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子·李瑛
人物简介:
李瑛,(1926~~),现代诗人。河北丰润人。1926年12月8日生。少年时代家境贫苦﹐1945年考
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1949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此後﹐一直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先後担任新华社部队分
社记者﹑《解放军文艺》编辑﹑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务。
李瑛50年代初期的诗作﹐反映行将结束的解放战争﹐表现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生活。50年代中後期﹐李瑛创作取材日趋广泛
﹐而爱国主义仍是他作品的主题。他的诗﹐描绘了从内蒙牧场﹑东北林区﹑天山雪岭﹐到东南海疆的动人景色﹐勾勒出人民生活﹑劳动的新貌
﹐抒发了对祖国大地到处都跃动著蓬勃生命的喜悦。歌唱保卫新生活的士兵﹐是李瑛诗作的主要部分。李瑛从放哨﹑操练﹑紧急集合等部队日
常生活的场景中﹐发掘士兵心灵的隐秘﹐歌唱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他们的宽广胸襟﹐李瑛还写了大量国际题材的抒情诗﹐表现世界各
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这方面的诗作收入《献给火的年代》(1964)﹑《站起来的人民》(1976)等
集。
李瑛的诗集主要有﹕《野战诗集
》(1951)﹑《战场上的节日》(1952)﹑《早晨》(1957)﹑《寄自海防前哨的诗》(1959)﹑《静静的哨所》(1963)﹑《红柳集》(1963)﹑《枣林
村集》(1972)﹑《红花满山》(1973)﹑《北疆红似火》(1975)﹑《难忘的一九七六》(1977)﹑《我骄傲﹐我是一棵树》(1980)﹑《南海》
(1982)等。
----编者
李瑛近作
■我们用什么哺育诗歌
用血里的铁锻打钉子
用骨头里的磷点燃油盏
用钉子和油盏
建造诗歌
当然,还要有一把苦荞米粥喂养
还须搅拌泪的辛酸、汗的盐碱
必要时,还须跑回失去的岁月
把自己的声音找回来
当然,更须让它睁大眼睛
瞩望未来
否则,它们只能是废铁和石头
如果能把我们的诗酿成
一滴蜜、一束光或一团火
就可以以它建设新生活和
尊严的城市
■一块煤
一块煤
乌黑的,闪亮的
冷冷地皱着眉,蹲在那儿
凝望着这个世界
身后是四百米深的矿井
面前是火
而我的那个爱说爱笑的邻居呢
那个满脸沾满煤黑的精壮的汉子呢
那个络腮胡子的爱喝酒的朋友呢
你闪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纯净的汗珠呢
他和他心底的渴望、痛苦、懊悔和隐秘
全被黑暗埋没了
他和他的矿灯一起
永远熄灭了
一块煤
乌黑的,闪亮的
冷冷地皱着眉,蹲在那儿
在思考亦在等待
辉煌与绝望
焦虑与渴盼
令人心碎
四百米深的矿井里
塞满的只有井口灌进的
母亲的泪
妻子披头散发的呼喊
三岁小女儿嘶哑的哭叫
只有代他升井的这块煤
黝黑,却射出锋利的白光
愤怒地蹲在那儿,一声不吭
从它,仍能听见他心脏的跳动
它因他的生命,加重了重量
不要打碎它,不要打碎它
火会流出来,血会流出来
从四百米深的远方
流来令人窒息的致命的痛苦
天涯诗会网刊·第十期
标签: 爱国主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