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天價藝術品《砥柱銘》的質疑聲浪
文翔之
6月3日晚11點12分,經過近70輪競價,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價的世界紀錄首次在大陸誕生——北宋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卷以人民幣3.9億元落槌,加上12%的傭金,總成交價達到了人民幣4.368億元(相當於新台幣20億5580萬元)。這一成交價遠遠超過了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創造的約人民幣2.3億元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
然而拍賣成交僅十天,6月13日大陸《海峽都市報》即報導著名藝術品鑒定家裴光輝對此書法長卷的質疑。裴光輝質疑包括:鑒藏印章乃偽章、水印章與年代不符、印章有挖補痕跡、墨色淡不合宋代風尚、題跋是元代後偽託、兩處錯字洩露天機、用筆之疑、風格之疑八個方面,裴光輝同時斷言 “這非黃庭堅真跡,而是明末後的贗品”!
7月5日大陸出版的《文史參考》第13期刊登記者專訪《砥柱銘八大疑團》,除了報導裴光輝八大質疑,還報導了書畫鑒定家萬君超的收藏“空白期”之疑(《砥柱銘》從南宋賈似道到明英宗天順元年的180年左右有一段收藏“空白期”令人生疑)、“未見燼後痕跡”之疑(明代收藏者、黃庭堅後裔黃應宸在隆慶題跋中透露此卷曾遭火災)以及香港收藏家潘彥伯對《砥柱銘》拍賣前後的鑒定行為的全面質疑。
7月10日,《河南商報》以“拍了4億多的黃庭堅《砥柱銘》是假的?”報導河南收藏家王保良的三大疑問:疑點一“大書法家錯別字連篇?”疑點二“書長卷卻運筆猶豫、頓澀?”疑點三“博物館連鎮館之寶都賣?”
7月13日,《深圳商報》“鑒藏週刊”以“《砥柱銘》的創作不會早於明代”為題,報導著名書法家、鑒定家王乃棟對《砥柱銘》的質疑,披露明代張醜在《真跡目錄》已經指出此卷《砥柱銘》非真跡。王乃棟並認為“傅申是臺灣書法鑒定界的第一號人物,但從他對《砥柱銘》的判斷可以看出,他的鑒定水準還是有限的。”(按傅申是應拍賣行邀請對《砥柱銘》作真跡鑒定之首席鑒定家)
7月14日,大陸《書法報》以《砥柱銘長卷非黃庭堅真跡》為題,刊登吉林大學古籍所教授、書法方向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張金梁質疑文章,以“文獻證明”和“書法證明“兩個視角,論證此《砥柱銘》長卷“非山谷真跡,當是後人臨摹之作”。張金梁感言:“比較而言,山谷墨蹟流傳不多,人們都希望其書真跡多出現幾件,特別是如此巨大者。但我們應該尊重歷史事實,不能認為有此願望就不講原則,用一種原諒寬容心理來面對墨蹟,將其中所有的失誤都讓山谷承擔,試想山谷之所以能被世人譽為大文豪、大書家,就是因為其有一枝格調高雅出類拔萃超凡脫俗點鐵成金的筆。若不講原則將一些格調庸俗藝術水準低下的贗品強加于古賢,這是對他們的褻瀆,他們在天有靈會大呼冤枉的。《鄭板橋全集•自序》云:板橋詩刻止於此矣,死後如有託名翻板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由此可見,古賢對待自己傳世作品的態度是多麼嚴肅認真。當今中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流傳於海外的中國各種文物不斷回歸,這無疑也是對國內鑒賞家學識修養眼力人格的全面考試,我們的答卷可不能讓海外的人笑話啊。”
自天價《砥柱銘》成交至今,短短一個月零十天,即有諸多鑒定家、收藏家、書法家、學者對《砥柱銘》墨卷提出質疑,質疑聲浪迭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拍賣方和傅申等“挺真”專家的回應卻顯見無力,對質疑者提出的疑點未能作一一回應,熱鬧之中,對大陸藝術品市場之撲朔迷離不由深有感觸。質疑聲浪正酣,估計會有更多的業內人士加入質疑行列,到底《砥柱銘》墨卷是真是假,結局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轉自臺灣《藝海觀潮》2010年第14期)
标签: 黄庭坚 砥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