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张九龄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

非凡网 62 0

张九龄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大臣、宰相、诗人,是佐助玄宗持续开元盛世的贤相。

张九龄(673或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西北)人。张九龄聪颖早慧,七岁即善作文;弱冠(697)登进士第,拜校书郎,步入仕途。

712年春夏,太子李隆基举天下文士亲自策问,九龄以“道侔伊吕”科对策高第(成绩优等),擢左拾遗,旋迁左补闕。

八月,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张九龄上书圣上,主张重视地方守令(州郡县长官)人选,未任地方官者不能进入中央任职,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张九龄有才鉴,吏部考试拔萃选人与应举者,常由张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核评定等级,时称公正平允。

张九龄才华卓越,学识渊博,敢言直谏,办事公允稳重,甚得唐玄宗欣赏与信任;宰相张说对他亦是十分赏识器重。开元十一年(723),张九龄进中书舍人,有资格侍从朝会,参议政务。733年,张九龄被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进中书令(与门下、尚书省长官并为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国政;在三省长官中,权任最重),监修国史,位居首相。

唐玄宗前期是个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但后期却逐渐走向昏庸。张九龄任相时,由于唐玄宗的昏聩,国内局势日趋恶化。九龄不顾个人安危荣辱,怀着治国安邦救偏补弊的心理力挽狂澜。他认为,任人唯贤是国家兴衰之根本,故为相期间,反对私情用人、压制人才,主张不循资格用人,有才业操行者擢用,因而大批贤才得以任用,使国家清明的局面得以持续。张九龄又建议设十道采访使,以加强官风官纪的整肃。

张九龄注重整顿地方吏治,改变过去重京官、轻外官的历史做法,采取措施提高地方官的地位,建立稳定的中央政治体系。

时唐玄宗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改立自己的儿子,命心腹游说张九龄,九龄叱逐之。唐玄宗为之动色,故拜九龄为相而太子无患。然九龄罢相的次年,玄宗便废杀太子李瑛。

张九龄相人极准,初见范阳镇偏将安禄山,便预言其“乱幽州者,此胡雏为”。736年,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因恃勇冒进而惨败,节度使张守珪将其押解京师治罪。张九龄依律判其处斩,以明肃军纪。唐玄宗不许,赦免之;九龄劝皇帝军法从事,以绝后患。唐玄宗未纳良言,并逐步拔擢安禄山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玄宗养虎遗患,755年冬,安禄山叛反,占东都洛阳,破潼关攻京师长安。唐玄宗被逼得逃奔蜀地避难,并且还丢掉皇位,成了太上皇。玄宗在蜀地追思九龄之忠而泣下,遣使祭之于韶州,重金厚恤其家。李林甫不学无术,口蜜腹剑,联结武惠妃及皇帝左右,甚得玄宗宠任,便准备提拔其为相,张九龄持反对意见。

734年腊月,范阳(今北京市西南隅)节度使张守珪击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降其余众,唐玄宗闻捷大喜,欲破格拜其入朝为相。张九龄认为“国家之败,由官邪为”,拿宰相职位作为奖品赏赐功臣,导向不对,极不合适,故进言谏阻。后唐玄宗复欲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市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亦劝止之。

736年八月初五日,是唐玄宗的五十二岁生日,百官上寿,多献宝镜与奇珍异宝。张九龄独上《千秋金镜录》五卷为寿礼,具陈前代帝王兴衰之迹,以伸讽谏。

唐玄宗晚年耽于享乐,怠于政务;张九龄犯颜直谏,评论得失,弄得老头子挺厌烦。李林甫又借机进谗谮毁,唐玄宗遂决意弃张用李。736年十一月,玄宗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擢李林甫为中书令,掌相权。翌年,张九龄复被贬为荆州长史。740年二月,张九龄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群。作《感遇》诗12首,托物寄怀,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20卷传世。

张九龄风度翩翩,文雅雍容,为官清廉,执政有方,是唐玄宗朝最后一任儒家文人宰相,亦是最后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宰相。九龄辅佐玄宗持续了开元之治的良性走势,对盛唐政治影响不小;“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

唐朝张九龄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第1张图片-非凡网

唐朝张九龄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第2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张九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