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世相传的文化精品会出自穷困潦倒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之手。已经被文艺发展史所证明,这真的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想急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作家或艺术家,只有受到强烈的外界刺激后,才能激发内心的情感。穷困潦倒,必然有其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强烈的刺激源,喜怒哀乐之下,必然会调动其创作冲动。
二是剧烈的反差。在作家或艺术家的心灵深处产生巨大的反差,也会有创作欲望产生。分析累世相传的文艺精品作者,不满发现,有不少人,都有过人生的落差,这种落差必然会产生某种失落感,也需要抒发。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大诗人李白由民间到皇宫,又由皇宫到民间;范仲淹改革失败,官场失意,都属于这种情况,正是有了这种落差,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震荡,才能深刻体验到喜怒哀乐的滋味,作品才会与读者有共鸣,也才能得以流传。当代最明显的就是知青文学,一群有志青年一头扎进偏僻农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的肯定是身心的磨难,把铭心刻骨的体验表达出来,进一步说明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规律。
三是作家或艺术家就生活在民间,本人就是贫困者,也就更深知疾苦的滋味,最后,成为了苦难的“代言人”。宋代的大词人柳永是这样,当代的路遥也是这样。
特别是路遥《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文学奖后,竟然没钱去领奖,无奈之下让弟弟给他筹措经费时说的那句“日他妈的文学”,让多少人看后落泪。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里的困难,其实也就是他本人所受的苦难。
综上所述,累世相传的文化精品会出自穷困潦倒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之手,并不奇怪。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已经没有自己所担心和考虑的事了。往上走,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就是最底层。没有了任何顾虑,没有了情感的困惑,剩下的只有感到命运的不公和愤怒的情绪,他们最能懂得的民间疾苦,也最能理解百姓的想法,于是,或寄情于山水,或抒发人生的境遇,也就可以理解了。
标签: 燕昭王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