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字君虞,山西姑臧人,家居郑州。生于天宝七年,大历四年进士及第。李益初期的仕途生活并不顺利,前半生曾三次从军塞上。长期的军旅生活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的边塞诗写得极好,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又带着一点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此诗写月下登上西受降城,望回乐峰,沙漠在月色里呈现一片清冷的雪白,脚下的西受降城,同样披满了一身如霜的月色。就在这荒凉清冷的边塞之夜,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那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芦笛声是此诗最出彩之处。悠悠扬扬、呜呜咽咽的笛子声,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浓烈。“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是夸张之词,但又确切表现了边关将士久戍边塞思归乡里的心境。全诗从大处着眼,大概括、大描写,重在写情思氛围。《从军北征》也有类似写法: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同样由乐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末句写法也相似,却无重复之感,原因在于其中蕴涵着浓烈的乡愁和悲凉的情调。《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亦是如此:
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金河县也是东受降城。《梁州曲》也称《梁州》、《凉州词》,多用来描写边关情怀。秋月、秋风与边声,全由气氛烘托出来,其中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感伤。这种感伤情调,也表现在李益其他的一些诗作里。如《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此诗是诗人贬谪江淮时所作,写初春之夜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诗人通过后面两句,将归客的归心似箭、欲归无期、失意冷落等复杂情感反衬出来,构思新奇,手法委婉,别有一番情绪。以边塞诗名著一时的李益,其送别诗写得也情真意切,如《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诗人与表弟因为战乱一别十几年,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因而再次见面时竟然认不出来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一句写的非常传神。初见时一惊,说明模模糊糊还有一点印象,于是才互相探问姓名,这中间饱含着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不堪回首的往事。
除了《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被天下“唱为乐曲”之外,李益每做一篇,便有乐工以财物相求,谱成曲子,献给天子。可见,李益在当时极其受欢迎。唐宪宗听到李益的才名后,将其从河北召回,任命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李益自负才高,不懂官场权变,为众所不容,被人陷害遭贬。后来官迁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以礼部尚书致仕,逝于太和初年。
标签: 李益唐代诗人以什么诗作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