里是无足轻重的饭后的佐料,诗人的精神诗意,是酒后的精气和空嚎,诗人的自由与人权,是消失在人群里的脚步,而唯有工资才是诗人的真实,唯有资本才是诗人的承担。人在哪里?诗人在哪里?我在哪里?读之,我们扪心自问,只有继续上路,行走,带着我们的悲哀!不过,大地已向我们发了怒吼,大地不再适宜诗人行走了。我们回到大地上都是困难的。这正是这首诗带给我的个人孤独。

  第五部分 望过去

  秦舟表面上看是一个很粗犷的西北汉子,但他的内心却是一个很通情致的男人,细节之处更见他的真性情,这最后一辑是他的爱情诗,是他的情人诗,是他的母爱诗,是他的亲情诗,写得比较真切和细心,语言上还是脱不了叙事和抒情,没有更多的反复的意象和隐喻,但处处见到他的真性情和美好。望过去,就是逝水流年的感怀,望过去,就是时间于生命情爱的回朔,望过去,就是渴望远方还有来路见证爱与美的灵魂。记得南方闹雪灾的那年底,春运大潮来临,他突然打来电话求助,说是有一家乡女孩在广州摔断了腿,正在医院里抢救,过年想转到老家治疗,急需一部车送到机场去,问我是否找到这样的车子,他心里很着急,后来,我说还是等治好病后再回北方更好些,让他们家里人来这里照看一下,这样比较安全。在秦舟早期的诗作《错觉》中,写了大量的后朦胧诗,表现是爱情的苦闷执着与迷茫,经历一些个人的情感波折,但他内心工人生活的朴素情怀,却奠定了一种大爱的包容性与坚实性,使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人群,左派思想的历炼,与对当下人性的洞察,他坚守了一个公民的觉悟,当他回到个人的小家小屋时,他有时深感内心的不安,对爱人的好份感恩,化着了笔下的诗意,这是一首关于工人爱情小屋的诗,虽然不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暧花开”之视野开阔,但在北方的雪地上的小屋,更有一种别样的情趣。

  《亲爱的小屋》

  现在 我就在你的体内

  做一个懂事的男人

  我开始扫地 开始擦桌椅

  开始让你的心情玻璃一样明净

  是的 亲爱的 从今天开始

  我打柴 挑水 学着木匠赶制家具

  我要和你一起生儿育女

  大雪飞奔的今天

  我把四周打扫得干干净净

  把屋子烘得暖暖和和

  把床铺得平平展展

  等着和你一起安然入睡

  显然这首诗有点海子的一些抒情口味,但幸福的家生活个个相似,而不幸的日子常常不同,秦舟在这里所祈求做出的一切事,一切向往与承诺,正是他本身所处的生活真实,他是一个木匠,他是一个工人,北方大地上一个工人小家,那里有他的爱人和他的梦想,正等着他回家。秦舟所在做的,正是一个平凡的工人丈夫所能做到的,他娶回了自已的妻子,建立了自已的小家。这样的喜悦和幸福之情,跃然纸上,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海枯石烂,没有钻石黄金,没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把屋子烘得暖暖和和/把床铺得平平展展/等着和你一起安然入睡/,一个平凡的工人汉子表白了最高贵的幸福。

  让我跟着诗人深情的双眸望过去吧!我看到了什么?除了诗歌之外?就是诗人那颗执着于自由独立的心灵,在语象世界的闪烁和跳动,映出一个美丽的自然时空,八百里秦川,秦舟之上的一曲情歌和丽歌,向我飘荡而来。十年前,他送我一对宝鸡陶泥虎,虎头虎脑的,柮朴可爱,西北民风扑面而来,现在还放在我的书桌前,今年正好是虎年,读着它主人的诗歌,写完这篇文章,我望过去,秦舟的故乡应是一片大雪飞奔的旷野了吧?但愿那雪野之下的小屋,诗人的双手,带着《铁匠》的时代命运,永远坚实有力,继续锤打人生,接受天地的馈赠-----英特耐雄奈儿,就一定要实现!

  冯楚2010-1-30凌晨于东莞嘉湖山庄

标签: 关于母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