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此诗以其清秀生动而又 意境真切的文字征服了后世,成为老幼皆知的小诗,至今还有很多酒馆店铺以“杏 花村”命名。但是,一直以来却都有这样一个怀疑:杜牧真的是这首《清明》诗的 作者吗?有很多人提出了异议。
不少人怀疑这首诗根本不是杜牧所写。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文伯伦先生。他认为《清明》诗的渊源十分可疑。杜牧的诗文集是《樊 川文集》,共二十卷。这个文集是由杜甫的外甥裴延翰编次的,裴延翰在此文集的 序中提到,杜牧在临终的时候说:“始少得恙,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 者十二三。
”可见,杜牧对自己可以传世的文章的筛选是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的。 他对自己所有的文章经过严格的挑选,保留下的不过是平生所有诗歌创作的十之二 三。后来,从晚唐时候起一直到北宋,人们一直反复地收集和编纂杜牧的诗歌刻 本,但是都没有找到这首《清明》诗。
可见,它是值得人怀疑的。收录这首《清明》诗的最早的文集是南宋时期刘克庄所编纂的《分门纂类唐宋 时贤千家诗选》,这也是南宋刘克庄之前及之后唯一收录此诗的文集。但是人们认 为这个选本有很多可疑的地方,而且历来评价也不高。既然这首诗在唐人和宋人的文集中都没有提及过,那么起码收录此诗的文集的 作者刘克庄应该在自己的相关著作中有所记载。
然而,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刘克庄 的《后村诗话》中多次提到过杜牧,也多次具体涉及到杜牧的作品,但是对这首 《清明》诗却只字未提。相反,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前集》中甚至认为杜牧的 《樊川外集》、《樊川别集》中混入了一些不是杜牧所写的诗歌,而且认为杜牧有很 多诗歌已经散佚。
既然刘克庄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一定会对杜牧的诗歌多 加留意,如果发现有新的杜牧诗,又怎么可能不在自己的文集中有所描述?此外,这首诗的风格与杜牧的一贯风格不一致。杜牧向来以为诗歌创作“以意 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又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 丽,不设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这些话在他的《答庄充书》、《献诗启》中 有明确的记载,明确表达了杜牧的创作态度。并且杜牧其人才气纵横,抱负远大, 平生所研究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 失”。综观杜牧的诗文创作,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 风。
历代文学评论家论及杜牧的诗风的时候,也都一致认为其诗“豪而艳,宕而 丽”。“豪”是指感慨淋漓,挺拔警焊;“宕”是指情韵悠长,清新多变。而《清明》 诗显然是与他的写作风格不相一致的,这显然不是杜牧诗的诗风。有人则坚持认为杜牧是此诗的作者,持这种看法的人通常是引用《江南通志》 的记载。
在此通志中记载说,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曾写过“清明时节雨纷纷”的 诗句。而杏花村就在池州的城西不远处,据说城的附近还有一个名为“杜湖”的湖 泊。但是认为此诗作者非杜牧的人则反驳说,很多地方通志中的记载往往有“攀龙 附凤”之嫌,他们喜欢引人著名人物以增加本地的人文色彩,这在历史上不乏例 证。
《江南通志》也不例外,所以尽管它言之凿凿。却不能成为杜牧是《清明》诗 作者的证据。可是为什么后世会将此诗看做是杜牧的作品呢?如果不是杜牧所作,又是出自谁之手呢?这又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猜测这首诗可能是南宋人所作,因为不仅诗 风近似南宋,而且“雨纷纷”和“欲断魂”之句可能是用来表示时人国破家亡的凄 凉心境。
至于它的流传,文伯伦认为可能是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刘克庄编纂的 《千家诗》较为粗糙,很多作品都没有署上作者的姓名,因此就出现混乱姓名的情 况。而杜牧的很多怀古诗在当时颇得人心,又曾经长期在江南做刺史,所以有人就 将此诗假托在杜牧的名下了。又由于这首诗的通俗清秀,以及思想感情上与很多人 达成了共鸣,可谓是妇孺皆知,杜牧也就成为人们心目中此诗的作者。
杜牧到底是不是《清明》诗的作者?这位诗风隽永的江南才俊,留下了 “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著名咏史诗句,是否也留下了这首富有生活 气息的《清明》诗?这有待于今人的破译。
标签: 杜牧