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煜的诗吗?

非凡网 46 0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

 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

 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

 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

 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

 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

 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

 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

 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

 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

 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

 之处。

  是李煜的相见欢。

此阙相见欢应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作者开头一句,开门见山的将愁绪直接表达於无言独上楼的情绪中,手法上与诗雷同,第二句勾出月,以月如勾的意象,企图传述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紧紧的扣住西楼独处的人,月如勾,人独悴;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

第三句 以寂寞描述所处的情境,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锁住了秋,亦或是清秋锁住了寂寞,只因作者的情绪眼中所见皆是寂寞。而在句法上简单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将寂寞与清秋紧密的扣在一起,更增添了秋的萧瑟与作者的孤独无言。

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情绪想要抛开不理,却是怎样也无法割舍,想要好好的梳理,却又更加的杂乱失序,於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对峙的情绪,表达心中的冲突起伏,在词的架构上激起了波朝,也让整个情绪高张。让读者随之心情起舞。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样恼人的情绪是因为离愁的发酵,作弄著人,如今却更有不同的觉受在心里头酝酿著。

  作者在最后调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轻轻道出一切只因为离愁而起,不过在这淡淡的背后,却隐藏著作者极深的哀痛,在无可奈何的环境中,在离愁的煎熬下,痛极而无泪的感觉,后主只潇洒豁达的说出,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在心里头,至於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就须读者慢慢的去品味了!!

是李煜的相见欢。

标签: 李煜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