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之死,始作俑者是射洪县令段简,但罪魁祸首是不是段简,这个问题需要分析来看。
圣历元年秋天,陈子昂辞官归乡奉养老父。他回家的时候,武则天还是很不舍的。但是陈子昂奉养老父的理由没办法拒绝,所以武则天让陈子昂带薪带职归乡,意思是保留着他的俸禄,保留着他的官位。
回乡之后,陈子昂就在射洪西山盖了几间草房子,种树采药来生活。这不是他穷,而是情趣所在。陈子昂既拿着朝廷的俸禄,而且他家也很有钱。他年轻的时候在长安,为了暴得大名,曾经花费千缗钱买琴,这才有了“伯玉毁琴”的典故。一缗是一千文,千缗便是一百万文,不算小数目。而且,他的父亲陈元敬年轻时“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卢藏用《陈氏别传》)”,可见他家庭富裕是祖辈相传的,因此陈子昂结草芦务稼穑都是消遣,他根本不用为生计发愁。
此时,陈子昂甚至还想修一本史书,他觉得当时国家的史书太过繁杂,不系统。前有司马迁修了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史书《史记》,他就想修一本从汉代到唐代的史书,接上《史记》,称《后史记》。
没过多久,他的父亲陈元敬去世了。陈子昂是一个至孝之人,父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非常大,陈子昂痛哭不已,身心憔悴消瘦,甚至连气都喘不匀了。就在这个时候,射洪县令段简垂涎于陈家的财富,便以“附会文法”的罪名把陈子昂关进了监狱,传言陈子昂为了脱牢狱之灾,献钱20万缗,结果段简依然不满足,陈子昂忧惧之下,就死在了狱中。
一、是不是段简害死的?
不太像。按照历史学家岑仲勉的说法,有三点疑问:
一,了解陈子昂生平就可以知道,武则天这样的人物,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陈子昂都没怕过,会怕你一个小小的县令段简吗?
二,陈子昂刚被任命为右拾遗的时候,曾经被诬陷下狱一年多,那可是京城的监狱,比起这小小的射洪县监牢可厉害多了。陈子昂自然也不会因为坐牢而忧惧。
三,陈子昂虽然辞官归乡,可是他依然是奉着召命带薪带职归乡的,右拾遗虽然算不上朝政重臣,也自然比你这小小的射洪县令厉害的多,怎么会一听说索要贿赂就赶紧送钱呢?
二、是不是武三思指使段简害死的?
既然小小的射洪县令段简不敢加害陈拾遗,那么武三思指使段简害死陈子昂貌似就说得通了。到底是不是呢?历史学家王运熙认为是这样的。
王运熙在《陈子昂和他的作品》中引用唐朝人沉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乔(知之)死于谗,陈(子昂)死于枉,皆出武三思嫉怒一时之言,致力克害。一则夺其妓妾以加憾,一则疑其摈排以为累,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
乔知之是陈子昂的亲密好友,俩人曾一同随唐军出征平叛金微州都督府的仆固、同罗部。乔知之的一位美艳姬妾被武承嗣看上,于是武承嗣便把姬妾抢走,并进谗言陷害乔知之,最后置乔于死地。
像陈子昂这样的持身正直而坚决反对淫刑的人物,恐怕是早被武三思视作眼中钉。武承嗣、武三思兄弟杀害乔知之和陈子昂,都假手于酷吏,这是他俩害人的一贯伎俩。再加上,沉亚之还曾经当过跟陈子昂一样的官职——秘书省(麟台便是秘书省)正字,所以应该比较可信。
不过也有人提出疑问,陈子昂反对淫刑上书《谏用刑书》和《答制问事八条》时是29岁,距离此时已经13年了。而且陈子昂曾经在34岁那年被诬陷为逆党在京城监狱待了一年多,武三思想害他这是个绝好的机会,何必在8年之后再假手一个县令呢?这样一看,似乎也有道理。
不过,武三思害死陈子昂的说法,在唐朝时都已经被广泛接受了。杜甫的诗作《送梓州李使君之任》有这样几句:“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君行射洪县,为我一潸然。”连诗圣都认为陈公是被陷害的。
三、陈子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作者的题目说的不完全对,陈子昂的确得到了武则天的青睐,但却不是重用。我觉得陈子昂是被武则天重而不用。
从24岁进士及第被授予麟台正字开始,陈子昂就不停地在给武则天上书。陈子昂向往的是贞观盛世,特别认同贞观之治中安民之策,他的理想就是辅佐武则天成为一个唐太宗那样的君主。
从《谏灵驾入京书》开始,陈子昂就开始了他上书言事表达治国理民主张的历程。可是,越往后他越发现,武则天距离他理想中的君主逐渐远去,自己呕心沥血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用,身边的好友被奸臣陷害致死,两番随军出征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悲惨和军中的种种弊端,这让陈子昂非常的不满,也非常忧愤。他的名作《登幽州台歌》就是愤懑情绪集聚到一定程度的大爆发。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陈子昂的政治才能堪与马周、姚崇相比。随着政治主张越来越得不到采用,他的忧愤也与日俱增而无法排解。因此,辞官归乡的理由与其说是冠冕堂皇的“奉养老父”,倒不如说对朝政彻底失望。虽然武则天对他还是爱惜的,可惜的是并不爱惜他的政治才能。
这时候,正逢父亲去世,怀才不遇的忧愤再加上父丧的痛苦,让陈子昂痛不欲生。祸不单行,偏偏这个时候段简又生出幺蛾子,陈子昂一代英杰沦落于宵小之手,内心里觉得自己遭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这三个原因综合在一起,最终让陈子昂撒手人寰。
我觉得,比起不被重用,重而不用更让陈子昂忧愤难平。正是因为陈子昂品尝过被重视、被拔擢、被寄予厚望的滋味,所以弊病丛生的朝政军情、条陈上书不被采纳的巨大落差才将他折磨得忧愤难耐,正是这股无法排遣的忧愤,在陈子昂最脆弱的时候夺去了他的生命。
(看好多回答都在罗列陈子昂的生平,觉得有点答非所问了。如果提问者真想了解陈子昂的生平,把自己曾经的写的《比起不被重用,重而不用更让他忧愤不平》推荐一下。点击我曾经发表的文章就可以看到,要是真懒,就给你链接:/)
标签: 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