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诗有何艺术特色?

非凡网 56 0

(一)以小见大,短语长情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借端托寓也'郁达夫在《散文二集导言》中也说:“一粒沙里见精神,半瓣花上说人情。”可见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是诗词常用的写作技巧。李煜的《书灵筵手巾》、《书琵琶背》这两首悼亡诗,都从小处着眼,而抒写无限深情。

  手巾、琵琶都是寻常物,而又都是亡妻的旧物,从这里睹物思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倾注深沉的哀思,正是以实写虚,形象化地借小物述浓情。李煜的许多诗都是这样,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李煜诗的又一特色,所谓虚与实,就是理情为虚,境形为实。

  我们以他的《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诗为例:“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君驰桧楫”、“我凭阑干”,都是实写,但这并非全部意义,实写的目的是要表达那看不见的东西,即两个人无限的思念无限的怀想之情。

  李煜这首诗,倘一味以虚笔写别离情,定会给人以枯燥、干巴、抽象、乏味之感。若始终以实笔写别离境,又会使人觉得堆砌滞塞沉闷无生气。只有将“君驰桧楫”的具体形象与“情何极”的感情抒写结合起来写,做到虚实相生,才能达到情景交融之化境。

(三)一叠三叹,由数见意

使用叠字叠词表情达意,是《诗经》常见的艺术手法。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鸡鸣谐谐,风雨凄凄。鸡鸣皎皎,风雨萧萧。”通观李煜的首诗,叠字、叠词如“役役”、“迟迟”、“斑斑”、“沈沈”等,俯拾皆是。而双声叠韵尤富声情。仅《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一首诗,就使用了“荡漾”、“乱山”、“阑干”、“向西”、“咫尺”个双声叠韵词,还使用了“迟迟”、“凄凄”两个叠音词。

  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着意为之,以造成语言的声律美。而其艺术效果则正如刘勰所言:“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李煜的诗还善用数字。数和形关系密切,又与事物息息相通,数字用得好,对诗的意境便有极强的表达功能。《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这首诗才句,就有处用到数词。

  如“三十年来梦一场”,“兄弟四人三百口”,将三十年三百口之大数与一场四人之小数,分别两两相对,交互见义,加强了悠悠三十年,浮生如一梦,今日家国破,助少拖累多的蕴意的表达。再如“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这联,千片与万:行相对,穷千尽万,夸而不失其真,宣泄淋漓酣畅,表现力极强。

标签: 李煜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