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在泰和
一个地方无论大小,总会留下一些名人的足迹。这些足迹可能已经随着年代的久远,渐渐地被一般人所淡忘,但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仍旧可以依稀见到那些真实的身影。他们或者高大,或者高尚,或者高明,令后人追思不已。
江南古城泰和县,现今的县城叫澄江镇,在县城澄江镇,有一条路叫山谷路。也许大家都这样习以为常地叫着,不曾想过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它们的命名和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联,和一首大名鼎鼎的古诗有关联。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北宋时期和苏轼齐名的黄庭坚。
黄庭坚,生于1045年,1105年去世,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我们澄江镇的山谷路就是以黄庭坚的号来命名的。山谷路原叫铁井右街,因街有一井,井沿为生铁铸成,现在山谷路还有铁井的遗迹。可是后来为什么叫山谷路呢? 原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山谷任泰和知县时,喜登快阁观景。一日,正当他悠哉游哉地在快阁之顶楼迈着方步,想着如何做诗时,忽然一团灰烬从天而降,忙转身一瞧:但见铁井右街浓烟滚滚,显见得是失火了。黄庭坚提衣匆忙下楼,领着来报警的众衙役前往救火。突然,一阵大风,黄庭坚的乌纱帽被刮上了天,滴溜溜直在空中打转,刹那间,乌纱帽化作了一片乌云,只听雷声大作,大雨倾盆,铁井右街的大火顷刻被雨水浇灭了。人们都说,山谷先生爱民如子,不惜抛却乌纱帽来救火,于是,铁井右街遂更名为山谷路。传说未必真实,但一条路以某个人的名号来命名纪念他,则这个人一定是有影响力的,或者在文化上,或者在道德上,或者在政治上得到后人的公认的。这则故事至少包含了泰和人民对黄庭坚爱民如子的一种褒奖和颂扬。
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1067年,也就是他22岁的时候考取进士。黄庭坚在北宋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怎么大名鼎鼎呢?因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熟悉文学史的人应该知道,北宋诗坛有苏黄的说法,苏当然是指苏东坡,黄就是指黄庭坚了,能和苏东坡并驾齐驱,可见黄庭坚的诗歌却有其过人之处。熙宁五年(1072年),大文豪苏轼担任浙江杭州通判,偶读山谷诗,“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又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山谷获悉东坡对他的称誉,感激万分,在元丰元年写信表示谢意,东坡回信称山谷:“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还自谦“轼非其人也”。苏东坡是何许人也,北宋与他同时代的,能得到他的一声赞许,那这个人定是有过人之处。下面我们将会讲到他的代表作《登快阁》。
除了诗词,黄庭坚的书法在北宋就位列四大家之一,排名是苏黄米蔡,苏仍然是苏东坡,黄就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蔡是蔡京,后面两位没有前面两位全能。黄庭坚的书法好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宋史•黄庭坚传》说:“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一个人的书法能在史书上记录一笔,可见并非浪得虚名。贵为皇上的宋徽宗对山谷书也赞不绝口:“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可见在北宋时期,黄庭坚的字就名满天下。2010年6月3日,黄庭坚的一幅字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这幅字拍卖了3.9亿元,加上佣金共计4.368亿元成交。这幅作品叫《砥柱铭》,全文407字,折合每字1073219元。
黄庭坚不仅仅才华横溢,他的孝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佳话。《宋史.黄庭坚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二十四孝》里记录了二十四位大孝子,黄庭坚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亲涤溺器的典故。是这么记叙的:“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 亲身涤溺器,婢妾岂无人?”黄庭坚在那时候已经是朝廷大员了,而且文名很盛。他不仅是个大官,而且还是大文人,地位很高,声誉卓著,家里当然是奴仆成群了,有的是佣人。可是,他为什么要亲自刷便桶呢?原来那个时候黄庭坚的老母亲还在世,但是年事已高。所以为了方便,老夫人就在卧室安放了一个便盆。黄庭坚不管公务多么繁忙,母亲的这个便桶一定是他亲自去刷。这样坚持了很久,一直到老夫人去世。好多人当时觉得有点看不下去,黄先生已经是国家栋梁、国家重臣,名望那么高,这些小事完全可以交给奴仆去干嘛。可黄庭坚的回答是:“孝顺父母是人的本分,这和我别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孝顺我的母亲,和我的官位,和我的名分没有什么关系。孝敬父母是因为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这上面难道还有什么高低品鉴之分吗?”
黄庭坚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品行端正的人,这样的人为官,官品也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么,他在泰和做官做得怎么样呢?
宋神宗元丰三年,也就是1080年,泰和有幸,迎来了名震天下的黄庭坚。这一年,接朝廷委派,黄庭坚“授知吉州太和县”,在美丽的太和,留下了他青史上宽政为民的佳话,也留下了流芳千古的诗作《登快阁》。
《宋史•黄庭坚传》记录了这样一句话:“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荚,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原来,在北宋中后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斗争激烈,黄庭坚在政治观点上属于“旧党”,他的官宦生涯也随着党派实力的变化而起伏。中进士后,他只做过一些地方小官。但在任上,他为政宽简,主张“因法以便民”,对待王安石的新法,既能执行,又敢于在实际中做出一些便民的修改,为百姓分忧解难。在太和做县令时,正逢推行新法的盐政新规。盐法规定,百姓必须购买官盐,凡购买私盐者都要被严惩。此法一颁布,却难以执行,邻县的官吏为了邀功请赏,都强行摊派。黄庭坚想象中官盐应该比私盐便宜,为什么会受到老百姓的抵制和反抗呢?黄庭坚知道事出有因,为了了解实情,他抱着“信目不信耳”的态度,亲自到所属的一些穷乡僻壤去了解情况,终于知道百姓并非有意和官府作对,而是怨恨官吏扰民。原来,官吏暗地里层层加价,使官盐腾贵,百姓原来是有米无盐,现在是米也无盐也无。山谷访之感慨万千,为百姓的疾苦忧心如焚。黄庭坚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叫《上大蒙笼》(而所谓“大蒙笼”者,当是现在被称为牛吼河对岸的一段林木荫翳、山势俨然之地,现在的山民们称之为楠柏陇。)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盐无米食。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子孙听驱使。”表达了对黎民百姓的深深同情以及对官吏扰民的深深愤懑。黄庭坚上要覆王命,下要为黎民,也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且不管他如何去调和这之间的矛盾,单就他这份为民之心,今天的人对他仍旧应该有深深的敬仰。在今天的泰和县博物馆,有一块镇馆之宝,那就是黄庭坚书写的御制戒石铭碑,那是黄庭坚在元丰五年(1082年)在泰和任上书写的。上面写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并勒石置公署一侧以为各级官吏的警示,后移至快阁嵌于墙上。后来,这一戒石铭碑成为全国州府县衙门前必有之物,影响巨大。
标签: 黄庭坚诗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