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应该是第二句:劝君惜取少年时。
请看原诗:
金缕衣
[唐]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用金线制作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注意:不是“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达官贵人装裹尸体的衣服)。
诗文意译:
劝君不要贪念荣华富贵,劝君要珍惜少年时光。像那满枝头的鲜花,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再想摘的时候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诗作者是杜秋娘吗?
杜秋娘,本名杜秋。晚唐诗人杜牧经过金陵时,见到杜秋“穷且老”的景况,感念她坎坷的一生,为赋长诗《杜秋娘诗》。娘,是杜牧加上去的,大概表示杜秋很有阅历,也表示一种尊重吧。诗前有小序介绍:
杜秋15岁时成为唐浙西观察使李锜的侍妾,元和二年(807年),李锜起兵造反失败被杀,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老师)。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正如诗中所说:
“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
诗后附了一段注: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长唱此辞。"
杜牧并没有说这首七绝是杜秋娘所作,所以这首诗在《全唐诗》中标注为“无名氏”,在《唐诗三百首》却署名杜秋娘。但从诗歌的来源上看未必是杜秋。而且从诗作者的语气上看,应该是经历过“无花空折枝”的人的感慨。当时还是青春年少的杜秋是体会不到的。如果是杜秋,白居易也没道理,不让她留名。因此,署名“无名氏”更准确。
诗歌的思想:
大概,杜秋与杜牧一见如故(恰巧都姓杜),相谈融洽。杜秋回忆起少年时的生活,不觉吟唱了这首乐府诗。而且说“李锜长唱此辞。”李锜当时有60多岁了(死时67岁),更能体会韶华已去的悲凉。
所以,这首诗有感叹时光飞逝,时不再来,应当及时行乐的思想。
但如果只是表达这种思想,格调有些低了,而且也流传不到今天。
其实从不要贪恋荣华富贵与珍惜年少时来看,此诗有劝诫年轻人珍惜美好青春,莫让年华付水流的意思。“花”可代表爱情,也可代表青春。
类似的诗歌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总之,这是一首隽永的小诗,在当时还可以谱曲唱和: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一定很动听。
标签: 金缕衣杜秋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