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宜中之恋”诗歌征集活动的通

非凡网 20 0

  全体师生:

   春华秋实,星移云转。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我们将迎来建校七十周年庄严华诞。为表达我们对母校的深情厚爱,积极创设更加浓郁的诗意文化氛围,为在明年建党九十周年及教师节等大型活动献上我们精彩的诗朗诵“宜中之恋”。经行政会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宜中之恋”诗歌征集活动。具体事项如下:

   一、组织机构:

   1、主办部门:教务处

   2、承办部门:语文教研组

   二、征稿内容:

   作品应围绕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亮点,表达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激发师生团结、奋进的昂扬之情。

   三、征稿对象:

   全体师生。

   四、征稿要求:

   1、体裁和数量:古体诗和现代诗均可,语文教师每人至少创作一首。

   2、截稿和寄稿:2011年元月10日截稿,所有稿件均为word格式,字体为仿宋,三号,A4纸,标题为黑体,二号。电子文稿及纸质文稿一并交教务处(邮箱:YZ_JWC@126.com)。

   五、奖励及应用:

   1、入选作品将选编结集出册。

   2、获奖作品予以相应的奖励。

   六、附《宜川中学历史沿革简况》

  宜川中学历史沿革简况

  宜川县中学成立于1941年10月15日,当时的名称是“宜川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旧宜川县政府西花厅。学校的成立筹备工作由国民党县政府委托宜川当时的绅士张季玉负责,他就是宜川县中学的第一任校长,今天我们所在的校址是几经变化后于1942年春迁入后学堂内才固定下来的,当时占地2.07亩。追朔源流,历史悠久。据考,在明朝末年,成立了“丹山书院”。到明朝嘉庆年间进行了复修。改名为“瑞泉书院”,到民国初年,又改名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这可以说是宜川中学的前身。

   1941年即民国30年,当年招生仅两个初中班65人,定为三三级,这就是宜中的第一届学生,国民党时期,政治腐败,军阀混乱,连一个固定校址都没有,每年只能招收两个班,根本谈不上发展,所以解放前,仅招初中生460余人。

   1948年春,宜川县解放了,经过一年的时间,全国解放了,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于1949年秋,就恢复了宜川县初级中学,校长由县长薛明斋兼任,与一完小同校上课。1950年暑期,一完小迁出,1958年设立高中班,第一次招生37人,成为完全中学。从1958年—1966年共毕业九个高中班。1966年至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没有招生。1968年秋开始正常招生,但是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和春季招生,冬季毕业,而且没有高中招生。

   1970年恢复了高中招生,开始招四个班(125人),1971年至1977年底,根据当时的教育改革,学校开设专业班,如:理论班、写作班、数学班、农技班、机电班、医务班、文艺班、农机班、农数班等等,1978年3月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到1979年又成为完全中学,而且学制又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2003年7月晋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2006年9月更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2008年8月增设新校区。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75亩(其中校本部50亩,新校区2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现有93个教学班(校本部67个,新校区26个),在校学生6438名(校本部4665名,新校区1773名),有教职工364名。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76名,一级教师78名,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教师各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36名,有二层次“三五”人才2名,三层次“三五”人才6名。

   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和推进以内涵发展为根本的校本化管理改革,积极践行“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整体优化,自主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自主管理改革彰显出独特的办学魅力,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屡创新高。高考连续五年六项指标蝉联全市各县区第一。学校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周边县区广大学生纷纷来校就读,省内外兄弟学校纷至沓来考察交流。科学的管理举措,和谐的读书环境,优质的教学质量,赋予学校生机勃勃、人才辈出、桃李芬芳、文风昌盛的灿烂发展景象,形成以落后经济承载知名教育品牌的“宜中教育现象”,在黄河之滨铸就一道风格独特的高中教育风景线。

   2007年9月,孙明贤校长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赴京出席了表彰奖励大会。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依法治校先进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学校”、“陕西省国防生源基地”、“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延安市文明校园”、“延安市卫生先进学校”、“延安市绿色学校”、“延安市高考质量优胜学校”、“延安市科研兴校明星学校”等百项荣誉称号。

标签: 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