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才子温庭筠

非凡网 48 0

来源:三明日报

晚唐词人温庭筠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温庭筠形貌丑陋。宋人所撰的《北梦琐言》记载,温庭筠有个外号叫“温钟馗”。《旧唐书》评价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新唐书》则说他“无检幅”。凡此种种均说明温庭筠很邋遢,然而,他的才华却传遍天下。

晚唐科举考试考律赋,八韵一篇,温庭筠一叉手吟成一韵,八叉手八韵即告完稿,外号“温八叉”。温庭筠还有一个外号“救数人”,源于他在考场当中频频“救人”的事迹。由于曾经和政治斗争失败的太子李永走得很近,加上声誉不好,考官们对温庭筠不待见,才华横溢的温庭筠屡试不第,但恃才傲物的他并不接受落榜的结果。

《唐才子传》说温庭筠“多为邻铺假手”,就是他在考场上很热心,考官看不上他,他就帮助别人答题,且从不收费。犯案的次数多了,他当“枪手”的事迹也就传开了。

大中九年(855年),四十多岁的温庭筠再次参加考试,那一年的主考官是中书舍人沈询。鉴于温庭筠在以往考试中“劣迹斑斑”,沈询对温庭筠“特别”关照——在自己的对面给温庭筠准备了一个位置,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结果温庭筠通过口授答案的方式又“救”了八个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散场后,温庭筠居然还将自己的“骄人战绩”说出去。最终,考场作弊案东窗事发,温庭筠是“主犯”,考试的负责官员也受到了处分。

虽然科场失意,但是温庭筠还是受到不少贵族官僚的礼遇。比如时任宰相令狐绹,就把他当座上宾。

唐宣宗非常喜欢唱《菩萨蛮》。为讨皇帝的欢心,令狐绹便请温庭筠代笔写了二十首《菩萨蛮》,以自己的名义献给皇帝,并吩咐温庭筠别说出去。可是温庭筠狂傲的毛病又犯了,转身就把自己给宰相当“枪手”的事传了出去。

温庭筠并没有收敛的意思。有一回唐宣宗赋诗,上句当中有“金步摇”之词,朝中没人能对出下一句。于是,皇帝就让未登科的进士对,温庭筠对了个“玉条脱”。宣宗听了很高兴,还对温庭筠进行了赏赐。令狐绹并不知道玉条脱的典故,便问温庭筠。

温庭筠告诉他出自《南华经》,又说《南华经》不是什么僻书,宰相大人没事的时候也应该多看点书。此外,温庭筠还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的话,其实就是贬令狐绹没文化。令狐绹和温庭筠的友谊终于走到尽头,跑到皇帝面前告状,说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直到令狐绹从宰相的位置下台,温庭筠才谋得县尉的小官职。咸通七年(866年),年逾花甲的温庭筠担任了国子助教,成为唐代中央官学的教授官,得以主持当年的科举考试。

一位科场“老顽童”主持的科举考试,却再次让人意外。温庭筠没有接受任何人的推荐,而是择优录取,考试结束后还将选拔出来的诗文全部张贴出来,以示公正。被温庭筠选出来的文章多是抨击时弊之文,引起了不小轰动。然而,将这些作品公之于众,无疑是打脸当时的豪强权贵。温庭筠再次受到打击,贬到地方当县尉,最后郁郁而终。

事实上,晚唐时期政治黑暗,科举考场纪律松弛,考试甚至沦为官僚和贵族的游戏,替考作弊现象层出不穷。温庭筠的狂傲,何尝不是对晚唐黑暗政治的一种抗议呢?当温庭筠终于有机会为国家选拔人才,希望公正选择一些栋梁之才,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一下已经病入膏肓的晚唐科举制,结果还是以卵击石,受到了当时官僚集团的打击。

标签: 温庭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