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写了该词来赠别孙巨源。孙洙字巨源,扬州人。在谏院时,因不 认同王安石的新政,乞补外郡,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他于此年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赴京任修起居注、 知制诰。九月,苏轼被贬至杭州任通判。苏、孙二人曾会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并同至楚州相别。
上阕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两人家乡为海州)的故事赞颂孙洙。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身处 高官却辞官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作者认为海州人景仰二疏,曾 为他们建造景疏楼,所以相信将来必定还会有景孙楼。孙洙和二疏一样令海州人景仰。
“水涵空,山照 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青山绿水,钟灵酼秀,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 后有孙洙,倍显人杰地灵^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还是以二疏事说孙洙^ “新”与“旧”二 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在一起。点明,此事虽历史很久,但说的却是眼前人。
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 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足见他与海州人的深厚感情。此意与诗中所设想的“景孙楼”暗相关合。 下阕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苏轼借乘槎的传说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海”与“山”照应上阕之“水”与“山”,将海州的这一传说和孙洙 联系在一起。
在作者的想象中,当时乘槎到天河的人应是由此地出行。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 往,每年八月必出现在海面,可是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其中“有 信”“不归”,将笔致放在(孙洙)身上,突出送别。这里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 期无定表达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词中所引用的二事看似各自独立,但用到海州,用在孙洙身上,两件事很自然就联系在一起了。 作者以这两个故事为孙洙送别,既是对孙洙的赞颂,同时又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忧虑。在仕途上,作 者与孙洙有着共同的遭遇,为了摆脱政治斗争,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孙洙接到调令,即将返回朝 廷,这令词人甚为担心。
可是致君尧舜的理想尚未实现,现在有机会奉调晋京,这自然也是值得庆 贺的。但是归期无定,前景难测,又使他颇不放心。总的来看,作者之不忍别,其中包含着对仕途的 各种忧思,而不仅仅是“故人恩义”。
标签: 更漏子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