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完整版,纪念海子逝世21周年)
青春的单翅鸟 ——海子论
悠哉
在蓝得伤心的天幕上,你飞着,胸脯里装着吞下去的种籽,飞着,寂寞、酸楚,甚至带着对凡俗的仇恨。 ——海 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4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死时随身携带四本钟爱的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海子是个极富创造力的天才短命诗人,在不到七年的创作生涯里,写下大量诗歌作品,计有长诗《土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和《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作为八十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诗人,海子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十分重要。骆一禾说:“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2](P18)谢冕称“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2](P2)张炯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评价说: 他创造了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系列,他的诗歌语言与前此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3](P10) 一、 青春远行 海子的诗歌意象并非支离散碎,其中有统贯全局的主题意象,这已为不少学者所肯定。在《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文中,邹建军指出海子的诗是“既有闪光意象的诗句而又有完整结构的艺术生命体”[2](P240)。但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上文中,邹建军认为是“麦子”:“‘麦子’意象之于海子,犹如‘太阳’意象之于艾青,‘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2](P243);在《海子〈亚洲铜〉探析》文中,奚密主张“火”:“以火为中心,诗人创造开展出许多组意象;这些群组之间又互相联系,形成一复杂庞大的象征体系。”[2](P87);在《海子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文中,宗匠认为海子诗歌中存在两类相对抗的意象:一类是麦子、麦地,一类是太阳(阳光)、月亮(月光),“这两类意象的相互碰撞、物质与精神的永恒对抗,构成了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也即生命痛苦的主题。”[2](P151);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书中提出“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4](P309);在《海子:诗人中的歌者》文中,王一川强调“‘远方’是海子诗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2](P248)。窃以为,上述看法未得海子诗歌之三昧。 本人从海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中提炼、概括出“青春远行”作为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海子诗歌,尤其是其抒情诗,就是紧密围绕“青春远行”这一主题意象展开的。这个主题意象统贯他的全部作品,从中生发、延展出其他一系列诗歌意象,如:火、太阳、水、阳光、月亮、天空、远方、麦子、麦地、草原、黄昏、黑夜、姐姐、姐妹……诚然,“青春远行”作为一个概念并不直接见于海子的诗歌文本(海子诗歌中“青春”、“远方”出现频率很高),但它如同种子,播洒于海子诗歌的每块“麦地”;统摄着海子诗歌的其它意象,浸透在诗人创作情感的方方面面,贯穿其诗歌生涯始终。诗人的一生与此纠结在一起,他的生与死都与此有脱不开的干系。围绕这一主题意象所涉及的相关问题是: 1、 WHO——即“远行”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2、 WHEN——即抒情主人公“何时”进行自己的“远行”; 3、 WHERE——即抒情主人公的“远行”去往“何地”; 4、 WHY——即抒情主人公“为何”要进行“远行”; 5、 HAO——即抒情主人公“如何”进行“远行”。
可以说,海子诗歌紧紧围绕这五个问题展开,诗人短暂而闪光的一生是对这五个问题的解答,最后又以卧轨自杀方式为此划上一个并不完满且令人忧伤不已的句号。
细玩海子诗作,人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歌吟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的歌吟。浮现于读者脑海的是这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来自南方乡村,对大地、村庄、麦子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珍贵的人间》)
这种对土地的情感,不可能是在都市生长的人所具有的,它混杂着诗人对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鲜活而美好的回忆,只能出自一位自幼赤脚走在田埂和青草地上的农家子之手。海子对故乡有着永远割不断的“情结”。在他16岁到北京上大学之前,海子一直生活在农村。他曾自豪地对朋友说:“农村生活至少可以让我写上十五年。”[2](P24)因而乡村以及与此相关的诗歌意象(村庄、大地、麦地、雨水、青草、草原、河水、麦子等)大量进入他的诗篇是自然而然的。值得注意的是,海子虽然醉心于抒写乡村,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乡村田园诗人,像俄国的叶塞宁和美国的弗洛斯特那样。对海子来说,乡村只是他的出生长地而非他的文化身份,作为一个工作和定居于都市的知识分子,他本质上已不是农民。1989年寒假他回乡探亲,家乡的现实状况“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芜之感”,这个乡村的歌者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2](P30)可见,他所歌吟的乡村只能是美化了的记忆的、想象的乡村而绝非现实的乡村,这种歌吟最终止步于远方游子对故乡作超越时空的深情怅望时的那一份“乡愁”。我不同意谭五昌的观点,他在硕士论文《海子论》中说:
海子爱与美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处处落空的尴尬境况,导致他产生精神强烈的逃亡冲动,然而一味的精神逃亡必然又会导致心灵的无限疲累,而且也无法寻求到灵魂的归依……这样,当生存于都市背景的海子把目光转向田园(乡村)时,一种浓郁的田园情怀便不可遏制地萌生了。[2](P194)
照这一阐释逻辑,海子成了一个厌倦都市生存现实的逃避者,而乡村田园则成为他的精神避难所。我反对把海子解读成这么个逃避现实的可怜虫。海子决非是个泯灭现实热情的的陶渊明或王维,对他们来说,田园情怀确乎是厌倦现实、厌倦官场的逃亡冲动所导致的结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而海子始终生活在北京,他既没像陶渊明那样返回故里躬耕田亩,也没像王维那样在京郊拥有别墅。况且在他诗歌中找不出任何赞美“隐居”和“逃亡”的诗句。不,自称“浪子”的海子毋宁说更像那高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的意气风发的青年王维或是放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的豪情满怀的青年李白。另海子明确表示他讨厌陶渊明等东方诗人身上的那种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1](P897)对海子来说,田园情怀不是逃亡冲动所导致的结果,毋宁说,那是一个生长于乡村的农家子所天然具有的、永远割不断的情怀。实际上,对海子来说,故乡田园是他进行青春远行的始发地。也就是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日子里,我们的抒情主人公怀着眷恋之情,出于追求远大理想和不朽荣耀的崇高目的,收拾好简朴行装,挥手作别故乡的山川草木,独自踏上“青春远行”的漫漫旅程。总之,海子诗歌生涯的逻辑起点虽然在北京,但诗歌的情感起点却不在北京,而在故乡,但又不是他现实的贫瘠的故乡,而是经美学提升后的记忆的、想象的“故乡”——这点可以说明海子身在北京,但直接描写都市生活和感受的诗篇没有一篇。他写道: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
沉默不语或大声谈吐
我要在头上插满故乡的鲜花(《浪子旅程》)
有时他将它径直称作“土地”,如长诗《土地》;或“大地”,如“香味,来自大地的无尽忧伤”(《北方的树林》);或“村庄”,如“村庄,五谷丰登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村庄》);或“麦地”,如“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五月的麦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子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可看作一次又一次的“青春远行”。而他的第一次“青春远行”,则不能不从他15岁由安徽偏僻的乡村千里迢迢来京求学并定居于此算起,这次“青春远行”恰似“怀抱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从四川跑到京城长安的青年李白。不同的是,李白居留长安数年,赢得玄宗的降阶相迎和“谪仙诗人”的清誉,而海子却全方位地饱尝京城“居之不易”的苦涩。这与他自身条件有关:他身材矮小,性情似女性般内向,带些自卑,并有浓重的“自恋”倾向。他写道:
我不声不响的
带来自己这个包袱
尽管我不喜欢自己
但我还是悄悄打开(《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里》)
“不声不响”、“悄悄打开”这里描绘的通常是少女所具有的性格特征;甚至“不喜欢自己”的自卑口吻也分明烙上“第二性——女人”的性别烙印,毋宁说,它简直就是一个少女在进行内心独白。海子的抒情诗偏爱选用“静静地”、“美丽”、“安详”、“飞翔”、“忧伤”、“月亮”、“女儿”、“姐姐”等音节柔和的字眼,也能说明他的女性化倾向。从这个角度进行读解海子,我们对他诗中大量出现的“姐姐”、“姐妹”等词的所指也就不难理喻;类似诗句如:“萨福萨福/亲我一下”(《给萨福》)、“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和“我是中国诗人/稻谷的儿子/茶花的女儿”(《诗人叶赛宁》)等。除《四姐妹》等少数诗中的女性实有所指外,许多指的是他自己。海子实际上是戴上女性人格面具进行抒情,情形恰似“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等代言体诗。除了戴上女性人格面具,将自我进行裂变也是海子常用诗歌修辞手法。例如他将自我想象成他所崇敬的俄国诗人叶赛宁:“和另一位叶赛宁分手/用剥过蛇皮蒙上鼓面的人类之手/自杀身亡”(《绝命》);有时想象成从天堂下降到凡尘的耶酥:“就让我歇脚在马厩之中/如果不是时辰不好/我记得自己来自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让我把脚丫搁在黄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有时将自我分裂为多个:“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天性善良、敏感但易受伤害。他自命天才,志向高远,但处世能力很差劲。在这种情形下,他对都市生活的不适应是不言而喻的:工作不顺心(居住在当时毫无都市文化气息的小镇昌平);物质上清贫,家累颇重(微薄工资需贴补家用);与同事格格不入(所住楼里只有一位教师与他有泛泛之交);爱情上大失败(爱过四位女性,以痛苦的分手告终);事业受挫(除个别诗友肯定其诗歌成就外,他在诗界默默无闻)。对于都市的失意和迷惘,在海子诗作中有所反映,如《浪子旅程》:
我本该成为
迷雾退去的河岸上
年轻的乡村教师
但为什么
我来到了酒馆
和城市
我要还家
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
值得注意的是诗题“浪子旅程”。显然,他把城市(即北京)仅看成自己“青春远行”中的一站,而非终点(否则与“浪子”称号不符)。确实,对于海子来说,他最好的命运就是大学毕业后回到他所挚爱的乡村,过着简朴而恬静的生活,像他所推崇的梭罗一样,定居北京属于抉择性错误。海子不是诗人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是上帝出于抒写巴黎的需要而安排他生于巴黎,他属于巴黎,而海子则不属于北京。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子全部诗作中,真正表现都市生活的没有一篇。海子因远行而孤独苦闷,时不时借酒浇愁,麻醉自己:“在什么树林,你酒杯倒倾/你和泪饮酒……”(《夜晚,亲爱的朋友》)。在《浪子旅程》结尾处,海子虽然喊出“我要还家”,但并没有回去。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回不去了。且不说现实乡村物质的贫困和信息的闭塞,更重要的是他不甘心放弃自己的诗歌抱负:“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祖国,或以梦为马》),而这是现实的中国乡村所无法给予的。他写道:
把我自己的故乡抛在一边
我连自己都放弃 更不会回到秋收 农民的家中(《七月的大海》)
此外海子还有青年人的虚荣心:他不能窝窝囊囊地回去,而要“头上插满鲜花”地荣归故里,让故乡为有他而感到骄傲。现实的都市生活虽不尽人意,但一个天才须学会忍受;况且,比北京更遥远的远方还在声声召唤他。这道理是由“瘦哥哥凡高”启示给他的:凡高为学画从荷兰乡村来到巴黎,但巴黎只是他理想行程的一站,而非终点,不久他便离开巴黎,来到阳光暴烈、长着麦子、盛开着向日葵的乡村阿尔。海子写道:
到南方去
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凡高》)
可以说,这种呼唤来自凡高,同时来自海子的心灵。
于是他将可怜的积攒和自费打印的诗稿放进背包,开始他第二轮的“青春远行”,这次他抵达更遥远更荒凉的所在——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 这就是“浪子”的宿命:“浪子”虽然恋家但命中注定不属于家:
我要做远方的忠实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
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
奔向远方,你去而不返,是哪辆马车(《夜晚 亲爱的朋友》)
在远行中,他饱尝孤独的滋味:“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体验到一种混合着幸福感的痛苦:“远方的幸福 是多么痛苦”。(《远方》)
海子是个极端情绪化的人。黎明时他情绪高昂:“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日出》);黄昏时分跌入痛苦忧伤的低谷:“这个黄昏无限痛苦/无限漫长 令人痛不欲生”(《秋日黄昏》);深夜他耿耿难眠:“我有夜难眠,有花难戴/满腹话儿无处诉说/只有碰破头颅”(《诗人叶赛宁(组诗)》);黑夜常让他想到死亡:“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春天,十个海子》);热恋中他高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失恋时的他情绪低落:“莫非这就是你我的黄昏/麦田吹来微风 顷刻沉入黑暗”(《北方的树林》);时而他英雄气十足:“在一个衰竭实利的时代,我要为英雄主义作证。这是我的本分”(《动作》);时而坚信成功属于自己:“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给母亲》组诗);时而因前途渺茫而大放悲声:“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祖国,或以梦为马》)。
综上所述,“青春远行”的“青春”可作双重读解:它既作为“远行”的修饰语出现,构成“青春的远行”这一偏正词组,又以主词面目出现,构成一个主谓结构词组。首先,“青春远行”须以青春的名义来进行,它是青春之火最猛烈的燃烧,是青春之剑最凌厉的挥舞,它集中展现生命所具有的悲壮美、崇高美。确乎,要进行海子式的远行,光凭诗才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血气方刚、无牵无挂的年青小伙子方有如此充沛的体能、激情、勇气和意志来进行这样一场近乎玩命的较量。其次,“青春远行”在目标指向性上具有特殊性。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海外飘泊十年,但他的目标指向性从不含糊:回家!回到爱妻潘奈洛佩和爱子帖雷马科身边去!这种飘泊就属于成人的飘泊而不属于“青春远行”。唐代诗人孟云卿在《悲哉行》中说:“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全唐诗》第157卷);杜甫在《赤谷》中说:“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杜工部集》卷三)这种心态显然是成人式的飘泊。反之,海子的“青春远行”本质上是浪子的远行,其目标不是指向家,而是指向遥远的“天边外”(尤金•奥尼尔语)。再次,“青春远行”在本质上是以青春作赌注的一种诗学历险,其结果往往不是奥德修斯式的肤浅的喜剧性大团圆,而是悲剧性地“死于中途”(《泪水》)。在绝笔诗《春天,十个海子》中,海子不仅对自己的死亡时间(“春天”,兼具时令和青春双重含义),且对死亡方式(“被劈开”)都作出暗示: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诗中海子想象性地描绘了自己解脱肉体生命痛苦的灵魂在天堂那“光明的景色中”无限欣悦,尽情歌舞的欢乐图景。在《秋天的祖国》中他说:“他称我为青春的诗人 爱与死的诗人”。海子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的歌吟,它们以青春的名义来抒写,堪称青春的绝唱!
标签: 有关青春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