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洪
序言:本文属于比较复杂的比较文学类文本。由视觉暂留,诗歌是否具有时效性到文学创作及文学艺术的时效性讨论,是我们在考虑到文学创作及文学艺术的某些非虚构元素之后所建立的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而实际上,关于文学的时效性现象,我们一直在使用着诸如那些现实性,现实意义,现实主义,包括时代气息时代特征等概念,其实这些概念所围绕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关于文学的时效性所展开。
也就是在最近,我们在一篇来自某高校的相关文章中,可以看出了某些学者有讨论文学时效性的学术愿望。但是,从其中的中心论述内容来看,感觉却是非常感性的论证方法,很少涉及到上升到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针。他的题目尽管讨论文学时效性的愿望很明确《论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时效性》,但是由于把这种文学的时效性仅仅限制于特定的群体及文学对象,所以,很难从理论上进行相关的科学分析及可行性论证。实际上,中国大部分的文学理论文章基本上都是来自感性区间而又不愿上升到理性空间的状况。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学理论界及理论家没有胆略假设及运用跨界概念的根本结果。而实际上,许多国际先进的文学理论都是借助跨学科元素理解文学的结果。那些最尖锐的文学理论,基本都是跨学科比较的结果。如艺术解体论,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主张及文学流派都是与哲学,绘画艺术接轨的结果。
《一》关于文学创作及文学艺术的时效性问题,首先就是一个视觉暂停的效应。因为除了科幻作品之外,我们所有的文学事件文学人物,相对来说都是过去式的东西。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点之一就是用现在的写作行为追溯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个别作家已经将这种状态理解为记忆或者说是启发记忆帮助记忆或者有时记忆的唤醒等。这种唤醒记忆的内涵在他们看来,范围非常复杂又非常广泛,它既可以是整个民族的,也可以是整个世界的。这种共鸣的无限制扩张,不仅没有在理论上准确解释文学与事件或历史记忆的东西,实际上是制造了一个非常局限的空间,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记忆的东西有些是可以值得记忆的,有些则是属于应该被迫去遗忘的东西。因此,类似的记忆观失去了客观性而强调了主观主义的方针。因此,记忆应该保持可观性。关于记忆的客观性,我们可以从视觉暂留的相关理论中可以找到确凿的证据。
视觉暂留(Persistence of vision) 现象是光对 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 视神经的 反应速度造成的。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 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 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停的机理。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物体在快速运动时,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因此,我们在定向研究文学与记忆的关系是,很明显所作出的结论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相互关系,而至于作家在作品中要强调去记忆什么,那是文学创作的写作方针所决定,一个作家要展示作品唤醒了文学受众哪方面的记忆,既有作品主题及故事发展的需要,也有作家个人的选择因素,而最主要的是作家所追求的文学方针是什么。关于这点,在改革开放之后所表现的特别明显。比如一些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在作品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等。我们有时候把这种人物的变迁描述为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是却从来没有去谈论过还原记忆的问题。
《二》关于文学创作及文学艺术与信息传递性,普遍性,不完全性,时效性,依附性的问题。我们在谈论某些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的信息传递性问题时,很主要的一个原则立场就是将文学创作文学艺术变成类似战地快报或即时新闻的东西。著名作家魏巍的《最可爱的人》曾被誉为战地快报类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品。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传递了当时时代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或行为特征。但是,当这种快讯式方针被导入到诗歌创作当中时就显得非常不伦不类,甚至非常可笑。因为诗歌受诗歌本身语言的限制,很难用通俗语言描绘一个完整的事件而传递所谓的某种信息。当然,诗歌中叙事诗又是一回事。在这方面,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因为主要目的是通过事件来叙述,所以,在后来定义《诗经》时,用诗词来定义。
信息所具有的普遍性,传递性,时效性、可共享性、依附性、可压缩性、价值性、转化性、传递性。不完全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都吻合着文学艺术传递信息的方针,特别是信息的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人们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无所不包.同时,由于人的理性有限,人们通过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可能预见一切 时效性这是指信息从大众媒介发出到受众接收、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随着大众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时效性有增无减的需求将会得到进一步满足,信息传播。传递性:往上有许多新闻,大家一看就都知道了。
与此同时,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还指出,信息具有不灭性。信息不像物体和能量,物质是不灭的,能量也是不灭的,其形式可以转化,但信息的不灭性同它们不一样。一个杯子被打碎了,构成杯子的陶瓷其原子、分子没有变,但已不成为一个杯子。又如能量,我们可以把电能变成热能,但变成热能后电能已经没有了。而信息的不灭性是一条信息产生后,其载体可以变换,可以被毁掉如一本书、一张光。信息这个定义很广泛,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了,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还是生活信息处处都在,信息具有泛性,)信息定义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
《三》关于诗歌是否具有时效性的问题。原则上,时效性是指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来理解,时效是催促相对人尽快行使权利,否则权利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定生活都没有好处。 民法和刑法,行政法里都有时效的规定,在诉讼上规定尤其明显.如果权利人在一定期限怠于行使权利,没有法定理由而不起诉,那么就会丧失起诉的权利,该权利被损害也不能被国家强制力保护了. 而且时间一长,证据也难以收集,其他资料调查也有困难,造成诉讼效率低下。
关于诗歌是否具有时效性的问题是我们本文的主要问题。诗歌在传递了什么信息的情况下才具有所谓的时效性呢?我们先来看看那些没有时效内涵的诗歌,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为一首景物诗词,应该说绝对没有时效性,而实际上,他也不需要时效性。你在一千年之前创作它,抑或是在一千年之后创作它,它的时效性是相同的。
我们再来看看那首《琵笆行》,如果说它有什么时效性的话就在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些方面的即时描述或者说是写实。因此,在分析研究《琵笆行》时,我们很明显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文学的时效性具有短期行为及长期性时效。而这个短期时效性既体现在送行的那些时间,又体现在明天不复存在的在此重现方面,而它的长期性时效既体现在作品的流传方面,又体现在对社会制度的控诉方面——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结束语——关于诗歌是否具有时效性的理论研究是一个边界的问题,我们本文的目的仅仅在于启蒙研究。那么,由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来看,文学应该是具有时效性的东西,但是由于文学仅仅只是建立在关于过去事件的描绘,他实际上又是没有时效性的概念。但是,其中的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有个必要的,确切的划分。一般地说,景物诗不存在时效性,比如沈建浩的荷花组诗,只要荷花存在一天,它的时效性就是永恒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永恒的时效性称之为没有即时性的时效概念;又之,许多作家诗人,尤其是帕男创作过一些惊心动魄的留守题材作品,从这点来推论,只要留守现象存在一天,那么它的时效性也是永恒的。
而另一方面,一些关于现实生活纪录的诗歌,比如说生日,国庆祝福的题材,它就是单元性的时效性。它的时效性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意义的生日,国庆祝福。如果是下一个生日或国庆日到来的时候,依旧有类似题材的诗歌涌现,那么这种时效性就呈重复性或间隔性;假如是人物题材的作品,它的时效性就仅仅体现在人物还活着的时候——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因为当这个特定的人物死亡后,他的故事,命运过程,行为,思想等在其他人身上在重复的发生着,因此,我们的认识方针又发生了相应变化,事件,行为,思想都是在他人身上可以被重复发生的东西。所以,文学理论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特别重要可变性意义的学科,不是懂得几个文学理论概念就成为理论家的领域。
标签: 关于国庆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