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煜的处世态度?

非凡网 27 0

一个人,就像一棵树,在时光的变迁里改变姿态,在岁月荏苒的酝酿中改变风骨。

而李煜,在他的一生,他的处世态度也在变化,而且前后差距还不小。李煜的人生,有明显的两段之分。一段是即位前的青年时期,一段是身为皇帝及之后的亡国时期。

如何评价李煜的处世态度?-第1张图片-非凡网

青年时期,李煜出于政治原因,可能还有亲情原因,远离政治,做了个不折不扣的散漫公子。他极其有才华,这不仅表现在诗词创作、音乐和金石研究方面,还表现在佛法研究上。李煜号莲峰居士,在中国古代,居士是指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又是文人雅士的自誉。但是对于喜爱佛法的李煜而言,自然更偏向前者。在《唐诗鼓吹》中记载了一首李煜的《病起题山舍壁》。“谁能役役尘中累,安合鱼龙构强名”,就有全身远害而出世的意味。

而我们更熟悉的早年李煜,是那个沉沦于美人堆里,用音乐和伊人来让自己暂时忘却世间烦恼的李煜,他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颇有一种只要不在位,即使有才华也无所作为的“自暴自弃”。

如何评价李煜的处世态度?-第2张图片-非凡网

后来的李煜,与早年相比,相似,而又不相同。佛家的学说,吸引李煜把情感寄托给佛,把希望寄托给极乐世界。身上担子越来越重的李煜,是愈发离不开这份情感寄托的。在李煜次子仲宣亡故后,他在《悼诗》中写道,“空王应念我,穷字正迷家”。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李煜还是希望有方法能够解脱。即使手段是消极的祈求外界,但发出这样的呼唤的内心,却是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

身为帝王的李煜,这时候再也无法肆意妄为。他不得不努力活着,为了李氏宗庙,为了南唐百姓。这个阶段,在他还是帝王的时候,他的处世态度本质是积极的。这从他表面臣服宋,背地练兵、富国、积累实力这事上也可以体会到。

然而,李煜的末年,是彻底的绝望。最后几年,随着南唐灭亡,他看到的是江山社稷的破碎,是国破人亡的陌生,是复国的彻底无望。

如何评价李煜的处世态度?-第3张图片-非凡网

李煜生命的后三年,都在宋的监视下活着,就在那“梧桐深院”里活着。李煜生于七夕啊,一个多么美好的时间。可是他只能看见一方天,听见窗外树叶坠落的声音。生活正常的我们很难想象被囚禁的生活。国家富强的我们很难想象国破家亡的悲痛。尤其李煜还是亡国的君主,是国家风雨飘摇而又呕心沥血苦苦坚守十五年的君主。他不时感到悔恨,为南唐死于自己手中而悔恨。这痛苦,不是割肉,而是剜心。

在他眼里他早已随南唐死去。最后的李煜,我们看到的他的处世态度是绝望与悔恨。回到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李煜身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各位元芳小伙伴,你们又怎么看呢?

标签: 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