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时代和语言面貌的不同,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古典诗歌分诗、词、曲三部分;现代诗歌含新诗和现代人创作的诗、词、曲。
诗歌鉴赏分三步:通其文,定其旨,品其味。
一、通其文
疏通文意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由于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结构跳跃,语序同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很多时候,疏通文意往往是鉴赏者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疏通文意的做法一般是因篇求句,因句定字,即通过诗歌的整体意义来推求把握局部意义。
除此以外,还需要最大限度去了解诗作的外围知识。
陆放翁尝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鉴赏诗歌也是如此,需要在诗外下功夫。有些诗歌呈现在你面前,疏通文意之后,还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因为许多作品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或个人的偶然因素;而部分诗歌的主旨含而不露,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莫测。了解诗作的相关知识越丰富,把握诗歌的难度就越小。许多诗歌,如果孤立地呈现给专门研究古典诗歌的专家学者,也会出现无法鉴赏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去了解诗作的外围知识。
例如下面三首诗歌: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初唐)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夏日绝句
李清照(两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曹植和曹丕虽然为兄弟,但由于曾经为储君位置而明争暗斗。成者王侯败者贼。曹丕登上九五之尊,便大开杀戒,“清洗”曾经的“敌手”。当时曹丕刁难曹植,如果七步之内不能成诗,便性命不保。明确了这一创作背景,再来看全诗的比喻和最后两句,你便能深切感受到骨肉相残的悲痛。
骆宾王拘泥于成见,出于维护唐政权之目的而参加了颠覆武后、恢复大唐的徐敬业义军。明确这一点,就不难领悟这首送别诗的别具一格和弦外之音。
李清照一生跨两宋。赵构定都杭州后歌舞升平、不思恢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词人女儿身,须眉心,以“不肯过江东”的英雄项羽来反衬懦弱胆怯的南宋统治者。
如果不清楚上面的背景知识,对以上三篇诗歌的理解可能会非常肤浅。
古人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强调了见多识广。鉴赏者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诗歌史知识,无疑给鉴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在鉴赏中视野一定要开阔,要将作品放到作家和时代的坐标上去研究,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贴近、深入作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二、定其旨
“通其文”的目的是“定其旨”。“定其旨”是指确定诗歌的主旨,也就是明确诗人的写作意图。
闻一多先生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理论。但诗歌的功能是多元的,除了言志,它还抒情、说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初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一位极具政治抱负和政治远见的诗人,他多次直言进谏,提出革除弊政的建议,但不被武后采纳,屡遭打击。
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带兵征讨,陈子昂为随军参谋。武攸宜智弱谋寡,次年兵败。陈子昂多次进言献计,不但不为所用,反而被降为军曹。诗人忧愤难遣,于是登上幽州台写成此篇。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黄金台、燕台。相传燕昭王听取谋臣郭隗的建议,在易水河畔建起这座招贤台。建成之后,燕昭王为了表示自己招贤纳士的决心和求贤若渴的诚心,上置黄金,延揽人才,于是招贤台又名黄金台。正是燕昭王招贤纳士的诚心感动了大批贤士,名将乐毅,名士邹衍等人齐集燕国。通过君臣的苦心经营,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疆域面积也不断扩大,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现在,燕台尚存,明君安在?
诗人怀才不遇,一腔的愤懑化作如水的清泪,喷涌而出,感人至深。
诗贵含蓄。许多诗作的主旨需要拨云方能见日,剖石才可得玉。
泊秦淮
杜牧(晚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作表面好像是在批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耻辱,还在弹唱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但细细推究才发现,商女唱什么,是不由商女决定的,而是由混迹于秦楼楚馆的听者决定的。批判听者对亡国之音的无动于衷才是诗歌真正的命意所在,所以,诗歌矛头的实际指向是那些不关国事、醉生梦死的上层统治者。
像李商隐名篇《锦瑟》的主旨,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到现在为止,对该诗的解释有许多种,但没有哪一种是多数人所认可的。
三、品其味
鉴赏诗歌的第三个阶段是品味、玩赏阶段。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它除了具有认识作用和情感作用外,还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这也正是诗歌与口号传单的重要区别。我们说诗要有诗味,这个诗味,正是我们鉴赏时品味涵咏的核心所在。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盛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为一篇送别诗,作品抒写的是李白同友人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品通篇没有一句直接的抒情,但流露出的那种深情厚谊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者使用了类似于现代影视作品的特写技巧,将画面定格在李白目送友人远去这一局部特写上:看着友人乘舟远去,直到看不见船,只看到长江水从天而来。正是从这一望尽长江的画面上,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深厚。
丑奴儿
辛弃疾(南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满腔愁绪,为什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却把话题转到了“天凉好个秋”?细细品来,这一转,真个转出了词人一肚子的委屈,不说难受,说了又只能招来无益的攻击诽谤——“贪财好色”——不说也罢。
由于诗歌鉴赏是一项复杂高级的精神活动,所以需要鉴赏者用心去领悟,才能曲径通幽,渐入佳境。否则,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对他也是没有意义的。”把《阳春》、《白雪》拿给鲁智深或阿Q,他们断然不会品味到个中的妙处。
由于诗歌鉴赏同鉴赏者的社会阅历、情感积淀和艺术感知能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同样一篇诗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去欣赏它,也会有很大差别。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南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和晚年的弘一法师读这篇词作,我想,晚年引发的共鸣一定会远远超过青年时期。
标签: 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