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在《九日寄岑参》一诗中写道:“岑参多新诗,性亦嗜醇酎其意是说,岑参不仅诗写得新奇,而且天生喜欢喝多次复酿的醇酒。他是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岑参,为河南南阳人,早岁孤贫。他是天宝三年的进士。一生除在朝廷任左补阙、起居郎这些小官外,曾屡次为军府幕僚,在戎马战火中出入十多年之久,极具远征离别的情感,凡城堡要塞他没有不经过的。
岑参创作的诗,格调尤为高迈,常有脱俗的念头。他新奇的笔触和幽深的情致,写出的诗篇往往超拔独秀,高过常情。他的诗在很多方面与高适风骨相同,读起来使人慷慨激昂,感慨万分。边塞的景物在他的笔下充满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他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过一次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开头几句诗与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征”的声威。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开头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给送行的人平添了一份融融的“春意”。
由此可见岑参诗作的新奇。后来,裴荐、杜甫等人曾推荐岑参,说他见识高,眼光远,论事典雅正确,早年就有良好的名声,被同时代的人所敬仰,朝廷可授他为谏官。可惜岑参没有来得及受重用就客死在成都旅舍。
岑参熟悉边塞生活,从他写的许多诗篇中可以看出:“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玉门关盖将军歌》)北方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在这样的气氛中,岑参直喝到“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泰山归梦何”。由此想到当时饮宴的快乐场面。还有“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裴将军宅芦管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以歌舞音乐佐酒;还有汉族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共同饮酒娱乐的场面:“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狐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在他漫游北方边塞河北一带时,也曾有过怀才不遇的碰壁:“南邻新酒熟,有女弹箜篌。醉后或狂歌,酒醒满离忧”,为什么会“满离忧”呢?因为“主人不相识,此地难淹留”(《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续寄题南楼》)。
南邻的新酒刚刚酿熟,又有年轻的女子弹着箜篌劝酒,他直喝到醉后狂歌,酒醒之后孤独一人,前路何在?想来,离别的忧伤涌上心头。当他回到家乡时,“乡人尽来贺,置酒相邀迎。闲眺北顾楼,醉眠湖上亭”,此时的他心情沉重,“黄鹤垂两翅,徘徊但悲鸣”(《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游而无功,空负才学而回到家乡,内心的痛苦只有向自己的好友王昌龄倾吐了。
岑参性格豪放,与人交往,重情义,重气节,
我们从他送别朋友的诗中可以看出:“斗酒取一醉,孤琴为君弹”,“置酒灞亭别,高歌披心胸”,“且居主人酒,为君从醉眠”,“送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
在送东台张判官时,岑参在一家胡姬开的酒店送别,“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互祝珍重,举杯送别,驻足远望,只见“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輕疾如箭”(《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这样的送别不只一次,在送魏升卿时是“垆头青丝白玉瓶,别时相顾酒如倾”。
之后便是“摇鞭举袂忽不见,千树万树空蝉鸣”(《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这两次送别喝得痛快,别得高兴。在他看来,朋友聚会,图的就是个快乐,“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销中与诸判官夜集》)。意为人一生大笑没有几回,老朋友相见,以斗酒为量,一醉方休!“故人薄暮公事闲,玉壶美酒琥珀殷。
颍阳秋草今黄尽,醉卧君家犹未还”(《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日落之际,正遇老朋友办公事闲了下来,主人天天用琥珀色的玉壶美酒殷勤地劝酒,岑参开怀畅饮。已是秋草黄尽的深秋时节,不知到底喝了多少天的酒,岑参因醉还没有回家。由此推想,这是一对儿相互倾诉无话不说的好友。
岑参劝人要及时行乐,“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蜀葵花歌》),“相逢剩取醉,身外尽空虚”(《行军雪后月夜宴王卿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南溪别业》)。不过,他所指的求乐之道就是,通过饮酒,进入醉乡,忘却万事。这种求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岑参一次和其他人参加了敦煌太守为他们举办的宴会:“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敦煌太守后庭歌》)诗中所言“藏钩”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美人红妆,侧垂高髻,为饮酒助兴。而岑参饮酒大醉,本来记得是将“藏钩”放在红烛旁,可是找了半天找不到,不知把钩子钩在了什么地方。
在这次宴会上,岑参到底喝了多少酒,我们无从知道。但是我们只知道他喝醉了,而且醉得不知天南地北!
岑参回到长安,老友韩樽在晚春时节来访,两人如兄弟相逢,高兴异常,“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要好的朋友相逢,酒逢知己千杯少,醉都醉得慢。
“瓮头春酒黄花脂,禄米只充沽酒资”(《喜韩樽相过》)。他们喝的是金黄色的春酒,直喝到无钱买酒,只好拿出当官发放的“禄米”去酒店换酒继续对饮,可见情意之深。他在奉送贾侍御史时,纵酒狂饮,说道“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著酒痕”。衫襟上留有酒痕是醉酒不能自持的表现,为了难得一见的友谊,就顾不了珍惜衫襟这类小事了!有时因醉甚至不能和朋友送别:“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醉里送裴子赴镇西》)这在今天的饮酒中也是常见的。
岑参骑马从长安去了邯郸,住在旅馆,心情不好。到店里沽酒时,看到了一幕戏剧性的场面:“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打灯夸数钱。”岑参在这天晚上却是“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邯郸客舍歌》)。
这天夜晚,自己去酒店喝酒,正遇邯郸女儿清点账目对着灯数钱。自己醉酒后狂歌一曲,躺在安放酒瓷的土台边,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多少心事在醉中,醉得狂放、潇洒、随意,就那一百多斤,爱怎样就怎样吧。
再看如下一幕喜剧:“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戏问花门酒家翁》)在唐代,酒店林立,岑参路过“花门口”,看到一位七十左右的老头仍在卖酒,而且酒的种类繁多,摆在花门口招徕顾客。他看到春季金黄色的榆钱飞飞扬扬,与老头开玩笑说,“摘下来这似钱的榆荚来买酒你肯吗”?诗短情长,一个天真、淳朴、淘气的老顽童岑参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的面前,给人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也展示了岑参的风趣幽默。
其后施肩吾也有过《戏咏榆荚》一诗:“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可能受岑参的启示,也写得幽默风趣。
在盛唐时期,岑参与高适在诗作方面齐名,后世常以“高岑”并称。他们的出身不一,但追求、兴趣、交友、诗风大体相同。
他们对酒的爱好也在伯仲之间。
标签: 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