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体系[已扎口]

非凡网 45 0

第二节 中华诗歌体系

   一、格律诗歌与无格律诗歌

  中华诗歌历史悠久,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诸多诗歌形式。它体系庞杂,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如何理清它的脉络,使人了然于胸,这本身就有个科学归类的问题。若按内容、性质、题材、作用、表现形式等来划分,很难准确把握它的声韵特色。实际上,如果按中华诗歌声韵特色来划分就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格律诗歌,一类是有格律诗歌。

  格律诗歌起源晚于无格律诗歌,它是从无格律诗歌的母体中脱胎而来的,并逐步演化为律诗、绝句、词曲、对联等多种诗歌形式。中华诗歌发展至格律,的确将汉语声韵所固有的韵味推向了极致,登上了顶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那么,什么是格律诗歌呢?所谓格者,格式也,它规定了诗体的标准格式。如七律必须是七言八句,七绝必须是七言四句,五律必须是五言八句,五绝必须是五言四句,词曲必须是按照规定的字数、句数来写等等。所谓律者,声律也。它规定了平仄声韵(在古代便于与音乐结合),如律绝、词曲都有固定的平仄声和押韵部位,不能随意变动。诗词曲联的格律要求,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后门好开。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 》中指出:“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格律诗词不但要讲平仄,还要讲对仗,讲押韵,讲章法,否则就会不伦不类,贻笑大方。

  “五四”以后,人们要求诗体解放,认为格律是一种“枷锁”,束缚人的思想,又不易学,这实在是对格律诗歌的无知和误解。格律诗歌的形成和发展,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语言特点来考察,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六朝时期,在受到汉乐府诗歌的大力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五言诗、七言诗,而且很多诗篇都是每句相等的五言诗、七言诗。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逐渐感悟到汉字的声韵特点(在这之前,人们早就通晓了汉字象形的特点),它和象形的结合,使得诗歌不仅具有了建筑美,而且也使得声律美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以后逐渐定型,为产生格律诗词奠定了声韵基础。从六朝至唐初存在的大量古近体诗,就可以看出这种演变的轨迹。

  精通格律的诗人,都会知道自己所熟悉的格律,对自己写诗填词是一种帮助。因为在创作的时候,既然选定了一种格律的诗式,它的声律、韵脚就都是现成的了。你就不必像无格律诗歌那样,除写内容之外,还要去定它的声律、句数等。如果你认为这种格律束缚了你,你可以换一种格律——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往往有了一、两句好句子,比如用来去填词,结果发现不满意,就可以考虑改为一首诗(如律诗或绝句),相反亦然。由诗改词,由词改诗,并非不可——如果你感觉到所有的格律都不适合,当然还可以去写无格律的诗歌。如果还是写不出来,只能说明你既不精通格律,也不精通诗歌,那样也许就是与诗无缘了。实际上,诗词格律并不束缚人,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当你成为格律的奴隶的时候,格律简直是枷锁,岂但障碍而已!当你成为格律的主人的时候,你就能驾驭格律,如鱼得水,格律的确就是一种帮助了”。

  所谓无格律诗歌,就是格律诗歌以外的中华诗歌的总称。它的起源早于有格律诗歌,它主要包括诗经体、骚体、乐府、歌行体、五古、七古、古近体诗、民歌词等。无格律诗歌,虽然不受格律的约束,但它并不意味着没有语言节奏和音律;相反,一首好的诗就是一首好的歌。所以,在格律诗词形成之后,无格律诗歌并没有受到抑制,而是一样能够向前发展。很多后代优秀的无格律诗篇同样能与优秀的格律诗篇媲美、争辉。优秀的无格律诗歌与优秀的格律诗歌,他们的艺术内涵和规律是一样的,它们甚至艺术特点更独特,艺术要求难度更大,我们完全没有理由把无格律诗当作末流。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格律诗歌之外,无格律诗歌的声韵是多样化的,它可以容纳诗人自己的个性。一个优秀诗人,用自己独特的诗歌声韵旋律,同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震撼的力量。比如唐代的李白,不但七绝写得精美绝伦,分毫不让“七绝圣手”王昌龄,而且他的乐府歌辞、古风的艺术成就,也是独步天下,谁道《蜀道难》、《将进酒》等无格律诗篇不是千古绝唱呢!

  在格律诗歌产生后,也有不少诗人将某些格律要求引入无格律诗中,如入律古风、入律民歌词等,但这并不是这些诗体的固有要求,只是诗人自己的爱好而已。

  总之,中华诗歌有无格律并非是诗的本质特征,而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哪种诗体,都有大量的优秀诗篇,也有大量的平庸之作。诗体形式本身并不能决定诗歌的优秀和平庸,决定它的乃是诗人自己而已。

   二、中华诗歌体系

  中华诗歌格律诗歌和无格律诗歌都包括若干个具体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华诗歌体系。为了便于初学者总揽中华诗歌各种具体形式,以及它们我们将中华诗歌体系图表示如下:

  中华诗歌体系表

   ——诗经体

   ——骚 体

   无 ——乐府歌行体

   格 ——七言古风

   律 ——五言古风

  中 诗 ——古近体诗

  华 歌 ——民歌词(竹枝词、柳枝词)

  诗 ——新诗

  歌

  体 ——七言律诗(增为排律,减为小律)

  系 ——五言律诗(增为排律,减为小律)

  表 格 ——七言绝句

   律 ——五言绝句

   诗 ——词体诗歌

   歌 ——曲体诗歌

   ——对联体

  ——自度词曲

   1、诗经体:形式上要求以四言为主,可以杂言,要求押韵,可以转韵,一唱三叠,不忌叠字、叠词,句数不限,段数不限。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形式。

   2、骚 体:形式上要求在句中或句末加,要求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一般以四言、六言(“兮”或“些”字不计在内)为常见,可以杂以其它数言,句数不限。

   3、乐府歌行体:形式上一般要求以乐府旧题来写本意或其它内容,每句在字数上最为灵活,可长可短,有的像长短句,也有的像五言诗、七言诗。要求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句数不限。入唐以后,有以律绝形式来写乐府的,但乐府形式写入词曲的罕见,读者诸君自可大胆尝试,庶可别有洞天。中唐元、白提倡新乐府运动后,可以自创歌行体,一般以“歌”或“行”为题,其它要求相同。

  4、七言古风:简称七古,形式上要求每句七言,或以七言为主,杂以其它言数的诗句。要求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句数不限。

  5、五言古风:简称五古,形式上要求每句五言,每句一般不能增损字数。要求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句数不限。

  6、古近体诗:在形式上有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八句等几种,在每句字数、每篇句数和押韵部位上等同于律诗、绝句。古近体诗是律绝的开先河者,看上去犹如不合律的“准律绝”。可以说,后人无论是否精通格律,都可以取其古朴,不必诗必律绝也。

  7、民歌词:在形式上可以不受拘束,历史上文人写得较多的有《竹枝词》、《柳枝词》等。两者在形式上都要求七言四句,要求押韵,本身不要求入律,但不少诗人喜欢将它写成七绝格律式样,或者写成折腰体(即第二、三句不粘)形式的“绝句”。

  8、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在形式上要求七言八句,在平仄、对仗、押韵上有固定的要求,一般以平声韵为常格,今人也有大力提倡仄韵格的。

  9、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在形式上要求五言八句,在平仄、对仗、押韵上有固定的要求,一般以平声韵为常格。

  10、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在形式上要求七言四句,在平仄、押韵上有固定的要求,第一联、第二联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一般以平声韵为常格,也有仄韵格的。

  11、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在形式上要求五言四句,在平仄、押韵上有固定的要求,第一联、第二联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一般以平声韵为常格,也可以有仄韵格。

  12、词体诗歌:又称长短句、诗余等,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按照词谱填词即可。现在有人以某某词牌写词,只模仿字数的多少而不按照平仄规定,是不可取的,这种现象清、民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13、曲体诗歌:又称散曲、词余等,每一个曲牌,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按照曲谱写即可。曲谱规定押韵比词谱要严,但

  曲谱中可以加衬字,又比词谱灵活。

  14、对联:又称楹联,在形式上要求分为上、下两句(称出句与对句),同时要求平仄、词性必须相对。对联可以用固定的格式,也可以自创格式。

  15、自度词曲:它是按照词曲音律的一般规律,由诗人自己自度,同时具有一定音律美的诗体。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自度词曲的的诗人,一般都是精通格律的,并非不谙格律的“门外汉”所能为之。

  16、新诗:“五四”以后出现的一种诗体,它是建立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兴诗体,与中华传统诗歌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语言基础。

  以上诗歌种类是几千年来中华诗歌的主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汉俳、杂体等形式,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具体介绍和归纳。

标签: 诗歌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