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适(704-765年),许多人马上会想到他的代表作《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生前所担任的官职也是唐代诗人中最高的,他曾两度担任节度使。正如《旧唐书》所言“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不过,相较于文学水平而言,高适的军事水平较为平庸。他虽然参与平定了永王叛乱,但却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屡战败,并不足以被称为“将才”。
756年,高适首次担任节度使。永王李璘叛乱爆发后,唐肃宗任年已52岁的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兼采访使。高适到任后,与其他的朝廷平叛军合力,将永王兵马击溃,为平定永王叛乱立下功绩。然而,平叛后不久高适就因权臣李辅国恶意诋毁(恶适敢言,短于上前)而被降职为太子少詹事、留守洛阳。763年,59岁的高适又改任西川节度使、负责防御吐蕃入侵。不过,高适未能完成这一任务。763年10月,吐蕃军攻占陇右后又攻占分州、武功,高适率兵出南鄙、试图牵制吐蕃军队,但未获成功。764年,吐蕃军队又连续攻克松(今四川松潘)、维(今四川理县)、保(今四川理县新保关)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由于上述败绩,朝廷改任命严武为西川节度使、将高适改任为刑部侍郎,后转为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标签: 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