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良壁像
石良壁故居
如今,偏居琼西南一隅的丹村,颇有声誉。这些年来,她先后获得“海南最美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等盛誉。她从偏居一隅的村落,到如今变成走出琼岛、走向中国大陆的“海南乡村旅游示范点”,这非偶然。过去,这里的人民志存高远、百折不挠。早在革命年代,丹村已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村庄。原感恩县(昌感县)的许多抗日组织和抗日学校,在这里得到不断壮大和充分发展,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抗战和革命老区。
本文主人翁石良壁,便是丹村的有志之士。在丹村一带地区,提起石良壁之名,上一辈人中他可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他带着全家老少投身抗日救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为抗日,他倾家荡产。他带领全家为抗日游击队服务,他将自己的家,当成了抗日领导人的指挥所和交通站。他参加过攻打黄流日军司令部和黑眉岭反围剿等战役。他带领长子石含英、次子石魁英投身抗日洪流、参加革命。在他的影响下,长子石含英于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家人为抗日避难奔走,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一家人出生入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遗憾的是,解放初期,曾经死中求生的石良壁,因不堪屈辱,最终他以死抗争,自缢身亡。
石良壁赤心反哺报桑梓。早年,他创祠堂、建学校以及为乡民免费行医之事迹,在族谱、次子石魁英的回忆录均有记载。本文最主要的资料来源,来自次子石魁英撰写有关其亲人的回忆文章。另外,本文部分资料还来自石良壁六子石王英、八子石徐英撰写怀念他们父亲的深情悼诗、悼联以及现存的一些祭文、碑文。石良壁一家,故事很长很长,说不尽也道不完。特别是次子石魁英留下有关自己和家族历史的回忆录,本文仅考辨性地抄录少许。石魁英先生在八十多岁高龄后倾其精力、著书立说,或诗或文,或文史或人物传记或片段式的回忆,今有《海石诗歌集》、《海石文史集》、《海石诗文集》(上、下册) 凡四本,著述颇丰惠及后人。本文还参考了石良壁孙石大平,侄孙石奇超、石浩奇、石超奇以及外孙潘硕儒、潘垂永等人刊发于《海石诗文集》一书里的相关序言及诗文。
石良壁子女(约十年前拍摄)
前排左起:次子魁英、三女英姨,长女石存,长子含英爱人,次女英玉
后排左起:七子石孔英、六子石王英、四子石挺英、三子石健英、五子石昌英、八子石徐英
三子石建英全家照
石魁英出席琼台师范学院100周年校庆(资料翻拍)
石魁英及亲人在外甥婚礼上的合影(资料翻拍)
服务桑梓:创宗祠,发展丹村新学
石良壁(1900一1952),字国器,又名东山,原感恩县丹村人(今乐东丹村)。石良壁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少颖悟,因家贫10岁始入私塾读书。因其聪明睿智、辛勤笃学深得私塾先生石老良喜爱。六年后,老良先生看到石良壁日后必有作为,于是就将外孙女王亚四许配给他,并送五亩田地和一头耕牛作为嫁妆。这让石良壁很不理解。
和王氏结婚后,石良壁承接石老良先生管理“七首沟”任务的职责。“七首沟”系清朝末期,村中王、陈、石、曾、谢、温等七姓首人兴建的丹村第一条水利沟,蓄水灌溉农田三千余亩。《石氏族谱》记载,民国年间,石良壁和石氏族人器成、贤卓、贤影、良田、良荣、良贵等成立石氏大宗会,筹款创建石氏大宗祠(旧址在今丹村小学校园),石氏大宗会曾为纂修《民国感恩县志》捐钱二十仟。期间,石良壁和石贤卓等人,牵头筹建丹村初级小学,发展丹村新式教育。
负笈穗垣求学,返乡后在感恩五高任教
暗中进行革命活动
1929年上半年,石良壁和感城庄半农、板桥王梓材等四人奉感恩县政府之命,赴广东省地方自治学校深造,旋入廖仲愷农民讲学所 ,半年肄业后返乡。1930年,石良壁参加以本村穷苦农民为主干的丹村农会,惩治土豪劣绅。至1932年,丹村农会因遭到国民党军阀陈汉光打击活动暂停。
1933年春,石良壁因暗中支持“红五连”打击国民党官兵而被王鸣亚控告坐牢两个月。后得感恩县有关人士出面设法营救,最后罚款150光洋获释。
1936年秋,进步人士王唯一调任感恩第五高级小学(佛罗)任校长。随即,他聘请石良壁到该校任五、六年级政治、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期间,王唯一、陈忠等人秘密组织“佛罗维正社”进行革命活动,石良壁暗中配合支持。1936年底,感恩县三区区长卢朝玺率兵搜查“佛罗维正社”,王唯一去职。
石良壁、王亚四夫妇
和史丹等进步人士接触,出任丹村抗日平民短期小学校长
抗战初期,接任感恩第三区长并兼任第二中队长
1937年 “七•七事变”,史丹、王唯一、马秋江、林绍伦等革命人士在感恩三区宣传革命和抗日救亡活动,夜宿丹村石良壁家,得到其一家人的热心招待。1938年春,王唯一、史丹受中共昌感县委指示,在丹村创办抗日平民短期小学校,委派石良壁出任该小学校长。石良壁临危受命,同时,他分别推荐赴广州受训返乡的丹村籍人士王宇定当军事教员,爱国青年王宇俊当政治教员。经过一个月宣传发动,丹村、青山、新安等村100余青年入学 。经短短半年时间培训,全校师生革命思想、政治觉悟空前提高。
1939年初,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感恩县国、共两党合作组织抗日游击队。县长钱开新任指挥,进步青年庄半农任第一副指挥,原第三区长庄继周调任第二副指挥,王唯一任政训员兼军事参谋。按中共昌感县委指示,各区抗日游击大队、中队、小队长大部分均由共产党员或爱国进步青年担任。
此时,石良壁接任感恩第三区长并兼任第二中队长。经上级指示,石良壁和第三区游击大队长林成俊负责选派第三区抗日副大队长和三个中、小队长人选:陈献任第三区副大队长,林朝玉选为第一中队长,张应桓任第三中队长,王伯任第二中队副中队长,石介英当文书,潘家枚当事务长。并选派王宇定、谢上文、温家发三人任游击小队队长。其时,丹村全村发动组织百余青壮年当游击队员,他们进行军事训练,做好抗击日寇的准备。
石良壁、麦兰县夫妇
攻打日军驻黄流司令部
1939年5月,王唯一从感城带领抗日游击队员到丹村驻扎,指挥部设在石良壁家。当时,石良壁家拿出300斤大米、宰猪一头,以供应游击队伙食。陈世德亦率领莺歌海、丰塘村抗日游击队来此会合,又有张应桓带领一个中队兵员集合。崖、感两县立即召开抗击黄流日军的誓师大会,讨论阻击黄流日军司令部的行动。经大家讨论决定:由石良壁带领一个小队除留在丹村做好后勤工作外,大队分东西北三面攻击。北路,由王唯一、庄继周、王文康、陈世德、胡绪艺、蔡经明、张应桓、王伯等带领三个大队千余游击队员开往黄流。当日,游击队将抵日军驻地时,被日军用大炮、机关枪猛烈射击,经过半小时战斗,因游击队武器老旧和军事力不强,不能同日军打正面持久战,为保存实力,他们分别撤退到板桥、抱利、黑眉、不磨、老欧等地山区,继续同日军打游击战。
其时,攻打日军驻黄流司令部一战后,石良壁一家及王伯、石介英等率领带有枪支武器的本地游击队共五十多人转移到板桥村王康宁家里。1939年5月26日深夜,日军侵犯板桥村被游击队阻击,日军凭机关枪、大炮进攻,在战斗中庄半农腿部受重伤,但仍顽强抵抗,此役日军官兵10多人死伤,游击队亦死伤30多人。副指挥庄半农坚强领导抗击日军,终因子弹打尽,壮烈牺牲。随即,石良壁一家和张应桓、王康宁等人及部分游击队撤退到抱利、田头、黑眉等山区。
于危难之际诈降:出任伪维持会财务科长
这时丹村和佛罗汉奸石某某、林某带领日军到丹村烧毁石良壁和王伯、潘家枚、谢上文等游击队领导人和成员房屋,并劫走家中财物。同年8月,石良壁爱人王氏带着孩子从黑眉山区返回丹村外婆家治病。9月初的一天夜里,王氏母子被汉奸带领日寇逮捕,之后带去佛罗,敌声称:限五天内,石良壁若不投降就杀掉王氏及子女。当时,石良壁长女石存,被伪维持会人员保释出来后,她立即叫一位妇女去找父亲和王康宁商量。经请示上级,同意石良壁将其领导的游击队员枪支全部交王伯合并张应桓部队,后才去投降,想试图借机打入庄继周的伪维持会(庄继周于解放前夕去台)。
石良壁受命于危难之际。投降那天,石良壁在佛罗惨遭日寇种种毒刑,死而复生。第二天,庄继周急忙派人来佛罗带石良壁去感城,安排其出任伪维持会财务科长。石良壁将计就计,借机在感城麦家祠北边村娶了一个名叫麦兰县的女子为小老婆,利用她的小妹当情报员。这个“小妹”,曾多次暗送情报和把物资运往抱利、不毛给王康宁、张睦群等游击队领导者。在敌占区,石良壁经常和地下党活动人员联系,保护地下党人员安全和供给敌情等工作。1945年春、夏间,日军先后杀害打入伪维持会密秘活动的当伪职人员洗永基和钟升恒等人。看到在敌伪密秘工作,危险很大,石良壁便派人请示王康宁、张睦群,上级同意石良壁装病辞职,离开虎穴。去职后,石良壁立即转往三亚,他一面治病,一面行医。
治病救人,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参与黑眉岭反围剿战役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石良壁返回丹村、佛罗、青山、新安等地行医。石良壁先生20多岁开始潜心学医,,且主攻中医学一门。治病救人,仁心仁术,乃他终生践行之信念。他正是抱着治病救人的信念,抗战后,多年给乡人免费看病,解除不少患者病痛。他广告乡亲们:看病不收钱,收钱不看病。坊间传说,石良壁曾用一枚“保和丸”救活过丹村二个婴儿的性命。
给乡人看病期间,他秘密支持王康宁、张睦群进行革命活动,他教育和支持长子石含英、次子石魁英、三子石健英和堂侄石介英等亲人勇敢为革命工作。1950年初,国民党败将残兵有数千人逃到北黎、感城、佛罗、黄流、崖城、三亚等地驻扎,为防敌袭,石良壁和三个儿子及其他亲人亦转移到黑眉革命根据地。同年2、3月间,国民党先后三次集中兵力攻击黑眉村山区,石良壁一家配合黑眉民兵及王革光中队长勇敢粉碎敌人的进攻,保护黑眉村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当时,敌人在佛罗地区传出谣言,说第三次攻打黑眉时,石良壁及他的三个儿子已被打死,次子石魁英头颅被砍掉。在乡间躲避的王氏及石存、英易、英姨三个女儿以为是真,母女抱头痛哭。
1950年5月海南解放,石良壁重返丹村行医。长子石含英、次子石魁英调往昌感县人民政府工作,三子石健英调往感恩参加接收工作。不久,石健英返回丹村任夜校识字班校长及负责兴修“七头沟”水利等工作。此时,石良壁和在家的子女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遭横祸,含恨自绝于人间
但幸福的日子总是那样短暂。解放初期,石良壁一家才开始尝到革命果实的甘美,未料,土改运动却让石良壁全家遭受弥天祸殃。1952年上半年,丹村土改工作队把石良壁和他妻子的三姐王三妹合并一家评为地主。同时,把在二十年前丹村农会内部矛盾互相械斗事件,因报复而把石良壁划为恶霸。知名抗日爱国人士石良壁,突然摇身一变,他既是地主又是恶霸。据次子石魁英《为民热心谋利益,为救国掏尽家财》一文回忆其父惨遭横祸后的情景:“父亲因日夜遭严刑拷打,棍棒之下父亲鼻青眼肿、头破血流,他身体多处骨折受伤,又痛苦又难受,最后他无奈上吊!父亲和全家人为民救国二十余年,掏尽家财支持革命,曾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屡遭放火烧屋劫掠,在战斗中几次险遭不幸、死里逃生。父亲没有大功劳,亦有所奉献。在这次土改中以莫须有的横祸,逼得父亲上吊身亡,自离人间!”
2002年,原昌感县人民法院审判员、丹村土改法官许超云根据自身经历,他把当时感恩地区土改中出现偏激情况,补写了《昌感县土改运动的三次偏激行为》一文。该文在《东方文史》(第11期)发表后,再刊登《海南土改史料》第18辑。文章认为,昌感县的土改工作,“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开明绅士政策把握不够准确,把石良壁等三家开明绅士作为斗争对象进行斗争,这是不可行的,是偏激的”。文中写到,以石良壁为例来看,石良壁是一位爱国爱乡的民主人士。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他当过国民党感恩县某区区长,是国民党旧职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支持共产党,曾经同史丹先生共过事,为共产党做过一些工作,他的二个儿子,都是革命干部。
《昌感县土改运动的三次偏激行为》一文截图
造成石良壁背负“恶霸地主”之名,致其上吊身亡的主要推手,两文均有披露。石良壁被划为“地主”的原因是“土改前他家中(曾)有10亩自耕地(实为8亩)”,以及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石良壁的家人曾秘密到他妻子的三姐、丹村富有人家王三妹家里吃住,因为他们是“一家人”。早年丧夫、没有儿子的王三妹也因此自杀身亡。
至于“恶霸”之名,则是二十年前石良壁参加过丹村农会,为谋求本村人的安全和利益,他在一次组织村民自卫战中,因打死两名勾引外地人到丹村抢劫民财的村民而遭报复。在丹村土改试点工作中,石良壁作为带头人而被这些村民的家属“控告”,加上土改工作队缺乏慎重、不加查究,让群众斗争了石良壁。由于“斗争过于偏激,殴打过重”,致石良壁于1952年12月上吊身亡。石良壁死后,被定为“畏罪自杀”。当时,他的家人不敢大声哭泣,生怕惹恼了某些村民。
石良壁辞世后,家人受种种株连和祸害,其次子石魁英皆因被株连下放二十年。因为祖居拥挤,抗战后,石良壁曾在村南建起一座一目三间的房子,供一大家人居住。土改中田园、房屋及其它财产均被没收,尔后房屋分给本村王文臣、谢照环、石英奇三家人。当时石良壁一家多口,他们只能流离失所,投靠各处寄居。
丹村村民王文臣,他既是贫农又是复员军人,土改后曾分得石良壁家一眼房室。石良壁死后经年,他叫王氏付少许钱就把房屋交还,王氏经和几个孩子商议,心有余悸不敢答应。次子石魁英在《怀念我的母亲》一文中还表示“谢意”:“他(指王文臣)很好心,但我和哥哥考虑再三后还是不想去冒这个险:趟若我们买回房子,万一和对方发生矛盾,他们会不会借故说我们在翻土改案,丧失革命立场。”后来,由同房兄弟石进英将分给王文臣部分的房屋买下,余下谢照环和石英奇部分,他们至今也未能收回。
石良壁故居及建筑构件
珍贵遗作:《石氏家训》
子孙秉承良壁遗训,书香不断
石良壁一生留下手稿颇多,只因时代所限,遗存极少。少年,他师从丹村名师石老良先生,石老良先生因病辞世后,十几岁的石良壁便写下《悼念石老良老师》,诗稿尚存。年近三十,石良壁负笈广州求学。抗战前,受进步人士王唯一聘请,他在感恩第五高小学(佛罗)任教,曾一度出任丹村抗日平民短期小学校长。抗战时期,历任感恩第三区长、感恩县游击队第二中队长等职。观其传奇一生,遗爱遗作应在人间。
解放后,石良壁身陷囹圄,屡遭批斗、殴打,肉体和精神受到巨大伤害,他收藏的手稿、书籍亦予以焚毁,多数尽被湮灭。今经后人搜罗,发现石良壁一生留下的作品仅有《悼念石老良老师》《奉和叔父尊辈原韵》《石氏家训》等五首旧体诗遗世。这些旧体诗,有的发现于石良壁用过的中医书里,有的是靠民间传抄。《奉和叔父尊辈原韵》一诗即被丹村诗人石良贡先生(已故)收藏编入《良贡桥梓诗集》一书。石良壁存世照片仅二张,其中一张,是其八子石徐英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他父亲用过的一本中医书里发现。
抗战时期,目睹家乡的惨景,石良壁愤于日寇摧残、国共交争,他写下《奉和叔父尊辈原韵》一首,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悲愤情怀:
外战频危既已残,内争剧烈更无安。
家空九室情凄惨,人散四方意苦酸。
寂寞路途鸡犬罕,萧条邻里火烟难。
归乡一刻肠千断,沉痛焉能忍眼看。
抗战后,石良壁在丹村的居家再遭国民党烧毁,此时,他写下“太息生辰值暮秋,身如残菊傲霜流。抗日又遭逢内战,挺身报国志不休”立志报效祖国的诗行。
尤为珍贵的是,石良壁在他用过的医书里专门给子孙写了一章家训。在这章家训里,他告诉后代,做人一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二要勤奋读书,以诗礼传家;三要尊师睦友,弘扬善行;四要勤俭持家,与人为善。这是他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附《石氏家训》:
德义承传清俗虑,坦诚信守豁胸襟。
磨砺墨田展大志,永溯书礼播华韵。
睦友和邻兴百业,弘扬善果得异香。
勤俭持家高风节,铭记此训慧本根。
家风家训,“记于心、践于行”。2017年,由乐东县“一巩双创”工作指挥部覃超主编的《乐东县家风家训读物》一书,收录了八子石徐英先生撰写的《石氏家训解读:父亲的诗行》一文。文中说:“先父严谨的家风家训,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一直以来,我们家族的子孙谨遵家训,磨砺墨田、勤奋读书,从不做辱没家风的事,从不给先父添骂名。”如今,家族子孙们人人秉承良壁遗训,书香不断、人才济济。至今,已有11位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国家干部,衍传子孙中现有大学生68人。另外,外曾孙戴锦锋,清华大学毕业;外曾孙潘田绿,留学英国伦敦皇家学院。
石良壁家族被授予《最美家风》匾额
《乐东县家风家训读物》一书及《石氏家训解读:父亲的诗行》一文
娶二房,传8男5女
于2014年纂修的《丹村石氏维义祖支系族谱》显示,石良壁,父讳贤育,母王、谢氏。兄弟三人,良壁居三,大哥讳良富、二哥讳良贵。石良壁娶二房王氏和麦氏,共传8男5女,繁衍了一大子家人。王氏传男含英、魁英、健英、挺英,传女石存、英玉、英姨;麦氏传男昌英、王英、孔英、徐英,传女瑜英(幼亡)、寒姑(幼亡)。
嫡妻王氏(1904一1979),为丹村王文荣四女,私塾先生石老良外孙女;贤良淑德,持家有方。在艰苦的斗争年代,王氏坚贞不屈,她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沉着应对各方挑战。丈夫石良壁、长子石含英、次子石魁英一家三人,均献身抗战矢志不渝。王氏为支持抗战和革命,毅然散尽家财。面对房室两度被烧、拆,不被困难吓倒。晚年,王氏主要和三子石健英住于本村,直至1979年因病去世。
1939年秋,经请示上级同意后石良壁诈降,在感城出任伪维持会财务科长。同年底,石良壁再娶庶妻麦氏(1920一1982)。麦氏原名麦兰县, 感恩县感北村人,为麦寿黎之次女。麦氏跟随石良壁走南闯北,深受其爱国救亡思想影响,除照顾好丈夫孩子外,在丈夫潜入敌后期间,不惜牺牲,多次给史丹、王唯一等领导的共产党组织传送重要情报。解放前后多年,尝尽人间冷暖的麦氏曾带着几个孩子在感城、佛罗等地流落谋生,母子一家四处寄居,没有定所。土改后,丹村乡政府以贫农成分要求麦氏从佛罗回丹村归籍,但1955年又莫名将麦氏“升级”成地主成分,导致麦氏和孩子受尽了种种磨难和生活、升学上的不公平待遇。1979年,乐东县公安局根据有关文件为麦氏一家正名,正式取消了她“莫须有”的“地主”之名。1983年2月30日,麦氏含恨离世。
八子介绍
石良壁共8男丁,一大家人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他们克服数不清困难,兄弟同心一起挺过难关,他们靠自强自立而撑起人生的风帆。其时,年少的孩子们,小小便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解放后,因为父亲是“地主家庭出身”,除了长子、次子和三子等已成人,其他孩子读书均受到牵连。有的,小学未毕业便依靠自学谋生,在乡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赢得了尊严,受世人敬佩。
历经风风雨雨的次子魁英、三女英姨和长女石存(自左至右)
长子石含英,1921生。感恩“一高”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无力、弟妹读书而缀学。1940年任丹村青抗会副主任,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昌、感、崖联县安排其负责该县南片区政工队工作。1945年8月感城“麦家祠事件”,他曾带领政工队救援。1946年冬潜回家时被国民党逮捕,后押往佛罗伪乡署。期间受严刑拷打,拒不招供。第三天,敌派两名顽兵押送黄流准备枪毙。在押送途中,他姐姐石存暗带20光洋跟踪贿赂,使其途经金鸡岭时得于逃生。同年底,石含英回乡筹粮筹款支援部队。1948年秋,他被调往宝城乡任乡长助理,开展各种支前工作。1949年至1950年初,在宝上、不磨、尧文、老吴等村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和救护队,及筹集粮食物资支援部队。解放初期,他被派往感城地区做接管反动派区乡政权工作。1951年,调往昌感县任税务局股长。1956年任昌感县税务局副局长。1957年秋,调回佛罗任副乡长。1959年,他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而被批判,撤掉职务下放到乡农场劳动。其时身体患疾,没钱医治至病情恶化于1963年辞世。
长子石含英画像
次子石魁英,笔名海石,1924年8月出生。七岁入村私塾和初级小学读书,历时五载。抗战后失学六年。1941年,石魁英参加村抗青会,参与探察敌情、放哨等单线工作。1944年秋,赴五指山地区入读海南岛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唯一的中学——定安中学。翌年,转返崖县中学入读。1946年琼台师范学校复设,他考入该校,入读三年后毕业,在琼台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曾参加琼崖革命地下学联。自此,一生求学计十年寒窗。
1949年秋,石魁英琼台师范毕业返乡,出任昌感县丹岭乡第一人民小学校长。1950年秋,先后被调任昌感县教育、民政科员。1956年冬起,先后被提任该昌感县热作科副科长、农业局副局长等职。1980年起,先后任东方县农协常委、县政协常委,他在长期坚持农牧渔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成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颁发荣誉证书。在职期间,曾写新闻通讯作品100多篇在报刊上发表。
1985年离休后,石魁英被聘请写东方党史材料及参与东方老干部发挥余热工作,成绩显著。1991年被县委评为老干部先进个人,发给荣誉证书。著有《海石诗歌集》、《海石文史集》、《海石诗文集》(上、下册)共四种。2017年10月,石魁英以94岁耄耋高龄谢世。
次子石魁英像
石魁英作品:著有《海石诗歌集》、《海石文史集》、《海石诗文集》(上、下册)共四种
三子石建英,感恩“五高”毕业,自学知识达到初中文化,海南解放前担任丹村团支书记,组织委派他创办丹青乡(丹村和青山村)妇女夜校,他发动组织130多名青年妇女参加,他当校长,改变了旧社会不让妇女入学读书的不平等现象。
三子石建英像
四子石挺英,抗战前琼西中学肄业。中共党员,坚持从事山区教育工作、教台砺志40年如一日,敬岗爱业,多次被评定为优秀工作者。
四子石挺英像
五子石昌英,他立志像父亲那样学医、治病救人。小学二年级缀学后依靠自学,对儿科的支气管炎、发烧、腹痢是药到病除。1998年,本地病毒性“登革热病”传染期间,救了许多人的性命,村里和邻近村庄的人都议论说:一个自学成才的农村医生,竟能治愈这种史无前例的恶性疾病,真是不可思议。
石昌英像
六子石王英,初中缀学后回乡务农。他自学诗词,在劳作之余放下锄头提笔创作,难能可贵。
石王英像
七子石孔英,小学毕业,落籍感北村。
八子石徐英,外号“小舅”,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一个。1952年,石徐英才出生父亲便去世。石徐英读初中未真正毕业,改革开放后,他开始钻研植物生长原理和农作物各个时期的管理技术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经多年的田间实践和科学论证,他学会了对各类细菌、真菌、病毒区别防治,成为一名农村技术人员。1998年,乐东县政府评定其为助理农技师,曾受聘为海南科协、海南农民科技植保专家。石徐英以帮助种植户解决困难为己任,几乎每天,他总行走于田间地头,被誉为农民群众的好帮手。石徐英自学诗词并创作,有多篇作品发表于乐东民间各杂志。
石徐英在书房(2019年3月30日下午,夜泊先生在丹村采访石徐英先生并拍摄了此张照片)
石徐英:《读严父遗诗有感》
石王英:《严父遗风》
… …这里可与作者联系 夜泊(微信):13389881261
标签: 爱国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