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政治局面十分混乱。在动荡的年代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陶 渊明,又叫陶潜,字元亮,鄂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因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又自己起 了个号叫“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但 他们家族不属于士族,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生活变得艰难了。
陶渊明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少年时怀有治国、平天下的壮志,曾写下“忆我少年时”、“猛 志逸四海”等诗句。二十九岁时,他第一次出来做官,任本州江州的祭酒,但他适应不了官场上 尔虞我诈的风气,看不惯别人谄上欺下的嘴脸,很快就辞职回家了。
陶渊明自己耕种着几亩农田,勉强糊口,但农闲之余尚能饮酒赋诗,倒也逍遥自在。他的子 女年幼,收人不够,日子越来越穷。无奈之中,他只好再次出来做官。四十岁那年,他做了刘裕 的镇军参军,次年又出任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做官的时间越长,陶渊明越感到钩心斗角、争权夺 利的官场与自己的志气和个性格格不入。
上司也觉得眼前的这个参军与自己格格不入,就把他 派到彭泽当县令去了。
一天,郡里的督邮来彭泽视察工作。这些督邮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经常故意习难,作威作 福。陶渊明手下的一个小官根据以往经验,劝他穿戴整齐,前去迎见上司,表示恭敬。陶渊明听 了,叹了 口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当时做县令的官俸为五斗米)而向那些卑劣的人低头!” 他把官印交给小吏,当天就离职回乡了。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吃饭穿衣固然重要,但违反本性在精神上会造成更大的痛苦,于是 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彻底决裂,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陶渊明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归隐之后完成 的,其中最有名的是《归园田居》。
四十四岁那年,陶渊明家中遭到一场火灾,房子全部被烧毁了,他种的庄稼也遭受天灾。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即使处在这样困难的境地中,他仍然洁身自守,不与官场人物为
伍。有一天,他卧病在床,家中已经断粮好几天了。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米和肉,劝他做官:“作 为一个贤士,天下混乱、王者无道时才会隐居,当有人赏识他的时候就出来做官了。
你何苦如此 呢! ”陶渊明答道:“我哪里敢与贤人相比呀!”他拒绝了刺史的劝说,对送来的米肉也委婉地拒 绝了。
陶渊明最有名的代表作品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桃花源记》。文章的内容是:东晋太元 年间有个渔人因迷路而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洞,山洞里面住着为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而隐 居在这里的人们。
那里没有官吏,没有捐税,没有压迫,没有欺诈。人们不管世间争乱,过着富 足而快乐的生活。这篇优美的散文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现 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诗细致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村居生活,平淡朴素,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所以人们把 他的诗称为“田园诗”。
后来,田园诗题材被历代的诗人继承发展,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大流 派,陶渊明也被视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标签: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