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玉:越文化研究纲要 (转载)

非凡网 56 0

  越文化研究纲要

  潘承玉

  摘 要:越文化研究由来已久,一直未有系统的纲要规划。为早日使越文化研究走上科学的轨道,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力量,在多元竞争的地方文化研究热潮中后来居上,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精神动力,有必要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越文化研究纲要。本人尝试梳理这个纲要所应涵盖的大致范围。

  一、

  逻辑起点著名文化学家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指出:“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研究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国学者,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普遍热衷探讨文化问题和重视文化的作用,形成那时社会科学界的主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到八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再度出现繁荣复兴局面,并“明确提出一个新的以文化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或人类进步范式”。这一范式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学者和决策人士的肯定和采纳。浙江省和绍兴市把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名市”作为2l世纪的战略重点之一,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全面梳理结晶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越文化遗产,为我省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是新世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责任。理解莫伊尼汉观点的前提是把文化看作“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这正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化”辞条所表达的大文化观,是第一层次的文化,涵盖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人类生活之整体成就。‘‘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习得的能力和习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的这一经典概括,可看作第二层次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领域的创造性成果。“对文化的传统、直观的理解,专以指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可视为第三层次的文化。越地先民的文化创造全面多样、琳琅满目,但我们的重溯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漫无统绪。我们的研究以精神领域带有永恒性的对象为主,对物质层面的诸多创造,只撮其荦荤大者。“越”,有“扬越”、“百越”、“吴越”、“于越”、。内越”、“外越”、“瓯越”、“骆越”、“闽越”、“南越”、“东越”等名目,但我们所称的“越文化”并不指“吴越文化”、“百越文化”、“瓯越文化”等等“于越”以外以“越”为词缀的随便什么文化,也不等同于“于越文化”或“越国文化”。狭义的越文化应该叫“绍兴文化”,是指自古以来辐轸于今绍兴市区,为其所统辖的时空上所发生的文化,集中地带为今属绍兴市的越城区、绍兴县、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上虞市和历史上向来归绍兴管辖的萧山、余姚两地。这是越文化发生的最核心地带。广义的越文化应该叫“浙江文化”,因为今绍兴市区所在的行政中心历史上相当长时问还直接管辖或影响到浙东、浙南等今浙江全省地区。这是越文化发展的辐射范围。我们的工作开始以狭义的越文化研究为重点和起点,逐步走向广义的越文化研究。除此而外,尽管古越国在其鼎盛时期曾经霸于关东,都于郁琊,赋于岭表,但我们决没有虚妄到把此前此后的山西、山东、广东等等地方也视为越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盘加以清点。以下的论述均就狭义的越文化研究而言。····收稿日期:2003—05—09作者简介:潘承玉(1966一),男,安徽桐城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在站博士后、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二、

  越文化地位研究多元统一、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是由各地方子文化组成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其实质在于各地方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但正如当今各地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一样,各地方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有大小之分。象<地缘中国>(陈金川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那样一视同仁地重视各大块地方文化,褒贬均衡地评价各自的长短和贡献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科学地考察结果,各地方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绝非完全均等。然而在近年勃兴的地方文化研究热潮中,却出现了一种普遍的自我拔高和自我溢美倾向,其突出表现就是动辄以“学”自诩,竞相自我揄扬。科学的地方文化研究需要以自尊自爱为起点,但自尊自爱不等于自恋自迷。我们的越文化研究不能染上这样的流弊,因为它会使我们在纯粹的自我陶醉中看不清昨天和今天的真相,分不清我们的成就和不足,这样在规划和调整明天的发展方向时就容易失去可靠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就越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坐标进行准确定位。这需要我们至少做两个工作。一是要借鉴经济学研究的模式方法,建立一个地方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贡献的评价模式。比如说在文学艺术领域,更具体点在古代和现代文学领域,我们能否从日本人写的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支那文学史》,到由北京大学袁行需先生主编的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选出其中影响最大的古代文学史教材,看看其中立专章专节阐述和虽无专章专节待遇但也给予相当重视的越地作家作品,在其中占了多大的比重。在确定这个比重时我们要考虑各时代全国人口的平均规模和越地人口的平均规模。在古代哲学、古代史学、现代文学,乃至在当代高精尖人才研究比如两院院士的籍贯等等方面,我们都可以做这样一个越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的比重研究。关键是我们要探讨建立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把各种参数综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总的评价模式。这样一来,过去时代越文化各具体领域成就的大小和长短就一清二楚,越文化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贡献和在其中的地位就有了一个科学的坚实基础。然而这样的评价出于二十世纪以来即今人的视角。实际上越文化自身发展和其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大小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时期越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处于什么位置?在某一时期最受社会关注的.越文化成就是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对越文化的评价有什么变化?这是我们要做的另一工作。比如,万历二二十五年春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在绍兴逗留数月以后,发表了有关越文化的三个见解,一是认为绍兴“蕞尔之地,性理之国”;一是说“于乱文集中识出徐渭,殆是我朝第一诗人,王、李为之短气”;三是感叹绍兴“船方革履小,士比鲫鱼多” ,对当时越地在哲学和文学领域的成就和文人学士之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应该从先秦史籍开始,对诸如此类的史料加以全面考察、搜罗和分析。从事这一工作,可以为越文化发展史的撰写提供最有说服力的原始材料。

  三、

  越文化主体研究越文化当然是越地人民创造的。但是,越地人民并非固定不变的单一标签。从共时的角度来说,创造越文化的主体应该包括生于斯终老于斯的越地土著(如陆游、徐渭),生于斯却出外谋求发展以至终老不归的越地游子(如鲁迅、周作人),生于外地但父祖籍贯在越地的越地后裔(如朱自清、周恩来),由外地迁居于斯的越地新居民及其子孙(如王羲之、谢灵运)和暂寓于斯的越地过客(如开辟“浙东唐诗之路”的唐代诗人)等五类。他们都因越地山川的激发、民风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精神的直接间接地熏陶和浸润,而做出新的文化创造;他们来源去向不同,但生活和精神生命都深深地打上了越地的烙印。例如就拿辛弃疾和陈子龙来说,辛弃疾在绍兴知府任上创作了大量豪放风格的词作,陈子龙在绍兴推官任上诗词风格也发生由婉丽而劲健的变化,其原因除了时代影响,恐怕和他们接触到自古尚勇强悍、刚硬不屈的绍兴民风相关。这五类人物对越文化发展的贡献有没有大小之分?在某一历史时期,在某一领域,有没有哪一类人物占据主导?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越文化发展的动态开放格局,确认越文化精神中最可宝贵的一些东西如海纳百川的兼容并包襟怀,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精神等。然而,以上概举的五类人物大多只是“越地人民”的“分子”或日精英,而非“分母”或日下层百姓。文化研究给予前者的关注颇多,但前者往往来自后者,其趣味、追求、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说都决定于后者。因此,文化主体的终极所指还是后者,我们还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就越文化研究而言,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越地普通百姓的源流变迁,这样才能找到越文化真正的“根”。这就需 要我们进行历时的考察。有学者认为,古代越国灭亡以后,在原越国统治中心发展起来的文化即今称的绍兴文化.是一种几乎没有土著参与的纯粹移民文化。如称秦始皇平定江南,统一全国以后,“在钱塘江南,经过秦始皇下令迁徙以后,大越改名山阴,已不再有越人留下来安居了。新迁入的居民大多来自中原。所以现在绍兴一带人喜欢自称为‘越王子孙’或‘大禹子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一( 。还有学者认为,古越国的先民即于越族也是外迁来的。或云“春秋末称霸中原的东南地区的越国,是从现在河南省西部嵩县境内搬迁过去的”;或云 于越’最初并不是指江南的越国.而是泛指北方夏人,主要指山东夏人”,“会稽原在山东”,“后来勾践迁都邶琊,确有‘重返桑梓’之嫌”。此外还有“楚越同源说”、“越为南方三苗集团后裔说”、“越为江淮徐族后裔说”等等。当然也有人认为越地先民就是发育壮大于斯、曾创造辉煌原始文化的、与中原汉族不同的土著民族。如陈桥驿先生认为,“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很可能就是春秋于越部族的祖先”( 。林华东也认为,“河姆渡文化与古越族之间确实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河姆渡文化就是一种先越文化”。徐建春同样认为,“古吴越之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另一个摇篮”,“越族人民的主体是土著而不是外来户-Ctt)。管敏义更直接断言“越族是在本地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越文化的祖先到底是中华民族摇篮地区的土著后裔,还是万里迢迢的河南嵩县移民或山东移民?秦以后越文化的发展仍然是于越文化的传承,“越王子孙”或“大禹子孙”的身份绝无假冒,还是从那以后越地就被扫得千干净净,单纯成了外地移民表演的舞台?搞清这些问题,澄清其中似是而非的看法,对于认清越文化源头,理清越文化发展真相和壮大规律,树立越文化自信,意义十分重大。

  四、

  越文化演变研究从河姆渡文化算起,越地文化至少已有7000年历史;从<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于越来宾”算起,越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从越王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在今绍兴市区府山山麓创建越国国都算起,到2010年绍兴市的建市历史将达整整250o年。拥有这样漫长的文化发展史和城市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可多得的。越文化在这样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什么样的起承转合、兴衰荣辱?它有什么发展规律,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什么?过去大多数学者都把吴文化与越文化统称为“吴越文化”加以论述。例如陈桥驿先生就曾引述<吕氏春秋>的相关记载和谭其骧的吴越“一族两国”说,证明“吴越同源-Ct3)。董楚平先生认为,吴越文化“大同小异”【7J(P.172),作为整体,历史上经过两次转型,中间获得三次发展机遇:“从楚威王‘大败越’到汉武帝时期.经过2000多年的种族大换班,吴越地区由夷属文化变为汉族文化,这是吴越文化的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属民族属性的转型。 从东吴到南宋,吴越地区出现三次发展机遇。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是中华文明的三次劫难,幸亏长江以南土地辽阔,使中华文明有足够的退身之地。⋯⋯三次移民潮带来中原先进文化,经长期融合消失,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才呈现纯正、成熟、鼎盛状态。三次移民改变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地位。从南宋开始以迄现今,吴越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地,吴越文化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区域文化。~鸦片战争以后,吴越文化又经历第二次转型。⋯⋯经过这次转型,吴越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率先与世界接轨,从古代型变为近代型,这是文化时代属性的转型。竹(H】方心清先生亦曾具体阐述两宋时期吴越文化繁荣的共同表现形式。与董楚平先生对吴越文化总体发展轨迹的描述大体一致,专门研究吴文化的学者认为,吴文化由最初的落后变先进,得益于三次天赐良机:“第一次机遇——殷末周初,泰伯、仲雍奔吴,实现了中原文化与土著的荆蛮文化的首次交融,从而产生了吴文化。”“第二次机遇——魏晋南北朝至宋金对峙时期,伴随着三次人口大南移而发生的中原文化大南移,太湖流域是获益最大的地区。实现了吴文化由落后变先进的历史性转换。~第三次机遇——自鸦片战争起,东南沿海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人民觉醒与奋起的重点地区。⋯⋯吴地成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l 还有学者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吴文化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意义:“上古时期吴地稻作生产的出现和推广,为中国古老而发达的农业文明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宋明清江南经济的繁荣,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市镇商品交换盛行所形成的农商复合型社会结构,给古代社会传统的近代变革率先作了准备;清末民初民族实业集团于吴地崛起,是在原有农商文化之外,开辟了新型的城市工商文明基地;而晚近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苏南模式’闻名全国。初步实现了农工商社会文明一体化。”( 】吴越大文化发展如此,吴文化发展如此,那么越文化的发展呢?是否也有相同和相近的历程?是否吴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整个 中华文化的贡献和光荣也为越文化所有?或者越文化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近年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吴越文化有不同的内涵和发展过程。例如江苏学者认为,“吴文化和越文化固然在先秦时期曾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但是,它们毕竟是在不同的区域中形成的,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差异越来越显著,个性特征越来越鲜明。”【l’]我省学者也早已指出,“吴与越由于种族血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吸收中原文化的程度不同,使吴文化和越文化各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埔】看来,全面研究越文化从原始文明到今天的“柯桥模式”、“柯岩模式”的漫长演变过程,构建独立的《越文化发展史》,已不容迟疑。可以先从单个的越文化要素研究做起。

  五、

  越文化要素研究就第一层次的文化概念而言,它实际上由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部分组成。我们对越文化要素的深入研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把握,而以精神文化为重点。这里所说的精神文化还不是最高意义上的抽象“精神”,而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各种“文化”门类。其中,最主要的是:

  1,科学技术。如以春秋时代青铜铸造最高水平之体现的越王勾践剑为代表的古代越地制造科学与技术,以木客大冢原木采伐和使用为代表的古代越地森林科学与技术,以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山阴故水道和当时世界最大的蓄水灌溉工程东汉鉴湖水系为代表的古代越地水利科学与技术,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物理学家钱三强和其他50多位两院院士的成就为代表的越地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等等。

  2,2,神话、传说与历史。神话是原始时代的历史,传说是民间的口碑历史,历史是文人的书面化思考。越地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丰厚的积淀。“古有三圣,越有其二”,尽管有人怀疑上虞、余姚等地名是按越地方言名县.“越为禹后”乃勾践编造以自大于中原汉族,自古至今在越地存在大量虞舜、大禹的神话,则是不争的事实;西施与范蠡、霸王与虞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王冕、徐渭的传说等等,越地民间的El碑在喜怒哀乐的讲述中折射着独特的情操和审美;从我国地方志的鼻祖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到领起全国地方志编纂第一个高潮的六朝时期谢承<会稽先贤传》、夏侯曾先的<会稽地志>等十余种地方志,到明末张岱的明史著作<石匮藏书》、<石匮书后集》,到清代提倡“六经皆史”、“志属信史”,创立新史体的章学诚,到我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通史简编》主编范文澜,越地的方志、断代史、通史和史学理论建树均足以骄人。

  3,哲学、思想与教育。哲学、思想乃时代和民族的灵魂,把时代和民族精英的进步思想观念传输给众人和后人的关键在教育。从元气自然论哲学体系的创立者、唯物主义启蒙思想家汉代王充,到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创立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肇端晚明思想解放潮流的姚江学派领袖王守仁和弟子王畿、陶望龄等,到明清易代之际,创立理气一元论和气质人性论,强调慎独修养的蕺山学派领袖刘宗周,到刘宗周弟子、堪称古代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黄宗羲,到现当代鲁迅、蔡元培、马寅初等等,越地独领全国风骚的古今思想家如高峰迭起,绵延不绝;阳明书院、稽山书院、石篑书院、证人书院、大通学堂等等,乃至正在蓬勃发展中的绍兴文理学院,越地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载体也声色俱生地代代传承,并留下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

  4,文学与艺术。文学艺术是形象化的人类生活与情感,是又一种形态的历史。就文学而言,从我国古代第一首诗歌<弹歌》,正始文学的旗帜嵇康,玄言诗的代表作家孙绰.开创山水诗派的谢灵运、谢惠连等谢氏文学家族,隋唐之交南方文学家中的翘楚虞世南、虞世基,玄宗皇帝亲制御诗送归、杜甫为作<饮中八仙歌》称颂的盛唐诗人贺知章,有唐一代佳章名旬随其稽山镜水的行踪一路播洒的一批又一批外地诗人,北宋王安石友人陆佃和其孙、堪称古代诗作最多的爱国诗人、南渡四大家之一陆游,元代创立铁崖诗体的杨维桢和传奇诗人王冕,明代号称第一怪才的文学家徐渭、晚明杂剧第一人盂称舜和王骥德、吕天成等越中曲派,明末文学家张岱、王思任、陈洪绶、祁彪佳,直到近现代鲁迅、周作人、刘大白、朱自清、朱生豪等等,越地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比重难有匹敌。在书画领域,古代书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初书法四大家之一虞世南,元代画家王冕,明代青滕画派创始人、有“画中圣 之称的徐渭,当代国际学者推为十七世纪艺术家中第一人的陈洪绶,晚清海上画派的先驱赵之谦和任伯年,乃至建国以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评价最高的画家、<开国大典》的作者董系文等等,各朝各代,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5,语言与宗教。语言是符号化的文化,宗教是有关信仰的文化。越地独特的语言和自古以来浓厚的宗教氛围,也完全可以发掘整理为相关的著作。此外,还包括独特的越地风俗。<绍兴科技史》、<民间的ISl碑:绍兴的传说》、<绍兴史学史》、《绍兴哲学思想史》、《绍兴文学史》、<绍兴艺术史》、<绍兴宗教史》、<绍兴方言 变迁》、《绍兴风俗史》等等,一座又一座富矿正待我们去开掘。与精神文化相对的是物态文化,越地的物态文化最当得“物华天宝”之称。这方面前期的成果已经相当丰厚,<绍兴酒文化》、<绍兴桥文化》、<绍兴水文化》、《绍兴兰文化》、<绍兴茶文化》、<绍兴陶瓷志》等等著作,接踵而出,但缺乏的是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全面整合。我们可以就此设置<绍兴物态文化概论》的课题进行贯通整合。与精神文化关系密切的是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法律制度文化、经济制度文化等,其中又以经济制度文化最为根本。这方面我们需梳理挖掘的内涵亦十分丰厚,至少应包括:农耕一稻作文化、水上一海洋文化、山地一工业文化、市场一城市文化等。我们应该就此展开<绍兴经济史》的专题研究。

  六、

  越文化精神研究从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所云“故其俗,至今能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到1912年鲁迅为《越铎日报》所作的发刊词“于越⋯⋯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1939年4月周恩来在<东南日报》发表巡视故乡后的感想“绍地民族精神之史略,如大禹与越王勾践之耐苦奋斗意志,均足资模仿”,再到当代学者季羡林先生为<绍兴百镇图赞》所作序言中提到的“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绍兴精神”,古今内外人士已经揭示出“绍兴精神”的存在,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贡献和对当代中国文化学术的影响。现在需要进一步加以深入把握的是,具体可以进行怎样的理性概括?无论如何,下面这些精神要素不能忽视:由越地先民尚武传统内化而来的勇烈刚毅、无所畏惧的民族性格。诚如众多学者所指出的,先秦越国以斧钺之“钺”为国名,乃是其尚武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先秦以后,此风犹炽。<汉书·地理志》:“吴粤(越)之民皆尚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刘子=》:“楚越之风好勇,其俗赴死而不顾。”《越绝书》:“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有论者认为越地民族性格在秦汉之际完成了由尚武到崇文的转变;然而即使这样的观察大致不差,那也是表面的,决定越地人民尚武轻死的内在血统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现形式,更内在更高级的形式。从“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晋书》本传),从容就义的晋代嵇康,到前仆后继向一代巨奸严嵩发出挑战而被仗杀、遣放、囚禁、屠戮的明代叶经、沈炼等“上虞四谏”加“越中四谏”,到被誉为“民族脊梁”、“民族魂”、“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鲁迅先生,到为捍卫其<新人口论=》公开向陈伯达、康生等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后退半步”的马寅初,几千年的越地人始终贯穿着一种勇猛刚烈、不屈不挠的性格与精神。这是越地人民血脉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

  由大禹和勾践事迹昭示的志在天下的胸襟和艰苦卓绝的意志。胸襟是力量的方向,意志是力量持续的保证。不管其真实身份如何,越地人民以大禹为图腾神,以他的后裔自居,乃是自古以来不争的事实。<越绝书》:“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守禹之冢。”这是越地学者的信仰。<吴越春秋》说禹“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乃大会计治国之道”,“遂更名茅山日会稽之山,因传国政,休养万民”。有关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打通水道变成熊来拱山吓坏妻子等故事流传至今。在越地人民心目中,大禹是他们的一位以天下万民的福祉为职志,凭卓绝努力成就万世伟功的祖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以其卧薪尝胆的坚忍精神打败吴国以后,“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竹书纪年》亦载越国“横行于江淮”,“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霸”。<越绝书=》、郭璞<山海经》郁琊台注等记载越国后来又迁都邶琊,称霸中原并遥控海上近二百年。《管子·轻重篇》记载一代霸王齐桓公曾惊叹:“天下之国,莫强于越。”<吕氏春秋·顺民篇》记载当时中原人相戒“无伐越,越猛虎也”,“已死矣以为生”。大禹的事迹或许仅仅是越地先民的幻想,勾践的事迹却为历史所确凿记载。幻也好真也罢,它们彰扬的都是不断开拓、志在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刻苦耐劳、志在必成的坚强毅力。由越王勾践君臣绝计报仇复国及反映其历史事迹的<越绝书》、<吴越春秋》所奠定的崇尚正义的智慧和计谋的智业倾向。正义的智慧是力量的高级形式,是更可靠更持久更有作为的力量。早在尚武之风仍然浓烈的春秋时代,越地先民就以头脑灵活,智慧超群,善于思考,识见精明,谶0得当而迎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越国鼎盛时代。

  历史的陈迹虽然一去不复返,但先辈们超群的智慧和计谋,却在文化转型的秦汉 时代得到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弘扬,形成为一种崇尚智慧和计谋的地域精神,在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中得到代代传播。如“多阴谋秘计”(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跋)之<越绝书>,现存十九篇除首尾两篇为序跋性质,集中记载越国权谋、术数、兵法.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的,文字篇幅占十分之九;卷首的开宗明义特别提出两组对比概念,强调越国以“小越”、“弱越”战胜“大吴”、“疆吴”的智谋.和“霸于中国”、“率道诸侯”的正义性;卷尾称吴越两国阵营中两个最关键的正面人物.伍子胥“勇而智.正而信.范蠡智而明,皆贤人”.画龙点睛地再次推崇了基于正义的智慧。在崇尚智慧的这一传统影响下.越地产生了历代无数的状元、进士和近代众多大科学家、大教育家、大文学家、大历史学家、大思想家;明清时代专靠动脑筋出点子吃饭的师爷更成为绍兴文化人的第一大职业,“无绍不成衙”的口碑传遍大江南北。在知识经济的当今时代.基于正义的智慧将拥有更宽广的用武之地。由宋代陆游、明末何腾蛟、孙嘉绩,到清末徐锡麟、秋瑾,到鲁迅,到竺可桢、陈建功、钱三强,一以贯之的爱国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爱国,是力量的最终方向和最高境界;奉献,是力量达于最终目标的主体自觉性。诚如季羡林先生在<绍兴百镇图赞序>的结尾特别强调指出.建国“必须有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方面,明末痛斥奸相马士英的绍兴文人,发言掷地作金石声。近代的秋瑾为国牺牲的精神,直可与岳飞、文天祥等争辉。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当然也是绍兴的骄傲”。如此等等。<绍兴精神:我们共同的财富与骄傲>,这一课题有待我们去细化和深化。此外.还有越文化成因研究、越文化现代化研究等等.其价值意义丝毫不亚于以上各个方面。

  七、我们的宗旨、计划与步骤

  一、宗旨

  二、研究越文化,在系统性、科学性上取得全新进展;弘扬越文化,使越文化的大旗超出一般地方文化的层次而为全社会注目和景仰,加强越文化和绍兴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保护、利用、发展越文化.推动越文化发展的良性加速进程,创造新的辉煌。

  二、计划

  1、建立越文化网站.联络校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等各种研究力量。由于越文化的特殊魅力,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已经形成。我们的目标是把我校建设成为2l世纪国内、国际越文化研究的唯一权威核心,建立越文化网站,为各地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互通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站介绍我们的成果.扩大我校在全社会的影响;征集建设越文化研究专家人才库,为我们的越文化研究队伍血液的更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承接政府重大研究项目.发布有关课题信息,争取国内国际最优秀的人才直接参与研究。2、出版三套丛书。与吴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研究相比,越文化研究近年成系统、有较高学术品位的著作不多,我们要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就要在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上下大力气,在此基础上推出<越文化学术丛书》、<越文化稀见资料丛书>、<越文化知识丛书》三套丛书。<越文化知识丛书>可以在整合、升华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精心选题,组织精干力量撰写,以进一步扩大越文化影响。选题要把最能体现越文化特色的项目作为内容,如<士比鲫鱼多:绍兴的知识精英>、<无绍不成衙:绍兴师爷>、<美女文化的渊薮:从西施开始》、<从干栏到台门的故事:绍兴的住宅文化>等等。<越文化学术丛书>要在以前很少研究的课题上大力开掘,以崭新的成果引起学术界的注目。这一丛书所含的课题既有面上的新的概括,如<越文化研究史》、《越文化演变史>、<绍兴精神:我们共同的财富与骄傲>、<文化发达的生态环境:古代绍兴的书院、书坊和藏书楼》等;也要有点上的填补空白,如<严子陵:千古文人的向往>、<沈炼评传:一个解剖明中期政治生态的标本》、<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等。<越文化稀见资料丛书>应该校点出版罕见的绍兴方志资料、文人别集、诗歌总集。3、每半年召开一次全市性质的越文化研究讨论会;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性质的越文化讨论会,邀请部分外省专家为特邀代表;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越文化讨论会。在此基础上定期出版论文集,并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创办主要发表越文化研究和相关成果的学术杂志<浙东学刊>。4、精心设置课题,争取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资助;借鉴吴文化研究的做法,争取海外资金支持。

  三、步骤

  201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到这一年,绍兴市的建市史将满2500年,2500年的灿烂文化和充满美好希望的现代文化将在这一年实现完全对接。因此,我们要把从现在起到2010年1月1日前的7年时间作为越文化研究的全面展开、突破、深人和取得一大批成果的关键时期。这一时间长度又分为两段:第一段:2003年到2OO5年的3年,以越地文学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同时带动其他各方面的研究。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对文学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各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文学又是人学,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通过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的开掘,可以更好地把握越文化主体的诸多质素,从而更深刻地把握越文化。在这段时间内:我们争取编纂<绍兴艺文志》、<绍兴文学史>、<绍兴诗歌史>和撰著出版前面概述中提到的<沈炼评传》、<陆佃评传》、<陶望岭评传》、<二虞(虞世基、虞世南)研究>以及其他各种相关著作,校点出版前述各种与文学相关的资料书。争取到2005年底我们要赢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至少1项,省部级课题资助至少3项,市级课题资助6项以上;出版著作6部以上,在核心期刊和国际性刊物或论文集发表论文35到40篇。在文学之外的其它各社会科学方面,所应实现的各项指标不少于文学。第二段:2006年到2009年底的4年,以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同时带动其他各学科的研究。前面综述中所有提及的目标课题大多数都要在这一时期完成。

  (本文在成稿过程中得到费君清、寿永明等教授的指点,特此致谢。)

标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