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赫赫有名,他继初唐四杰之后扭转了当时空洞浮华的诗风,开创了高昂清俊,刚健质朴的诗文写作风格,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名家,当时就有人称他为海内文宗,后世张九龄、李白、杜甫也对他推崇备至,地位之高可见一斑。不过对比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这一生反倒过得蹭蹬不顺,憋屈失意,最终惨死于小吏之手。
陈子昂毁琴赠诗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年少成名,科场得意,一心想要治国安邦,建不世之功,只可惜事与愿违,他最终只做到右拾遗这样的小官,就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建议。杜甫后来也当过拾遗。这种官实际上就是安排下那种可有可无人的一种闲职。武则天非常欣赏他的才气,起初还向他询问意见,但渐渐地发现他干货少,废话多,迂腐呆板,只能是用来装点装点门面,所以始终也没有重用他。陈子昂倒是为了博得武则天的青睐写了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只可惜骨子里的的傲气终究是让他不能像他的好友卢藏用那样奴颜卑膝,不顾廉耻的去捧武则天的臭脚。后来建安王武攸宜到幽州平定契丹叛乱,仰慕他的才气招募他到帐中效力。大军到了幽州初战不利,折损了武周大将王孝杰。陈子昂一看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自请为先锋带万人出战,武攸宜不许,陈子昂再三坚持,武攸宜烦了,贬他为军曹。愤懑之下陈子昂登上黄金台,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这次从军之后,陈子昂心灰意冷,辞官归乡,当时只有38岁,武则天对他的文采总还是有些赞许,准许他保留待遇辞官还乡。又过了两年陈子昂在家乡被县令构陷致死,只活了41岁。
很多人为陈子昂怀才不遇感到惋惜,陈子昂诗写的是真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是有能力的。从古至今好多人都想当然的觉得文采好就能力强,就好比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好就觉得自己能力强,是领导的料,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许多人吃了这样的亏,比如李白,杜甫,本来是文学家,可是总觉得自己应该出将入相,结果一辈子过的落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许多高学历的人到了单位处处碰壁,整天牢骚满腹,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科举是考诗文,可是你诗文第一就该当宰相吗?就好比现在你公务员考试第一名就该当领导吗?当然不是了。你诗文写的好只能是证明你有文采,说明不了你有能力,真要用这样的人来治国平天下恐怕是不够用的,就好比你让杜甫当宰相,李白当将军,你放心吗?武则天一朝,人才辈出,得到重用的不在少数,果真是有真知灼见不至于待在皇帝身边十几年都只是个八品官。武攸宜虽然是纨绔子弟,仗着武则天的关系才能统兵出征的,但是他倒是不糊涂,对陈子昂说你个书生,懂个屁的打仗,一边待着去。话糙理不糙,军国大事你文弱书生怎么玩的开,真是敢让他统军作先锋,那才叫开玩笑呢。文人带兵,尤其还是诗人,效果可以参考赵括,马谡。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时,就曾让宰相房琯组织作战,房琯就是个典型只会高谈阔论的书呆子,竟然用春秋时期的车战来对付叛军,一战就把唐肃宗辛苦攒下的家底输了个干干净净,把肃宗气的恨不得砍了他,结果杜甫这时不开眼的还上书为房琯辩解,文人墨客的迂腐呆板可见一斑,从这点上来看唐肃宗用人真不如武攸宜高明。
陈子昂的一生的确是个悲剧,可以说是憋屈死的,但这种憋屈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错误的认知和书生气,有他这样的文采好好写些文章,做些自己擅长的事,完全可以过好这一生,可偏偏是选择了和自己较劲。
标签: 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