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篇(下)

非凡网 64 0

  <8.12>

  【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学了三年,心思不到俸禄上去的,是不易找到的。”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讲求学之道。

  谷,俸禄。古时做官得俸禄一般用粮食,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一年的俸禄是六万斗粟米。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至作志向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了三年,心思不到俸禄上去的,是不易找到的。孔子教育弟子做人要志于道,要志于圣贤之道,不要志于俸禄、志于名利。当然,孔子也不反对弟子们做官,出来做官也是为民服务,当然也会得到俸禄,那一定是顺便得到的,不要将俸禄看得过重,人一旦志于俸禄、志于欲望,发心和行为就会偏于圣贤之道,出问题是早晚的事。

  有的将本章翻译为: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这种解释是有问题的,是与孔子的教学思想是相悖的。就像现在有的培训机构做的招生广告:培训一年,工资几千。如今社会上这种庸俗价值观的广告比比皆是。这是将自己的臆测强加给孔子,认为孔子也会给自己的教学这样做的广告。孔子老师一直以来教育学生是要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一个人要志于道,志于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那就必须要放下个人的欲望,净空法师讲,一个人要志于弘扬圣贤文化就必须放下十六个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个十六个字要是放不下,学习圣贤文化入不了门。韩愈在《师说》中讲,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做老师最主要的就是传道,但真正传承古圣先贤的道很难,道虽然不可言说,但可以从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我们的教育之道,比如看我们的学生有没有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求知精神,有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远大的理想等等。古人讲传道需要有三个条件:有道的老师、道场、知识,道场很多,学校就是传道的场地,知识也有,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识。现在真正传道的老师少了,很多老师不是志于道,都志于学生的成绩,志于论文发表的数量,这些对名利的追求都偏离了教学之道,一个好的老师,要按照教学之道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教育部门教学要求, 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什么是教学之道呢?《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每年新生入学,隔一年考试一次。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经文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第三年,就考察他敬业乐群的情况。学习了五年,就考察他是否广博地学习,亲敬师长。学习了七年,就考察他学术见解和选择朋友;可称为“小成”。学习了九年,就能闻一知十,触类贯通,临事独立判断而不惑,不再违背师道,可称为“大成”。这样以后才能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路。按照这个标准,本章中所说的三年为学,连小成也达不到。所以真正求道的人要坚定志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13>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讲出仕和归隐的原则。

  “笃信好学” 就是有坚定的信心并努力地学习。这个信一个是自信,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坚定的信念。二是要志于道。儒家不同于其他宗教,其他的宗教一般都是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让人崇拜,是外求。儒家的修身方法是内求,要有成为圣贤的信心,通过修身去除自己的各种欲望,求自己的本善之心、求良知、求天性、求智慧。儒家还有榜样,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颜曾,这些都是已成的圣人。所以儒家修身有目标、有方法、有榜样,这就是儒家有别于其他宗教的高明之处。

  “守死善道”, 守死就是守着这个道至死不变。这个善道的善字是动词,不是形容词,它跟那个守字都同样是动词。善道是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你能够善道,你才能够守着这个道,一生不改。正如曾子在前面《论语》里面讲到的,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我们看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苏秦等人游走列国,是只讲名利不讲忠信,他们所死守的是欲望,是钱权,而非善道。他们的成功也只能算是一时的机巧聪明,而非大智慧,所以这些人最终都不得善终。而儒家只讲忠信不讲名利,孔子和弟子们游走列国弘扬圣贤文化,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他们虽然受尽困苦,但他们安贫乐道,造福民众,所以孔子被尊为圣人流芳后世。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邦是讲在政治上有危机的国家,社会动乱,人民民不聊生,这样的国家我们不可以进入。乱邦是已经发生混乱,或者为了争权导致流血冲突。在春秋时期就有不少诸侯国,杀父弒君,争夺权位,孔子说这样的地方不可以在那里居住,要赶紧离开。

  《弟子规》上也讲,“斗闹场,绝勿近”,斗闹场就是激发人 欲望的场所如赌场,发生争斗或者已经动乱的地区,这样的场合我们要远离,以免影响自己清净心,妨碍修身立德。甚至有可能还会引起杀身之祸,最好是远离是非之地。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有道就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时候就应该出来做事,可以出仕为民服务,替国分忧。可以弘扬圣贤之道,造福社会。无道就是说的乱邦,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这时就不能再出去做官或从事其他事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归隐。自己修身养性,独善其身。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家有道的时候,天下太平,应该出来做事,如果这时一个人再贫贱,就是不能出仕为国家服务,或者没有能力做事,导致生活贫穷,地位低下,这是可耻的。“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混乱的时候,有的人发战争财,或通过其他非法手段使自己富贵,这是可耻的。为什么?如果天下无道,这个富贵是从无道中得来的,是非正义的,所以为人所不齿。当然,为了民众利益,无道的乱世时投身革命事业,也是每一个有志之士的责任。孙中山先生身逢乱世,不入朝,不居家,不移民,国家混乱时不追求个人的富贵,而是投身革命,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为国人所敬仰。

  <8.14>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讲从政之道。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大家比较熟悉,很多人用此话来调侃不要多管闲事。意思是说如果人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管了这个事,可能就会侵犯别人的职权,容易引发矛盾,有时出了问题也不好落实责任。

  在《论语集解》里汉儒孔安国说,“欲各专一于其职也。”孔子说此话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管其他人的闲事。假如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做好了,单位的各项工作也会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国家也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然这是在法律法规、各项制度规范的情况下,大家各司其职,社会就会正常运转。如果一个单位刚刚组建,百废待兴,各项制度也不完善,这时就需要大家齐心合力,别人做不到位的,互相给与提醒,需要帮助的就及时帮忙,这样才能保证单位工作的顺利运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谋还有策划、评议的意思。不谋其政就是不要对别人所做的工作妄加评议,人家做得好,可以给与祝贺,给与赞叹。看人家做得不好,就在背后指指点点,妄加评议,这样就很容易引起矛盾,破坏了和谐气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工作要做到十分到位,都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如果再有求道之志,修身立德,那每天都会感到时间不够用,哪有时间来评议别人呢?六祖慧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自己改正自己毛病、过失都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看别人有什么过失?如果发现别人的工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给与善意的提醒或者从正当的渠道反馈,这样既使同事工作做好了,也有保持了和谐的氛围。

  《中庸》中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易象传》中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思都想近,都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假如一个人思出其位,谋他人之政,就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并不了解,也无法施加影响的事情上,难免出现吃力不讨好的情况,甚至可能会损害到他人利益。《礼记.杂记》说:“君子有五耻:居其位, 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人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己倍焉,君子耻之。”意思是君子感到可耻的事有五件:一是身居其位却不能发表应有的意见;二是发表了意见却不能实行;三是已得到职位后又因无能失去了;四是土地有余而老百姓贫困;五是大家所得少而平均而自己多得数倍,君子感到可耻。

  <8.15>

  【原文】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解析】本章是孔子老师赞美师挚演奏的音乐。

  “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掌管音乐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关睢》之乱,”“乱”是乐曲的终了。《朱子集注》解释乱是“乐之卒章也”,卒章是最后这个乐章。最后的乐章,往往是所有的乐器和歌唱要在一起合奏,这就是乱的意思。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孔子说他听这个演奏会,听到师挚奏乐,到最后大合奏,以《关雎》等词曲来结束,自始至终都是觉得非常的美,“洋洋乎,盈耳哉”,这是赞叹音乐乐章之美。孔子对音乐也非常精通,他很会鉴赏音乐,自己也很会弹奏。他曾在齐国闻绍乐,三月不知肉味。本章是表达他对于鲁国音乐的太师师挚演奏的赞叹。

  我们解释一下《关雎》。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作品,也成了爱情的代名词。一般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互依恋,兴起了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下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淑女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孔子对音乐学习的执着、痴迷以及先天的天赋,使孔子在音乐方面具有了非常深的造诣。他不但掌握了击磬、鼓瑟、弹琴、唱歌、作曲等多方面的音乐技巧,而且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和演奏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少有的高度。为了使人们学习高雅的古代音乐,孔子晚年非常重视对古代音乐典籍的收集、整理工作。孔子结束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后,从卫国返回鲁国,开始了对传统文化、音乐典籍的修订和整理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譬如 ,他从几千篇的古代流传的诗歌中遴选、甄别出了305篇精品,编成了一册诗集,就是流传后世的《诗经》,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为每首诗都配上了可以演唱的音乐。这项工作工程浩大,又极具难度,一般人难以胜任,但孔子凭着认真执着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深厚的文化功底,终于完成了这项旷日持久的挖掘、整理工作,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重放光彩。

  <8.16>

  【原文】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谈最讨厌的三种人。

  “狂而不直”这个狂指狂放,一般说来狂放的人比较正直。这个直是心中没有隐私,这样的直才是可取的,一个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能对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不会有丝毫的愧意,就是这就是直。这样的狂者可取。中国历史上狂人很多。李白以诗才而狂、苏轼以文才而狂、关羽以武略而狂。但凡狂人都怀才恃傲,因为有可狂之处,终其一生,其狂亦令人敬仰钦佩。如果狂而不直,骄傲而又吝啬,狂傲而又有诡谲,这种人心地邪曲,必是害群之马。狂妄之人多无礼,无礼之人多孤立,孤立之人多会失败。

  “侗而不愿”,侗是愚笨、幼稚无知的意思。愿是谨慎。一般说人应该是侗而愿,一个愚笨的人,不怕处世幼稚,如果他怕自己犯错,工作能够谨慎,为人纯朴、和善,周围的人会帮助他,但是一个愚笨的人加上“不老实”的标签,就全然相反了,表面单纯,骨子里却狡诈,可爱则变得可恶。还有另一种“侗而不愿”的情况,一个人明明做错了事却无半点自省,一味指责他人,重复自己错误的言行,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是假聪明,也是愚蠢,佛家叫我执,这样的人如果不谦虚不知道反省自己,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比如自认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赵括,纸上谈兵接替廉颇后擅自改变军事战略,一败涂地留憾终生,令人扼腕千古叹息。

  “悾悾而不信,”悾悾是诚恳、老实的样子。一般说,老实人肯定会讲老实话,他会有信用。无能或是先天智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遗憾。如果“知者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够实事求是,诚实是其值得肯定之处,这样的人还有上进的空间,如果不肯面对真实的自己,自欺欺人,不守信于己,不取信于他人,则一无可取。这样的人是看起来老实,但实际上讲话不守信用,表里不一、口蜜腹剑,甚至为满足自我虚荣惜去欺骗,这就是悾悾而不信。

  前段时间 在岳云鹏相声里他调侃这样一种人:虽然我工作很累,但是我没有钱;虽然我长得丑,但是我很矮。就是一个人集中呈现他的缺点和毛病,突破人原有的想象空间。其实类似的问题古人早就发现了,在《集注》里朱熹引苏氏言:“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有是病而无德,则天下之弃才也。”意思是说,人生下来老天赋予每个人的天性、聪明程度都不一样,中等水平以下的人有这种品德可能相应地有缺点,有这样的缺点可能相应地有德行。一个人有这种缺点而相应地没有德行,就是老天要抛弃的人了,这种人一定会命运多舛。

  以上三类人,均是表里不一,内外相违,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所以孔子讲,“吾不知之矣。”说我不知道他们该怎么办了,语气是讲得很温和,但是批评的语气也是很厉害,点到为止,希望这三种人好好的检点、改过自新。这三种人无疑是最讨厌的人,对待这些不仁之人,我们一定要注意应对方式,可以参照前面孔子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最好就是用一些温和的方式处理,通过慢慢感化他们或者让他们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发心改过是最好的方式,切忌注意“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不要过度地指责他们,激化矛盾,以免出乱。

  <8.17>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勉励人学习求进之语。

  如,如同,有如。恐,担心。“学如不及,”这是讲开始求学要有那种迫切感,就好像追人追不上的感觉,不及,来不及、达不到,努力求学,这样会进步更快。“犹恐失之”有的解释成说自己求学好像追不及人,很担心自己放松,这样前后两句意思相近。其实后面一句还有进一步的意思,讲一个人在认真学习之后有所得,或者通过实践有所感悟,就好像我们有了一件东西怕失去,这是“犹恐失之”。意思是开始学我们要发愤,学有所得还不能够自满,要常常温故而知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他们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就来自于好学,来自于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三国时期魏国的董遇就是一例。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董遇名声渐起,有个人想跟着董遇学习,董遇不肯教:“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随时有余。”从此之后,诸多儒生渐渐跟着董遇学习了。

  曾几何时,“读书无用”“知识贬值”等论调冲击着校园,一些学生受到影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劲头不大,“混文凭”的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在大学生中曾流传着一首所谓“陋室铭”的打油诗,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神,虽非跳舞场上,堪比游乐厅。”看来这首打油诗比较早,当时手机还不普 及。当然厌学之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就是与一个人的志向有关,一个人从小没有志于道,不去立志为大众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而是将人生目标定位于考大学、当大官、挣大钱,这样的目光就过于短浅,这些目标都与人的欲望相接,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茫然无措。比如一个定位当大官的人,一旦掌权后,就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了,那这个人就会追求肉体的感官刺激,或者外在的财色名利等,很容易沉迷于吃喝嫖赌毒,这样堕落的例子十分常见。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不加强修身立德,那么这些人的一生坎坷还会很多很多。

  <8.18>

  【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盛赞古代禅让制。

  三国时代儒者何晏《论语集解》解释本章“美舜禹也。言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巍巍,高大之称。”赞美舜和禹两位天子。尧把天子之位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尧舜禹三位都是圣君。舜和禹他们受禅让而有天下,这两位天子都不是自己想要得天下,而是人家让给他们的。“而不与焉。”晏批注是他不求的意思,因为他们的道德崇高,能力很强,是他们的德行感召的,所以孔子极其赞叹。

  朱熹的批注是“不与,犹言不相关”不与是不相关的意思。舜、禹有了天下,可是他们心中并没有以得到王位为乐,他觉得是不是天子都要服务,与王位不相关,因为他们做天子不是享受的,而是是为天下民众服务的。他们品德高尚,真正入了圣人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道家讲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境界,也即是佛家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了,四相皆离,达到了佛家无相的境界。所以孔子用“巍巍乎”赞叹他们德行之高大。

  孔子崇拜舜禹,赞美周公,主张禅让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孔子认为国家的权力是一件公器,是不能通过暴力、胁迫等手段获取的,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权贵把持朝政的丑剧不断上演。孔子还极力赞美伯夷叔齐,他们主动让出王位,同时还极力阻止武王伐纣,认为臣弑君有违天道。我们现在多数人都认为伯夷叔齐的行为是幼稚的,纣王无道,武王伐纣是正义的,是应该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伯夷叔齐的做法有一定道理。武王伐纣之前没有臣弑君的先例,有了武力推翻前朝政权的先例,大家看,我们历朝历代基本都是使用武力推翻前朝政权。当然历史是下一个朝代写的,都是前朝政权无道应该推翻的,但是我们看真正受苦受难的是老百姓,一次政权更迭使几百万失去生命很常见,有的朝代更迭的战争甚至死亡几千万人。所以,《孟子》中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 第一个用木偶或者土俑来殉葬的人,他们应该断子绝孙吧。孔子为什么说?孔子是从一些事物的现象看到流弊,有人用木偶殉葬就会有人学着用活人殉葬。还有南北朝时代刘裕灭晋,杀光司马懿后裔,开了中国历史上灭前朝皇族的恶劣先例,而在此之前都是“继绝世,举废国”善待前朝王室。

  所以本章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尧舜禹禅让,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当时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8.19>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极赞尧君德之伟大。

  则,效法,取法。荡荡,广大,广远,广博无边。焕,光辉,光明。文章,指文化文明和礼乐制度。朱熹《集注》中说,“言物之高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意思是说,形容物的高大,莫有大过天的,而唯独尧的德行能效法天的高大。所以他的恩德之广远,也象天一样无法用言语可以来形容了。

  史书记载,尧,姓伊祁,名放勋,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时,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本章专门称赞尧的伟大,其主要原因就是尧开创了禅让制。禅的意思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是指让出帝位。它是中国上古一种“非血统继承制”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尧有圣德,有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这位德化广大的尧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

  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 。”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

  舜让二妃回历山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又通过考察发现舜很圣明,终于决定将权力交给舜。

  他知道,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多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所以尧死后,舜虽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不去尧子那里而去朝觐他;有诉讼之事,也去找他;讴歌者也去讴歌他,而不去讴歌尧子丹朱。反映了尧所举荐的继承人舜,确实是个贤能之人。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

  <8.20>

  【原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赞周文武王之德。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这是讲舜有五位辅佐他的大臣,而使天下大治。自己要有德行才能有人辅佐你,自己感召贤臣来辅佐,那就能够使天下大治。这五个人,《论语集解》引用孔安国的话,“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人。禹是大禹,大家都很熟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功治理水患。第二位臣子是稷,这是指后稷。他是舜王时期的一个农官,后稷是周武王的始祖。第三位是契。契是姓子,名契,叫子契。他是尧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辅佐尧、辅佐舜。子契是商汤的祖先。皋陶,相传是在舜禹的时候是司法长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他长得清脸鸟嘴,铁面无私。伯益是在舜的时代,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相传伯益帮助大禹治水,很有功绩。禹就想让位给伯益,但是伯益不愿意接受,所以最后启就继承禹的帝业,开始了夏朝。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周武王讲这乱臣十人,这是出自于《尚书.泰誓篇》。“泰誓”是周武王伐纣的时候立下的盟誓。予,就是代表周国,不完全是指武王本人,当时还是诸侯国。《朱子集注》里讲,“乱本作乿”,是古代的“治”字。所以乱臣就是帮助武王治理天下的贤臣。根据何晏《 论语集解》说这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余一人是文母。周公旦周公,他是武王的弟弟。召公奭,召公是武王和周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也辅佐武王灭了商朝。第三位太公望,这就是有名的姜太公,他叫吕尚,姓姜,字子牙。毕公是武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一位贤者。荣公也是三公之一。太颠属于文王属下四位亲信大臣之一。闳夭曾经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的时候,和散宜生一起解救过文王。南宫适应是南宫括,因为南宫适是孔子时代的人,南宫括也是辅佐周文王兴国,而最后帮助武王灭纣。第十位是文母,武王的妻子,邑姜。这十人属于武王的臣子,九个人是治外的,男主外,邑姜是他夫人,女主内,帮他治理内政。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孔安国的解释是“人才难得,岂不然乎”就是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还反问一句,加重语气。“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唐虞是唐尧和虞舜,尧帝和舜帝。际是当后字讲,就是唐尧和虞舜两位圣人之后。于斯为盛是说以周国所得的人才为最胜。舜只有五个人来帮助他,而武王他有十个人来帮助他,“有妇人焉”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妇人,所以实为“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是当时文王他属于商朝的诸侯,这天下三分之二都归附于文王,虽然纣王没有德性,为人暴虐、贪淫,所以但是文王还是率领着各国诸侯来服事纣王,文王没有推翻他,后来纣王变本加厉,天下忍无可忍,这时候武王才把他推翻,所以周文王的德可以说已到了极处,“可谓至德也已矣”。这是文王至德。

  所以他有这样的德,才有这样的人来帮助他。《大学》篇里面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现代人多是不求德而求财,这叫做舍本逐末,一个人有财无德,必有灾殃。有人对美国前几年中得大奖的人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得奖后生活都不如意,他们因为有了钱而离婚、挥霍、吸毒等大有人在,这些人没有钱时生活平淡反而幸福,因为有了钱而欲望大增导致生活痛苦,所以古人就教育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人一生首先要修身立德,人做好了,事业自然会成功,财物名利也会跟着到来,这就是厚德载物。

  <8.21>

  【原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解析】本章孔子老师赞大禹的德行。

  “无间然”,间,本指空隙,这里做动词用,挑剔、批评的意思。无间然就是无可挑剔,无可非议的意思,这是孔子赞叹禹。“菲饮食”,就是自己饮食菲薄,他吃得非常简单。“而致孝乎鬼神”,致,致力,努力去做。就在祭祀鬼神的时候准备周备,鬼是指祖先的魂灵,神是指真正的神灵。祭祀鬼神的时候,祭品非常丰富,自己却吃得简单,这表明他有孝心。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他能够对祖先行孝,必定能够关爱民众,民风自然也会变得淳朴。“恶衣服”,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粗恶、很朴素,但是“致美乎黻冕”, 礼服称为黻,礼帽称为冕,黻冕是礼服。在上朝或祭祀的时候要穿礼服,穿得很讲究、很华美,这是恭敬群臣,重视祭祀。“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他自己的住处,宫室很简陋,卑是简陋,但是他尽力为人民办理修治水利、整修农田,洫通田间的那些水道,所以这是厚爱百姓的表现。孔子说的这三件事,用来表示禹大公无私。最后还讲了一句,“禹,吾无间然矣”,我已经对他没有任何挑剔了,意思说他太完美了。

  根据《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当年帝尧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在这种情况下又没有合适的人治水,没有办法之中帝尧便任命崇伯鲧治河,后来鲧因“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而被舜处死,传说“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与此同时,帝舜使鲧之子禹继父业治水。禹因为其父治水不成的前车之鉴,故而“劳身焦思,居外三十年,过家门而不敢入。”传说为了治水,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 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一个帝王能够对自己坚持朴素的生活,所谓以俭来养德,他能够清廉节俭,这就能够养他自己的德行,他就能够去替天下百姓着想。如果当政者只是为自己享受,甚至骄奢淫逸,那天下百姓就苦了。我们看到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灭亡,都是末后的帝王德行缺失,夏朝的桀,商朝的纣,西周最后的周幽王,都是贪淫无度,骄奢靡烂,追求物欲享受,最后到了穷凶极欲而亡国灭身。所以孔子赞叹尧舜禹的德行,就是希望后世的帝王好好学习和效法,修身立德,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造福广大民众。

  本章中的开头和结尾孔子两次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言外之意,是有人对大禹指指点点,那他们挑剔的问题是什么呢?综合看来,就是大禹以后的禅让精神没有了,王位由“禅让制”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

  据传说最早是皋陶被立为禹的后继者,可是皋陶英年早逝,所以禹就把后继者位置让给了伯益,伯益以年老为由推让了,夏启继位后,没有忘记伯益之功,让其儿子大廉继承伯益的职位,就用他的名为姓,封地于秦,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国,为徐氏始祖。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禹暗中培养儿子启,埋下了王位争夺的隐患。大禹驾崩后,益准备举行继位大典,这时大禹的儿子启动用武力,赶走了益。启宣布父亲建立了夏王朝,自己是第二代夏王。无论什么缘由,大禹之后,举贤任能的禅让制度被王位世袭制度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历史的“天下为公”也被大禹的“家天下”所代替。这也许就是针对别人的挑剔孔子老师两次说“禹,吾无间然矣。”的原因。

标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