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读孟郊诗》时,正是元丰元年知徐州任上。此段时期苏轼因政见不同而仕途蹭蹬,但对出处生死等人生问题的思考并没有陷入困境,在精神上更着意寻求超越,在诗文创作上仍追求超迈。他曾在《次韵答刘泾》的开首写道:“吟诗莫作秋虫声。”苏轼此阶段所写的大部分诗,如《起伏龙行》、《韩干马十四匹》、《约公择饮是日大风》等都显得雄迈豪健。
如《送郑户曹》,诗人用了两个豪放超迈的郑姓典故来切合郑仅:“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颂扬了郑仅的淡泊和超旷。此后,他还写过一首词《永遇乐》(明月如霜),词中曾感叹:“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词人力图摆脱现实中的悲喜荣辱,情为理化,襟怀旷达。
此阶段苏轼较为推崇的还是超旷的意绪。他曾在给山谷的信中赞扬山谷:“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苏轼追慕李白那种豪放飘逸的诗风。向以李白自比,不愿与孟郊为伍,但也偶有似孟郊苦寒风格之作。同年中秋,苏轼给苏辙写了三首诗。
第一首诗情调苦寒,与孟郊诗风同。他悲叹道:“白露入肺肝,夜吟如秋虫,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苏轼自嘲由于卧病、思亲,心情悲凉,不得不沦为东野的秋虫吟了。
标签: 孟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