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

非凡网 53 0

  Brilliant Classsics(辉煌经典)为荷兰古钢琴家Bart van Oort组建的Van Swieten Trio录制了一套10张的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Bart van Oort的老师Bilson曾与加迪那合作,用古钢琴fortepiano录录制过莫扎特的全套钢协,盛名不衰,他本人用古钢琴弹的19世纪夜曲4CD也得到法国音叉杂志5音叉的评介。下面是他撰写的CD Liner Notes译文。

  钢琴三重奏:为沙龙而生

  海顿的时代,夜已开始显长,而资产阶级乃至上等人可选的体面消遣并不多。与朋友同乐的方式中,在家一起演奏室内乐是最受欢迎的一种。那时候,学弹钢琴是淑女教育中很重的一个要素,她们常在茶间饭后为亲友歌唱时给自己伴奏。女性还可以操持刺绣或谈话的艺术。绅士除了骑马、击剑、玩牌、向女士献殷勤之外,还可以选择用小提琴、长笛或大提琴为女士的音乐活动助兴。结果,钢琴加上小提琴或长笛,还有大提琴,不少曲子应运而生,称为“有伴奏的键盘奏鸣曲”。如今,它们被误称为“小提琴奏鸣曲”、“长笛奏鸣曲”或“大提琴奏鸣曲”。遵循这一传统,海顿和莫扎特早期为钢琴与弦乐而作的室内乐,都是以弦乐伴奏钢琴。重要的音乐史家曾经责备过海顿三重奏的不成熟。比如,托维爵士(Sir Donald Francis Tovey)批评海顿“奇怪地难以自制,总把其他乐器要说的东西写在钢琴声部里”。在现代的音乐生活中,不让小提琴、大提琴独立发挥是缺点,托维的评论就是例证。于是,海顿早期的三重奏如今很少演奏,即便恢宏如晚期的伦敦三重奏,当今也少有三重奏组在现代钢琴上探访。

  织体与音色

  读者可能会诧异,为何海顿总让大提琴double(中文术语是?)钢琴的低音部,又如此频繁地让小提琴与钢琴右手齐奏(unison),一个明显的例证便是作品Hob. XV/9,a小调。前文提到的传统,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这种看来浅薄的作曲法。然而,18世纪晚期的古钢琴本身也是一个因素:钢琴偏弱的低音可由大提琴加强,而原本优美而透明的高音,加进小提琴后更加如歌。此外,当时提琴手使用的羊肠线,与古钢琴的音色如此合契,使声音的水乳交融自然而简单。用这样相配的乐器组合,此前难以想象的织体和音色变得可能。

  事实上,海顿是这种合奏音色的大行家。他在慢乐章和小步舞曲-三重奏里,创造了不少神妙的瞬间,如阿尔贝蒂式的分解和弦(Alberti bass,海顿和莫扎特都常用)在低音区衬着小提琴拨弦,营造出透明而吹弹得破的氛围(作品Hob. XV/1,g小调);又如小提琴与钢琴右手回环着编织同一支旋律(hocket,中世纪出现的作曲技术,旋律在两个声部间轮换奏出,如作品 Hob. XV/f1, f小调或Hob. XV/34, E大调)。三首长笛三重奏(Hob. XV/15-17)展示了海顿对长笛声音特质的把握,以及对它为键盘“伴奏”可能性的探索。尽管乐曲标题说明也可由小提琴演奏,海顿写的音乐非常适合长笛,而且决不浅薄。应该提一句,当年的木质长笛远不如今天的金属长笛亮,与古钢琴交融得很好。

  1791年到1795年间,海顿两次长时间访问伦敦,在那里他的声望达到顶峰。从至今盛演不衰的伦敦时期作品来看,当时他的创作状态也达到了顶峰。岛国的大都会让他邂逅了不少新鲜事物,包括与长期亲近的奥地利钢琴相当不同的英国琴。在伦敦,他也吸收了由克莱门蒂(Clementi)和杜萨克(Dussek)主导的英国古典乐风。与维也纳古典乐风相比,前者织体更丰厚,更趋于连奏(legato),广泛采用踏板,而且更炫技(前提是作品受献人技术过关):大把的三和弦、八度经过段、精巧的复调写作、钢琴音域极限的运用,等等。

  海顿的第二次伦敦之旅产生了四组的三联三重奏,作品Hob. XV/18-29。这些乐曲中,创新层出不穷,定然是受了英国钢琴与演奏技巧的影响。我们不一一赘述,且举两处最突出的:作品 XV/20,降B大调的第一乐章,起始主题的左右手竟差四个八度;作品XV28 E大调的第一乐章,钢琴右手如吉他般弹拨,下面还有装饰音(grace notes)支撑,左手却要越跳跃越好(as staccato as possible),由大小提琴拨着弦应和,简直象曼陀铃,三件乐器异乎寻常的组合,发出的乐声令人惊诧。

  此时对于海顿,早期钢琴三重奏已成为历史。对三位演奏者的要求提高了,大提琴和小提琴有了自己独立的角色,而作品也由此跳出沙龙,进入公开音乐会的领域。凭视奏演出不再可行,必须是小有成就的音乐家,研读乐谱后再经过认真排练,才能保障合奏的成功。

  三重奏还是钢琴小提琴奏鸣曲?

  为什么海顿从不写小提琴奏鸣曲?我们知道的是,有两首三重奏是可以不用大提琴而演奏的:XV/31 降e小调和XV/32 G大调。

  这两首中的第一首因一桩轶事而尤其出名。它和三重奏XV/27-29以及钢琴奏鸣曲XV/50-52都是海顿写给特蕾莎·扬森的。(Theresa Jansen)扬森是克莱门蒂的学生,18世纪末伦敦最好的钢琴家之一。它的第二乐章原是一首单乐章奏鸣曲,叫做“梦”。海顿后来又加上了第一乐章。Dies,海顿的早期传记作者,如此解释梦乐章里高度炫技的小提琴声部:

  在伦敦,海顿熟识了一位德国音乐爱好者,他在小提琴上的造诣已经接近名家,但却有一个坏毛病,在接近琴马的最高音区总要拉得更高些。海顿决定尝试帮他改掉这坏习惯,使他懂得拉琴要踏实。这位半吊子经常拜访琴技高超的扬森小姐,并为她伴奏。于是海顿悄悄地写了一首小提琴伴奏的钢琴奏鸣曲,名为“雅各的梦”,并托信任的人交给她,说是匿名作品。如他所料,扬森小姐迫不及待地和自己的搭档试奏这首看起来不难的曲子,结果半吊子先生在高音上堵住了。她意识到作曲家是想描绘雅各梦中所见的天梯,而她的搭档却在梯子上迟疑着上上下下,笨手笨脚,跌跌撞撞,禁不住大笑起来。狼狈的半吊子先生对匿名作曲家大发雷霆,说他根本不知道怎么为小提琴谱曲。五六个月后才发现原来作者是海顿,扬森小姐便送了件礼物给他。

  看来,特蕾莎·扬森经常只伴着一把小提琴试她的奏鸣曲,没有大提琴不算问题。事实上,我个人以为,海顿的大多数三重奏可以同样处理。在音乐会上,必须有大提琴给相对孱弱的钢琴低音声部注入力量与色彩,辅助它与小提琴形成表现力上的平衡,并在整体音效里加强共鸣。但在合适的演奏条件下,几乎所有的三重奏都可以当作只有小提琴伴奏的奏鸣曲。

  (待续)

标签: 赞美诗歌1218首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