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斗鸡檄文,为什么惹皇上震怒?

非凡网 131 0

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多人都问哪里写错了,却很少有人放在大背景下思考。

古人云,人有私,切莫言,人有短,切莫揭,这篇檄文错就错在此。

据传,唐高宗看了后,发怒说:“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即认为王勃使诸王矛盾。)当天就斥责了王勃,并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逐出沛王府。

唐高宗李治(雉奴,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出生于长安(今西安),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 649年,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同时宠幸武则天,在其末年时,重病缠身,遂使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年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后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看过简介,也就明白王勃生于唐高宗登基以后。

檄文写于王勃入沛王府两年后,也就是668年。

沛王李贤,李贤(别名:李德,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

英王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生于长安,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三子。

大致了解了人物背景之后,咱再看看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的第一位女皇。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668年,李贤13岁,李显12岁,王勃18岁。在今天看来,都还是孩子。

武后能上位,肯定是有手段的,大家都看过宫斗剧,此不累述。至此,武后上位已13年了,后位稳固,传常与高宗共论朝政,史上并称二圣。

太宗时期传言武氏乱国,及至高宗接武氏进宫,废后,立后,其中风波不详细说,问题或就因此。

纵观檄文,全篇赞鸡,却正好戳到高宗武后痒处,只因即无法发怒,也无法忍受,赶走作罢。因何此言,一来王勃尚幼,可能真是无心。二来,王勃已有美誉,此文已经传开,并非直指。三来小题大做也不好,反而会被非议。赶走了事。

人常说,看着秃子不要说和尚。只怕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细读全文,摘几句赏析:

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此含鸡鸣狗盗之典故,有暗喻高宗武后初识之嫌。

决疑则荐诸卜,有影射武后干政之嫌。

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此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典故,有射支持武后上位者,或亲近者因而受益之嫌。

惟尔德禽,固非凡鸟,有射武后之嫌。

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这句更明显了。文顶,言武后顶着皇后之名衔,武足,指武后干涉朝政,手段强硬霸道。

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有射武后得位不正之嫌。

两雄不堪并立,一喙何敢自妄,有射武后干预朝政之嫌。

养成于栖息之时,有射二人相识之私,以及感业寺暂避之嫌。

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有射武后斗淑妃,抢后位之嫌。

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此亦有射武后此时之张扬之嫌。

牝晨而索家者有诛,此亦言牝鸡司晨之嫌。

故引高宗大怒,却也无奈,找个由头赶走罢了。若言夸大虚构,引兄弟相争,生于帝王之家,前有先帝玄武门之变,后有兄弟相互之争,最是无情帝王家,哪怕争斗。

只是不知王勃真是年幼尚稚,还是有意而作,好在并无引来杀身之祸,甚幸。

标签: 王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