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诗走向没落的症状分析
云南张礼
艺术上求变者将兴盛,抱残守古者将衰亡,古今己成一个规律,纵观先锋诗二十年来走马灯似的轮转,我们却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曙光,严酷的现状却摆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眼旁,在我们眼前的读者纷纷走出视野,远离了诗人。
先锋诗的概念,多数人倾向引自于国外,一般指诗的叛逆性、对抗性,尽管先锋诗的制造者们相互青睐,相互支撑着在冷落的诗坛相继消遁或热闹,而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先锋诗魔术师似的帽子,还有诗浮起来的泡沫。诗的冷落,偶尔想之,略作分析。
之一:众多诗人打着先锋诗的旗号,实际是对外国先锋诗的模拟复制,“先锋诗”的写作盲目而没有根基,艾略特、惠特曼、斯蒂文斯、聂鲁达等外国“先锋”们纷纷成为剽窃仿模的对象。模拟描摹别人的东西,也纷纷树起旗号称“先锋”,而不是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满口变种的洋腔洋调却成为时尚。
之二:许多诗人专注于诗语言的迷宫游戏,热衷于诗语言的拼凑、纺织,机器一样刻意雕塑诗歌技巧,假扮哲学家的样子施教于人,制造“玄学”。使写诗的人也不大爱看别人的诗,诗人们也不大懂别人的诗,读诗成了一件使自己也很尴尬的事。既然很难找到读者与作者间传达情感的共鸣共撞,读者们显然把诗视作了“陌路人”。
之三:许多人靠阅读写作书斋写作,没有显出诗的鲜活、真切、生气及诗的本真,写诗人心情淡漠,为写诗而造诗,扼杀写诗人自己的个人情感,实质是对诗的一种精神侮渎。
之四:先锋诗在诗学上的“反叛”,过于对生活场景、日常琐事的叙述,使诗又走入了封闭或后退状态。诗语言显得单调贫血,强调个体生命感受的同时,诗语言絮絮叨叨或琐屑无聊,怪诞或调侃卖弄装神弄鬼,使诗语言枯燥无味,诗人好像集体患上了“神经、自恋、妄想症”。
之五:写诗的随意性,唾沫写作口水写作,近于文盲的恶作剧写作,腹中空空的所谓“先锋诗人”却搞着花样翻新,诗语言的肿瘤,诗的垃圾一堆堆摆在眼前,我们的诗人都装作视而不见。
之六:社会的多元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先锋诗退到边缘受到冷遇的原因之一。
之七:往往,我们的“先锋诗人”,总把读不懂归咎于读者的学识或文学修养,把过错归罪于读者的悟性及理解能力,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也是导致读者与诗人之间日渐疏离的原因所在。
自创性、爆破性的真正先锋诗人,在我们的田园的视野里是那么寥寥。我们看到的诗的曙光,不是那些狂喊的“诗坛先锋狂人”,而是在市井民间或网络的沃土上,并非打着先锋旗号默默为诗施肥浇灌的普通凡人。
云南省墨江县文联
张礼
2005、12、18
邮:654800 邮箱:zhiid0822@163.com
标签: 诗歌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